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瓊瓊
(安徽農業(yè)大學 農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近二十年來,網絡流行語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野蠻生長”,開始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廣泛傳播。以往的研究者,多數(shù)都是從語言學、心理學等角度對網絡流行語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網絡流行語的內涵、特點等方面,但卻較少涉及網絡流行語對青年群體的影響這一領域。作為青年群體的常用語言,網絡流行語作為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對青少年的語言、價值觀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1]。所以,深入研究網絡流行語的內涵、表現(xiàn)形式、網絡流行語視角下青年核心價值觀認同現(xiàn)狀與提升策略,對于強化青年核心價值觀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流行語是指,在網絡空間中產生,或廣泛傳播于網絡空間當中,被大量網民廣泛性使用的字詞、短語、句子或特定的表達模式。最早的網絡流行語是指青年在網絡聊天中經常使用的一些流行語,其流行范圍僅限于青年網民群體和網絡空間,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排他性[2]。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網民群體的擴大,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越發(fā)密切,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網絡渠道來關注各類社會問題,大量與社會熱門事件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網絡流行語在網絡中出現(xiàn)。一般來說,網絡流行語的界定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網絡空間是特定的傳播媒介,在網絡中產生或廣泛傳播是網絡流行語必須滿足的空間條件;二是網民群體,尤其是青年群體是網絡流行語的使用者和傳播者,網絡流行語需要獲得多數(shù)網民的認同和使用[3];三是網絡流行語的出現(xiàn)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現(xiàn)實因素的影響,并能夠對社會現(xiàn)實產生一定的作用,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
1.注重個性彰顯及自我表達
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盛行,反映出了網民,尤其是青年網民在網絡世界當中彰顯自我個性的需要。在網絡世界里,缺少個性特色就容易被人忽視,為了能夠吸人他人的注意,就需要憑借極具別出心裁的造型、標新立異的網名、生動形象的網絡語言在眾多的網民中脫穎而出[4]。因此,一系列風趣幽默、新穎生動、富有時代特征的網絡語言獲得了網民群體,特別是青年網民的青睞。近年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官宣”“吃瓜群眾”“確認過眼神”“人丑就要多讀書”等網絡流行語的出現(xiàn),反映了青年人敢于創(chuàng)新、崇尚個性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認同,因此成為青年彰顯個性的鮮活的文字表達形式。
2.較強的傳播性及群體模仿
互聯(lián)網空間中,網民間的互動主要通過文字、符號、圖片等語言符號系統(tǒng)進行,語言性是網絡虛擬世界交流的主要紐帶和重要特點。一個新的網絡流行語如果富有生動性,表達貼切又極具表現(xiàn)力,那么就能獲得網絡的認同,并能依靠網民的海量轉發(fā)形成狂歡式的群體模仿效應。例如,“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小目標”“真香”等,都通過戲謔式的語言反映了社會大眾對于一些社會熱門事件、生活狀態(tài)的觀點,因此容易在網絡中獲得廣大網友,尤其是青年網友的共鳴和使用[5]。同時基于網絡空間的隱蔽性,網民擺脫了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已的意愿重新定位和打造自己的形象,因此能夠盡情地使用網絡流行語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3.指向社會現(xiàn)實及意識形態(tài)
網絡流行語雖然是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的產物,但從本質上來講是網民群體,特別是網民中的青年群體對于現(xiàn)實的認知反應,是青年對于所處社會環(huán)境和所面臨社會現(xiàn)實的主觀認知和文字性表述。如,“屌絲”“人間不值得”等網絡流行語,不僅顯示了草根一族對于自身的關注,也折射出對于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與社會階層上升渠道固化的焦躁心理;而“有錢任性”,一方面反映了網民群體的社會認知,另一方面則反映出對于貧困差距擴大的不滿情緒。因此,網絡流行語是青年群體以具有時代感的語言對所處時代的見證和詮釋,反映了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文化現(xiàn)狀和大眾的心理表征,體現(xiàn)出當代青年對于各種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和觀點,是青年群體生活感悟、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網絡流行語以最生動、最貼近生活的表達一方面反映著現(xiàn)實生活,另一方面彰顯著時代價值,折射出構建于日常生活之上的頂層設計和意識形態(tài)。
