李天一
大霧天氣通常會使相機的測光系統(tǒng)選擇欠曝的曝光組合,不過后期修正曝光的難度不大……
Marcus Hawkins
Marcus是一名攝影師,作家;曾擔任《影像視覺》英國刊編輯
未調整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后
曝光基礎三要素:光圈、快門速度和ISO。如果再加上測光系統(tǒng)的協助,得到的圖像會更加完美。
理論上,在你半摁下快門的那一刻,相機內置的測光系統(tǒng)會根據鏡頭射入的光線強度來計算圖像正確曝光時相機所需要的曝光組合。但是在實際拍攝當中,測光系統(tǒng)給出的曝光值并不能達到完美的程度。
測光系統(tǒng)無法做到完全準確是因為它所測量的標準是場景里中間影調部分的反光強度,換句話說,也就是場景中反光率為18%的物體。
如果拍攝對象是諸如草地或者灰墻這樣材質顏色統(tǒng)一的物體,那么測光的結果會比較準確,而當場景中的光線、影調和色彩都非常復雜的時候,測光系統(tǒng)會將反射率相對接近18%的物體作為測光的標準,那么測光結果與實際相比就有了一定的偏差。
所以在拍攝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測光系統(tǒng)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精準。在遇到光線反射率較高的場景時(比如拍攝雪地中的天鵝),測光系統(tǒng)會認為中間調物體過曝,然后降低最終的曝光值,這就是為什么使用自動模式拍攝白色的物體通常會使圖片顯得非?;野?。
同理,在拍攝反射率較低或較暗的物體時,照片常常會過曝。整個畫面就會變得一片死自。
現代相機通常有幾種不同的測光模式,基本原理都是以反射率為18%的物體作為曝光基準。比如,矩陣測光也稱作評價測光,它是在此基準上對整個場景做進一步平衡。多區(qū)域測光則相對智能,它能夠對整個場景的光線強度進行分析,并平衡整體畫面的曝光。
在測光過程中,測光系統(tǒng)會考慮場景中主體的尺寸、距離、整體的色彩以及光照情況(背光,順光)。
在測量整個場景光線的同時.測光系統(tǒng)還會以對焦點所在位置的光線作為測光的偏重。有一些測光系統(tǒng)還擁有內置的資料庫,當中記錄各類場景的最佳曝光參數,相機能夠在測光時對比這些場景,從而得到最適合的參數組合。
矩陣測光在大多數場景中都能夠保證正確的曝光組合,在日常隨拍中能夠給拍攝者省下不少麻煩,當然,熟練使用曝光補償也能讓這類測光模式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也就是說盡管測光系統(tǒng)能夠保證相機在大部分場景下正確曝光,攝影者還是要根據不同的主體來調整曝光補償。所以對于初學者來說,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同場景中的曝光補償很有必要。
矩陣測光模式相對智能,它能夠對整個場景的光線強度進行分析,并平衡整體畫面的曝光。
除了矩陣測光和多區(qū)域測光之外,這里再講一些其他的測光模式。比如歷史可以追溯到膠片時代的中央重點測光,對于拍攝肖像題材來說,它能夠更好地照顧主體的曝光,但是相比矩陣測光,它則更考驗大家熟練調整曝光補償的能力。而點測光模式能夠讓用戶最大程度地決定曝光的基準,但是這種測光模式容錯率非常低,很容易出現過曝或欠曝的情況。有一些相機還擁有更加細化的測光模式,比如尼康的高光重點測光就是在點測光中加入了防止高光區(qū)域過曝的特殊屬性。
在前期拍照時,正確的曝光是非常重要的,否則過曝的高光區(qū)域很大幾率會丟失細節(jié),而后期提亮欠曝的陰影部分則會加重照片的噪點。因此,選擇正確的測光模式,加上直方圖和曝光補償功能的輔助,在大多數光線條件下我們就能夠拍到最還原真實場景的照片。
對于拍攝肖像題材來說,中央重點測光模式可以更好地照顧主體的曝光,但是相比矩陣測光模式,它則更考驗大家熟練調整曝光補償的能力。
常見的測光系統(tǒng)會測量被攝物體所反射的光線強度,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射式”測光。在高度自動化的現代相機上,測光系統(tǒng)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間影調
大多場景的曝光是由介于高光和陰影的中間調確定。處于中間調的物體一般反光率為侶%,測光系統(tǒng)借由18%反光率的物體來判斷場景的曝光值。
明亮場景
在高反光率場景中.光線會影響測光系統(tǒng)對場景曝光值的判斷.如圖所示,測光系統(tǒng)會以降低曝光值的方式確保場景為標準曝光,如果不調整曝光補償,雪地整體會偏灰。
灰暗場景
在拍攝反射率較低、光效較暗的場景時,測光系統(tǒng)會以提高曝光值的方式來保證中間調的正確曝光,此時畫面很容易出現過曝甚至死白一片的情況。
