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雪麗
春天,萬物復蘇,大地吐綠?!凹t杏枝頭春意鬧”是詩人對春天勃勃生機的描寫;“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先賢對春天的想念?!耙荒曛嬙谟诖骸笔鞘|蕓眾生對春天價值的深情肯定。古往今來,贊美春天的詩文不勝枚舉。下面擷取三篇當代作家繪春贊春的散文,與大家分享。
尋春
韓少華
迎著早晨的輕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許,早春的景色過于素淡了;可也正因為還沒有萬紫千紅的撩撥,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個假日,我出了城,徑自尋春去了。“山帶去年雪,春來何處峰?”眼前,薊塞披沙,燕山負雪,可憑借什么去尋覓春天的第一雙足跡?嗯,春的影子么,該是綠的。如果找見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剛剛落腳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間小路,我只朝曠野走去。
微風挾著寒意,卷地而來。這大概是朔氣的余威了?!把啾钡睾葸t”,低眉所見,盡是些隔冬的衰草;誰知有沒有一兩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見。穿疏林,過小橋,橋下流水無聲,慢吞吞的;仿佛剛才融沒了最后一片殘冰,那滿懷凝凍的遲疑,還沒散盡。我不禁責怪起自己來:雖說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來之,則安之—走吧。漸漸的,云霧中的燕山越來越清晰了。到了山腳下,有大石如臥,近前轉(zhuǎn)身坐定了,無意間,向著來路抬頭一望,怎么?小橋頭,疏林邊,那曠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綠!仔細看去,還含著幾分鵝黃——好嫩,好新鮮??赡菚绲?,分明是我才經(jīng)過的,沒見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遲,正當我才上了小橋那陣兒,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兒飛落在林邊了?我猛地站起來,朝著那片草色奔去。小橋下,流水依然遲遲的;林邊曠地,又在腳下了。仍舊是幾杯衰草,一帶疏林……
哦,這不正是“草色遙看近卻無”!
重又跑回山腳下,大石跟前;轉(zhuǎn)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邊,草色依稀,似乎比剛才又濃了些,也擴展了些。“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早春草色,為什么只可遙看呢?回想一路所見,——是了,說是來尋春,卻只低眉順眼,眼界自然僅限于咫尺間了?!把嗖萑绫探z”,走三五步難見一兩芽,何況還有衰草雜陳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個個微綠的質(zhì)點,那么,這十里平川,盡收眼底,那質(zhì)點,也該不可勝數(shù)了。無數(shù)個微綠的質(zhì)點,橫衍縱漫,就密了,草色也濃了——瞧那邊,好一抹新綠。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機淹沒了。這一霎間,我似乎尋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連野游,都需要揚眉放眼,才能從無數(shù)點剛剛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無邊的春色。那么,對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爭的歷程中,總會有陰霾、霜雪;但是,盡管朔氣如磐,時間卻沒有一瞬的凝固。“今朝月春意動”,這是詩意,也是萬古不滅的規(guī)律。而正當風雪彌天的時刻,誰能在胸懷深處尋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綠,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誰就會擁有一個芳草連天、艷陽滿地的內(nèi)心世界。心里有一個春天,那就往前走吧……“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逼鋵崳綄ご禾斓挠嵪?,又何必憑借什么綠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遠望的高處,透過千里平川的輕煙淡藹,透過蒸騰著的青陽之氣,就會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著——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動。無邊春色,已經(jīng)從廣闊的地平線上奔涌而來。不過,絕不該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還待繼續(xù)探尋;它,正在前方等待著我。