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傳播,最初的觸發(fā)原因只是為了在網絡交流中凸顯個性,實現(xiàn)青年表達自我、愉悅身心的心理滿足需求,但由于網絡交流的自由度過大,導致了網絡休閑的過度娛樂化,缺少邊界制約的娛樂主義成為網絡交流的最高價值標準。一些戲謔調侃近乎無聊的網絡語言在網絡中大肆傳播,不禁讓人感到網絡流行語的膚淺與無聊,而一些帶有暴力、黃色意味的網絡流行語不僅顯現(xiàn)出來部分群體叛經離道的消極異化,更是對主流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念的沖擊與消解。從網絡流行語的主體來看,調侃反諷的網絡流行語大多是在草根群體間產生與傳播,這些流行語以草根文化戲謔精英文化、以感性的表層感受代替了理性的深入思考,誘惑著青年盡情沉浸于充滿感官刺激的網絡狂歡當中,卻無法顧及語言應具有的思想價值和教育價值,更難讓他們從中獲得道德層面的思考,不利于青年核心價值觀的建立。
由于網絡流行語的生成源于感性的自由表達,因此其所表達的內容并非是邏輯完整的信息流,而是碎片化、斷裂化的信息片段,是缺乏信息內容和信息意義的聯(lián)系和延伸的語言拼接。如“累覺不愛”“白富美”等縮略體流行語,“雨女無瓜”“亞子”等諧音體流行語,這些充滿戲虐與調侃的網絡流行語不遵循語法規(guī)則的一般原則,而使用者如果缺少對這類詞匯緣由的了解,那么則很難從簡略晦澀的詞語表層含義中思考分析出詞語的深層意義,這就引發(fā)了網絡流行語社會意義的匱乏和價值空洞化。而當這種碎片化的網絡流行語成為青年交流的主要用語時,必然會影響到青年對生活、情感等的整體性、理性化的感受。而從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功能分析,一些流行語雖然反映出了部分社會現(xiàn)實,但由于碎片化思維和碎片化表現(xiàn)手法已經使得詞語的網絡含義與其歷史含義相去甚遠,而在傳播過程中又由于網民的選擇性理解、價值異化等傳播行為,使得網絡流行語帶有明顯的否定、嘲諷意味。無論是“土豪,我們做朋友吧”的調侃,還是“我爸是李剛”的針砭時弊,亦或是“吃土”的窘迫,都顯示了這些網絡流行語對主流價值觀念和精英文化的調侃,對社會秩序和社會權威的挑戰(zhàn)和僭越,使得秩序、權威、中心都面臨著被消解的危險。這些碎片化的不良信息持續(xù)生成和傳播,將對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網絡交流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有有意義的表達都是通過符號完成的。符號化的網絡交流,將網民真實的身份、身體等個性化符號,個人的思考能力和文化能力等文化特性都隱藏了起來,逐漸異化為抽象的價值符號,并最終成為受理性的科技工具所控制的集合性群體。可見,基于科學技術而產生的網絡交流技術所倡導的理性、自由的交流最終將走向自身的反面,導致個體生命的無意義性。換言之,將自我沉溺于網絡空間當中,容易在虛擬和現(xiàn)實兩種完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陷入自我認知的迷茫,并會因過度虛擬的數(shù)字環(huán)境而導致自己與自身真實的社會關系的脫離,將自我異化為純粹的虛擬符號。如果放任這種現(xiàn)象蔓延,必定會讓青年群體陷入人生方向的迷失與個人價值的迷失,從而在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之間的差距間、社會主流價值與個人自我價值的斷裂中陷入迷茫。
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深化改革和轉型升級的進行時,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導致了社會思潮的多元化。在網絡空間中,各類群體的意愿表達的自由化、多元化,對青年產生了利弊共存的復雜影響,從青年群體中廣泛使用的各種網絡流行語就可看出這些復雜的影響。在互聯(lián)網影響力越來越重要的今天,網絡輿情已經日益成為社會輿論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力量,網絡輿情的正確理解和有效引導,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必須從流行語源頭進行網絡輿情治理,把握青年價值觀的思想動態(tài)與價值取向。第一,政府應加強對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監(jiān)管力度。通過加強網絡文化管理法律體系的建設,為互聯(lián)網絡文化治理提供法律保證,通過強有力的網絡執(zhí)法和監(jiān)管,為網絡文化的健康發(fā)展肅清環(huán)境,有效防控網絡“三俗”信息的傳播源頭,從而為青年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堅實保障。第二,主流新聞媒體,特別是互聯(lián)網新媒體要堅守新聞輿論工作的正確政治導向和思想導向,以客觀、積極的立場公正評議社會熱點,為網絡輿論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桿,并要不斷提高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嚴格摒棄“點擊率至上”“經濟利益掛帥”的狹隘新聞觀。第三,加強對網絡社群、網絡論壇等網絡聚集社區(qū)的管控,引導網民規(guī)范化、正規(guī)化地使用網絡流行語,進一步凈化網絡互動環(huán)境。
作為網絡流行語最重要的輸出者和傳播者,青年群體作為新時期社會建設和民族復興事業(yè)的主力軍,要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在思想領域主動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識,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分析和看待網絡流行語背后所隱含的社會問題和意識形態(tài)傾向。事實上,青年群體作為網絡流行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其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水平,與網絡流行語的內容有著密切關系,政治立場正確,心態(tài)積極陽光的人,其使用和傳播的話語必定是積極向上的;而政治素養(yǎng)低下、心態(tài)陰暗的人,其所談及和傳播的話語則必定是消極負面,甚至是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法規(guī)的。為此,廣大青年要自覺加強思想意識的學習改造,提高政治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自覺抵制西方宣揚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在網絡空間中主動擔當起與西方邪惡勢力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應盡責任。除此之外,青年一代要主動向社會主流價值觀念靠攏,要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中養(yǎng)成通過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獲取新聞和社會熱點資訊的習慣,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認識、分析、解決社會問題,以增強對核心價值觀念的認同。