測光系統(tǒng)的標準一貫而終,但用戶可以選擇拍攝模式來“引導”測光傾向。
1手動模式
在手動模式下,相機的自動測光系統(tǒng)依舊保持工作。此時,相機拍攝參數固定,但是相機的曝光尺會指示此時的曝光參數是否符合測光系統(tǒng)測量的結果。
2光圈優(yōu)先
在這個模式下,用戶需要自行設置光圈值,相機會根據測光結果匹配相應的快門速度。在必要的時候,用戶也可以根據需要調整曝光補償,從而改變測光系統(tǒng)的偏向。
3快門優(yōu)先
快門優(yōu)先模式與光圈優(yōu)先模式類似,用戶在這個模式下需要自行設置快門速度.相機會根據測光所得的結果匹配相對應的光圈值。
4程序自動模式
相機會根據測光結果給出“正確”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組合,用戶根據需求改變其中任意一項參數,榴機都會以此匹配相應的曝光參數,保證整體曝光一致。
控制曝光的第一步是選擇正確的測光模式。
矩陣測光
在這種測光模式下,相機會讀取整個場景中的光線情況,更偏向于對焦點對準的區(qū)域,對整個場景進行測光,并對光線強度不同的區(qū)域進行對比,得到最終“顧全大局”的曝光組合。
優(yōu)點:適合不在畫面中心的主體
缺點:在某些場景中缺乏穩(wěn)定性
中央重點測光
和矩陣測光類似,這種測光方法會對整個畫面進行評估,但是會以畫面中心部分的亮度作為整張照片的曝光基準。這種測光模式并不像矩陣測光那樣會對整個場景的光線進行平衡,因此會有過曝或欠曝的風險。
優(yōu)點:相對穩(wěn)定的測光結果
缺點:不適合占畫面比例較小的主體
點測光
點測光會對畫面中非常小的區(qū)域進行精確測光。有些相機的點測光區(qū)域是固定在畫面中心的,另一些則可以和對焦點聯動。
優(yōu)點:可以進行非常精確的測光
缺點:拍攝者需要時刻注意畫面整體的曝光
矩陣測光模式相對智能,它能夠對整個場景的光線強度進行分析,并平衡整體畫面的曝光。
直方圖能夠告訴你哪些信息?
相機內置的直方圖能夠提供最準確的曝光指示。用戶能夠使用相機背后的LCD屏幕或者電子取景器來查看照片的直方圖。在直方圖的坐標軸中,左邊表示畫面中的陰影部分,右邊表示高光。如果一張照片的直方圖超出了坐標軸的范圍,那么這張照片的亮部或暗部就出現了“溢出”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片死黑或者死白,整個畫面的陰影或者高光處就失去了細節(jié)。解決方案是你可以根據拍攝情況選擇加減曝光補償再拍一張,再檢查直方圖是否有改善。
測光系統(tǒng)并不是萬能的,在這些光線較為極端的場景中相機也會“犯傻”。
逆光拍攝
逆光拍攝時,照片中的主體或許會比你想要的更暗,使用曝光補償或者切換到中心重點測光模式能夠很好地修正這種情況(前提是主體位于畫面中心)。
晴朗的天空
晴天時,天空與地景的光比通常很大,相機很難保證天空與地景部正確曝光,這種時候相機會選擇天空正確曝光,地景欠曝或者地景正確曝光,天空過曝。
點光源
畫面中出現強光源會讓畫面其他部分欠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墒褂闷毓庋a償提亮整個畫面,或用閃光燈合成曝光以及HDR等手段降低整個畫面的光比。
對焦點偏重
即便是在矩陣測光模式下,測光系統(tǒng)也會偏重位于對焦點上的物體。如果列焦點對準的物體過亮或過暗,整張照片的曝光值也會受到影響。
想要控制曝光?嘗試一下曝光補償功能。
如果照片在機背屏幕上顯得太亮或是太暗,你可以通過調整曝光補償來讓畫面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通常,你可以在主菜單或是速控屏幕上找到曝光補償功能。中高端相機還會設置專門的曝光補償按鈕(上標有“+/-”符號),以方便用戶快速調整曝光補償。在調整時,取景器或者機背屏幕上會顯示曝光尺,方便用戶查看此時曝光補償的狀態(tài)。每次拍攝完畢之后請記得將曝光補償歸位到“0”的位置,以免下次拍攝時受到影響。
使用點測光功能可以對畫面中占比較小的主體或者區(qū)域進行測光。
雖然矩陣測光模式能夠保證大多數情況下的正確曝光,但是對于畫面占比較小的主體來說,點測光是更適合的測光模式。用戶能夠對主體或是場景中合適的區(qū)域進行測光,并鎖定曝光值進行拍攝。
不過請記住,單反相機的測光系統(tǒng)使用的是反射式測光原理,除非提前調整了曝光補償的數值,測光系統(tǒng)都會將測光主體視為18%反光度的曝光基準。
鎖定曝光
你可以通過半摁快門或者摁下機背上的曝光鎖定(AE-L)鍵來鎖定曝光參數。此時改變構圖,相機的曝光參數不會改變。
使用手動模式
你還可以在手動模式中設置測光系統(tǒng)推薦的曝光參數。此時改變構圖,相機的曝光參數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