(選自《韓少華散文選》)
[悅讀地圖]
本文記敘尋春過程,既真切細膩地描寫出了早春的特點,又寫出了自己的思索,文章亦實亦虛,再現(xiàn)了“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景象,頗能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
寫法上,值得借鑒處頗多。逼真細膩的描寫,使文章流溢出不少情趣,如第三段中:“到了山腳下,有大石如臥……疏林邊,那曠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綠!”另外,運用比喻寫石頭形狀,逼真形象;運用設問寫尋春的發(fā)現(xiàn),曲折有致;運用排比寫新綠的所在地方,讓人覺得春意誘人;用“新綠”代指早春草色,形象直觀;語言清新淡雅,恰到好處地引用古典詩文,使文章溫潤典雅。
春燕歸來
厲彥林
春天邁著靈巧蹣跚的步子來了,那一群群身著燕尾服的燕子,也瀟灑地從南方回家了。
燕子真可謂活脫脫的春之精靈。
清晨的山鄉(xiāng)素雅、恬靜、溫馨,麥苗剛剛泛綠拔個,樹木冒芽揚絮,農(nóng)家小院簡潔質(zhì)樸,還有縷縷炊煙裊裊升起……仿佛是一團披著薄薄輕紗、朦朦朧朧的夢。睡醒的燕子展開雙翅、輕盈地飛出窩巢,一只,又一只……嘰嘰喳喳的叫聲劃破山野的寂靜,一會兒工夫,綠樹叢中,農(nóng)舍屋頂,到處都是燕子飛翔的身影。時而在藍天中箭一般上下翻飛,沖散片片白云和縷縷炊煙;時而棲落屋頂、門前,邁著方步悠閑地四處張望。遠處長長的電線上,時常布滿密密麻麻的小點,像一串歌唱山鄉(xiāng)風光的五線譜,又像一排剛上學的孩子在聽著口令做早操,那景致別有一番韻味。
燕子戀人,也戀家。無論貧富,不管房子高矮,只要選中誰家、在誰家筑了巢,明年春天必定不遠千里萬里,不顧風雨飄搖,歷經(jīng)磨難,繼續(xù)回到老房東家。進門一看,那屋梁上的燕巢也必定完整如初……
春天是農(nóng)家最繁忙的時節(jié),莊稼人天不亮就下地,耕田、播種、除草,如果遇上旱天更是累上加累,沒白沒夜地辛勤勞作著。這個時候,到山村看看,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許多農(nóng)戶家的大門緊鎖著,而堂屋的門卻大敞著。原來主人擔心妨礙燕子出出進進,下地勞動時干脆把堂屋的門開著。誰家住著燕子,誰家能把堂屋的門開著,誰家就住著福氣和吉祥,就守候著豐收和喜慶的消息……
春天,燕子們爭相展示優(yōu)美的舞姿,感受著春光的愛撫和生活的樂趣。它們與人和睦相處,捕食昆蟲,保護農(nóng)作物,守候農(nóng)家的收成。秋天來了,又要帶領子女跋山涉水、長途旅行,抵抗暴風雨的淫威和烈日的曝曬,甚至耗盡生命。因而更懂得珍惜生活,一旦安頓下來,總是恩愛和睦,小燕子享受著長輩無限的疼愛。燕子從南方回來不久,小燕子就降生了。這時的老燕子異常勤快,忙著捉來各種活蹦亂跳的小蟲子。老燕子剛飛進屋,那小燕子就張開黃黃的小嘴,喳喳地叫喊爭搶。小燕子吃飽了就開始撒嬌,頭在老燕子身上拱來拱去,然后安靜地睡覺。小燕子漸漸長大了,應當學飛了。記得有一只小燕子膽子特別小,別的兄弟姐妹都會外出覓食了,而它仍然膽怯地叫著,撲棱著翅膀就是不敢從巢里往外飛。燕子媽媽急了,一翅膀把它打出了燕巢。誰料這只小燕子忽忽悠悠地飛了幾下,掉在了我家堂屋的地上。這時小燕子急了,咧著嘴大聲驚叫著,懇求媽媽解救。老燕子擔心孩子受到意外傷害,驚恐萬狀,那叫聲近乎凄慘和絕望,一邊在屋里七上八下地翻飛著、示范著,一邊急切地催促著、鼓勵著,竟幾次想把小燕子叼起來。小燕子急中生智,撲棱了幾下翅膀,歪歪扭扭地飛到了院子里、落到樹上。小燕子沒有責怪媽媽,反而興高采烈地唱著、跳著,那分明在說:多虧媽媽一翅膀,才讓自己長大,學會了飛翔……
冬已過去,春暖花開,我們該像那美麗勇敢、感恩重隋的燕子,義無反顧地飛回老家……
(選自《人民日報》)
[悅讀地圖]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本文著眼于此而表現(xiàn)融融之春意,頗顯匠心。燕子歸來,意味著大地春回,燕子的天真活潑、幸??鞓?,正是春天萬物復蘇的寫照,正是人們心情舒暢的反映。作者多角度地表現(xiàn)了燕子的可愛,用了不少傳神的比喻、擬人,細膩而又生動。全文景物描摹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耐人玩味。