目前,在青年群體中流行的網絡流行語雖然與主流價值觀在話語體系上呈現(xiàn)明顯的差異,但也并不一定是對主流價值觀徹底的否定和顛覆,而是帶有一定偏離性的改寫。絕大多數(shù)的青年人使用網絡語言,也絕非是對主流價值體系進行反抗與重構,而是希望通過以網絡流行語來補充、強調青年群體被忽視的個性和思想意識,因此網絡流行語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仍具有深層次上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故而,在保留青年易于接受的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特色的基礎上,在內容上構建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傳播語言體系,然后將其深層次融入青年的網絡用語當中,必然會獲得巨大的傳播能量。首先,主流媒體、各類具有營銷力的自媒體等媒體平臺要積極分析、掌握網絡流行語的生成和傳播邏輯,以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對核心價值觀的呈現(xiàn)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成為網絡流行語的重要內容。其次,青年群體更要提高自律意識,在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通過了解網絡流行語的出現(xiàn)原因、所蘊含的情感體驗、所代表的心理特征及所傳遞的價值觀念,來做到正確辨別、選擇和運用網絡流行語。為了加強對網絡流行語的認識能力,青少年要將更多的精力和關注投入到現(xiàn)實社會生活當中,在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導向,自覺提升明辨是非、辨別美丑及理性邏輯思維,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培養(yǎng)的能力來提升自身在網絡社會中的言行水準,做到網絡上下言行一致。最后,廣大青年要在使用和推廣具有文明、正能量屬性的網絡流行語的同時,自覺抵制三俗、反動的網絡語言,降低娛樂消遣類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頻率,以自身行動促進網絡流行語朝著積極、向上、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對目前在互聯(lián)網中大肆流行的網絡語言進行分析,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往往與當時的社會熱門事件、現(xiàn)象和問題有著密切聯(lián)系,是時下青年日常生活、價值觀念、社會心態(tài)的的真實反映。無論是“吃土”“屌絲”的自嘲,還是“點贊”“打call”的贊賞與向往,還是“扎心了”“OMG”的震驚與意外,以及“拼搏不如拼爹”“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感慨與無奈,都反映了青年群體關注現(xiàn)實、參與社會的鮮明態(tài)度和強烈愿望。因此,可以通過網絡流行語有效了解青年群體的現(xiàn)實生活,甚至消除他們的困惑和焦慮。首先,政府、社會要進一步致力于營造公平、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形成社會資源和機遇的良性流動,為青年群體創(chuàng)造通過努力奮斗能夠“逆襲”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以化解青年群體的“習得性無助”,防止青年群體因無法通過努力改變命運而出現(xiàn)對命運的無力感、生活的疲勞、觀念的扭曲和行為的逾越。其次,要正面應對當代青年群體實際面臨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解決他們在生活、學習、思想、就業(yè)等方面的困惑和焦慮,創(chuàng)造適宜青年群體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條件,讓青年群體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獲得他們一直追求的尊嚴和權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青年群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培育。
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時代人際交流深入發(fā)展的時代產物,其形成和傳播都有著獨特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是當前十分重要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青年群體作為網絡流行語重要的創(chuàng)造者、傳播者,應主動選擇和使用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網絡流行語,拒絕使用三俗、反動的網絡詞匯。而由于青年群體涉世未深,無法完全憑借自身的努力去辨別和正確使用網絡流行語,那么就必須要加強對網絡文化的治理與監(jiān)管,強化對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消除青年的困惑和焦慮,提升青年對于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