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平,田犁平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〇六隊,云南 昆明 650000)
緬甸地處東南亞中南半島西部,位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區(qū)域大地構造背景復雜,具有優(yōu)越的成礦地質條件[1],礦產資源豐富。栗板納辛古金礦區(qū)位于實皆邊界斷裂東側,撣泰馬板塊(Ⅱ級)之次級構造單元密支那-實皆板塊結合帶(Ⅲ級)[2]。通過對該地區(qū)金礦地質及礦石礦物特征進行研究,為緬甸該地區(qū)下一步的地質勘查及周邊找礦提供依據。
礦區(qū)出露的地層比較簡單,僅出露下元古界抹谷群,以一套原巖為區(qū)域變質雜巖和同構造期花崗質巖類,后期經過重熔巖漿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巖為主。
區(qū)內構造簡單,為一南北走向,東傾的單斜構造,地層總體傾向90°,傾角45°~87°。區(qū)內主要發(fā)育北東向、南北向兩組斷裂。北東向斷裂組表現為硅化碎裂巖帶,該組斷層為后期壓扭性斷層,條帶狀混合巖揉皺強烈。南北向斷裂組斷層與早期區(qū)域性構造線一致,為早期壓扭性斷層,斷層旁側條紋狀、條帶狀混合巖揉皺強烈。
內出露的巖漿巖為混合巖化花崗巖及少量后期脈巖,前者呈帶狀產出,與地層產狀近一致。后期侵位巖脈與圍巖混合巖發(fā)生圍巖蝕變現象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和高嶺石化,其中成礦后的硅化表現為霏細狀硅質呈團塊、脈狀及網脈狀與長英巖脈、黃鐵礦微細脈相伴產出。與金礦關系密切。
礦體受構造控礦明顯,區(qū)內金礦體產于一系列北東及近南北向斷裂帶中或充填于斷裂旁側層間張性裂隙中,礦體具成群產出,沿帶分布,分段集中,地表具次生富集的特點,主礦體常有膨脹收縮,尖滅再現,分支復合的現象。礦體以陡傾斜為主,局部具有一定的延深。
礦區(qū)內共圈定出12條礦體,礦體屬含金石英脈型銀金礦,賦存于抹谷群混合巖中,礦體受構造控礦明顯,與斷層或地層產狀基本一致。礦體厚0.5m~2.5m不等,長度100m~400m。主礦體Ⅰ1、Ⅰ2沿F1、F2斷裂產出,Ⅰ1礦體長400m,礦體平均真厚度1.30m~2.50m;礦體品位1.43克/噸~1.83克/噸,平均品位1.60克/噸;產狀:傾向152°∠68°。Ⅰ2礦體礦體長232m,礦體真厚度0.75m~1.70m,平均真厚度0.30m;礦體品位0.13克/噸~25.7克/噸,平均品位10克/噸,礦體品位變化極不均勻;產狀166°∠61°。
(1)礦石結構主要有兩種形式:①碎斑結構:碎斑及碎塊主要為石英和少量長石,碎基物質通常由磨碎的石英和長石組成,其中長石已蝕變?yōu)楦邘X石和絹云母。②蝕變粒狀結構:礦石主要由粒狀石英和長石組成,其中長石已完全蝕變?yōu)榻佋颇?、高嶺石和白云石,絹云母、高嶺石及白云石集合體仍保留長石顆粒形態(tài),與石英顆粒彼此線狀鑲嵌(圖1)。
(2)礦石主要為稀疏(星散)浸染狀構造。
(3)礦石礦物成分。研究表明,蝕變比礦化起步要早,結束要晚,但是富氧化硅和揮發(fā)性組分的酸性熱液系統(tǒng)(H4SiO4-SO4-2-H2O)演變的結果,硅化流體也是金和黃鐵礦的載體[3]。經X-衍射分析及電子探針成份分析,自然元素金銀礦多包于石英中,粒度大者多分布于石英裂隙間的絹云母或高嶺石中(圖1)。硫化物主要有黃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等,黃鐵礦多為自形-半自形及它形粒狀,稀疏浸染狀。星散浸染狀于礦石中,獨立顆粒產出,對其中進行單礦物化學分析,其中含有金18.5(10-6),是金的載體礦物。氧化物礦物主要為石英,含量占66%以上。硅酸鹽礦物主要以云母和高嶺石為主含少量長石及鋯石;硫酸鹽礦物重晶石和碳酸鹽礦物含量微弱。礦石化學成分見表1。
圖1 緬甸栗板納辛古金礦礦石結構、金礦物形態(tài)鏡下圖
表1 礦石化學成分含量表
金礦主要分布于緬甸中部的三個成礦省,金礦主要發(fā)育于強烈硅化礫狀砂巖、前寒武紀變質巖的石英及與蛇綠巖套有關的石英脈中[1]。與許多淺成貴金屬礦床一樣,礦化及礦體不僅在空間上與硅化密切相伴,而且在時間和成因上有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3]。在一定的溫度、壓力等條件之下,含金熱液隨揮發(fā)性組分沿構造通道上升,在有利的容礦構造和巖性層位中儲積下來,與圍巖產生以彌漫性蝕變?yōu)橹鞴杌痆3],導致金、鐵元素與自然金和黃鐵礦等硫化物的形式沉積,最終形成含金和黃鐵礦的脈控侵染狀礦體。
歸納起來,板納辛古金礦屬混合巖化-重熔巖漿熱液金礦床??偨Y其控礦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構造對礦床的控制作用;②圍巖巖性對礦床的控制作用;③地層、層位的對礦床控制作用;④變質相帶控制作用。
通過對緬甸栗板納辛古金礦地區(qū)地質調查,詳細對該礦區(qū)地質及礦石礦物特征進行闡述,簡單分析了緬甸栗板納辛古金礦區(qū)金的富集規(guī)律,初步認為該金礦床成因屬重熔巖漿熱液金礦床,控礦因素主要有構造控礦、圍巖巖性控礦、地層控礦和變質相帶控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