一嶺桃花紅錦黦
朱偉
春雨喚春雷。正月結束后,當淅瀝雨聲中有了野雞的低鳴,籠中的八哥又在不斷要鼓動翅膀時,第一聲春雷就該來了。
第一聲春雷往往也是在睡夢中若有若無,朦朧聽到的。早春時節(jié),還不需要閃電撕裂長空,那雷并非來自半空,沒有疾風相薄,它像是來自遠遠的大地深處,悶悶地,通過一切阻擋物的回聲激蕩而來。古人形容雷聲愛用“闐闐”,闐是充塞,充滿,雷聲逶迤,轟轟闐闐,百里之內(nèi)風流雨散,萬物同時感應,雷音就在傳蕩中四溢滿盈。
春雷挾翠綠的雨絲令萬物蘇醒:蚯蚓伸開僵蜷了一冬的軀體,土壤就疏通了;疏通的土壤變得潮濕,土褐色的蝶蛹就開始在松軟的泥土中蠕動,蝶蟲就要破蛹而出;蟻王鉆出蟻穴試探一下,蟻群就魚貫而出了;蛙們也擠出了石叢,懶散蹣跚在春雨里。蟄蟲就這樣,感悟春氣驚出而投人春喧,春情彌漫,花草樹木因此而競艷爭春,仲春二月由此才有姹紫嫣紅,最美的色調(diào)。到季春三月,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蝶衣曬粉花枝舞、池塘水滿蛙成市,就晚春了,落花遍地,要惜春、葬花了。
仲春二月,花是由淺淡漸濃的一個過程,第一聲春雷響過,桃就要綻蕾了。但在桃之前,搶先開花的是迎春與玉蘭。迎春與玉蘭,一種是軟綿綿蝸居在籬邊,由春風拂動青翠之條,密簇簇開出耀人黃金色;另一種是嬌怯怯避人于一隅,亭亭玉立以冰雪之態(tài),皎盈盈開出凜然月潔香。
迎春與玉蘭之后,還有杏花。杏花開時,就有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杏花之美在白非真白、紅不若紅,它剛開時皓若春雪,慢慢才洇出粉薄與淺紅,就如一點胭脂淡染腮,含蓄斂羞、欲語不語,自有一種大家閨秀之態(tài)。杏花的意境,我喜歡韋莊的“紅障杏籬深”——杏在近處,如融霞暈雪,亂向春風笑不秀,籬門則匿在沸騰的紅香深處,好一幅“花院深疑無路通”的景象。杏之性情,獨照影時臨水畔,是“顧影自憐”;最含情處出墻頭,就“紅杏出墻”了。吳融是最早用“一枝紅杏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愁”的,到葉紹翁的“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家喻戶曉,它就被冤枉成了“風流樹”。
杏花飛簾后桃才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紅一出,春光便都被它占盡,在春暉瀲滟中,它太具誘惑力。桃花的意境,最耐咀嚼是杜牧的“一嶺桃花紅錦腕”一滿山都被夭紅染透,風吹如紅錦要飄飛,而“腕”是色變。如何變呢?“想得此時情切,淚沾紅袖腕”——一山之紅都被淚所玷污,是怎樣的感傷呢?桃色媚人,它之媚在雨里、在風中。紅人桃花嫩,桃花帶雨才濃。杜甫說,“點注桃花舒小紅”,那桃腮是經(jīng)青蔥雨腳的點注,才在星靨中含了幾分醉態(tài),變成更嬌嗔的酡紅。但桃花臉薄難藏淚,花容即刻都會失色,紅艷一褪,就素面凝香雪,啼妝曉不干。而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終是無力笑春風的,它斜紅相倚,只能靜臥在風聲里。一旦無情云喚醒了無情風,蜂喧鳥咽都留不得,紅萼萬片隨風一吹,紛飛紅雨,就欲漫天了。
桃花紅,李花白,桃李一起競放,并稱為群芳領袖。李本是桃之陪襯,桃花色艷,李花色淡。但自《樂府詩集,雞鳴》中說,“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后,不僅“托蔭當樹李”,成蹊亦謝李徑了,因為“桃蹊惆悵不能過,紅艷紛紛落地多”。李花之美在繁而雪白,所謂“盈林銀簇簇,滿樹雪成堆”,有香雅潔密之妙。元稹比喻它,用“葦綃白而輕”,綃是薄紗,如葦花般輕漫,就有了一種朦朧美。而韓愈贊美它說,“花不見桃陛見李”,楊萬里后來說到他對韓愈此說的領略——薄暮時分,隔江相望,桃花皆暗而李花獨明,于是,桃花是“近紅暮看失胭脂”,李花則是“遠白宵明雪色奇”。李花的意境上,最喜歡韓愈的“白花倒燭天夜明”——在沒有月色的黑暗中,一切色調(diào)都被湮沒,獨有滿樹白花照耀如炬。在它周圍,雞鳴四驚,有一種神圣感。
杏、桃、李競開后,春就過去了一半。此時,春風過柳如絲綠,待燕子歸棲清風緊,就該春分時節(jié)了。
(選自《光明日報》)
[悅讀地圖]
作者用生花妙筆描繪了早春二月萬物復蘇、百花次第綻放的誘人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對春天的熱愛與喜悅之情。在作者筆下,春色是一個淺淡漸濃的過程,蟄居泥土中的蟲子魚貫而出,花草樹木競艷爭春,春色粲然,春情彌漫。文中擬人、比喻等修辭把春天景色表現(xiàn)得生動形象,引用古人詩句,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