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
(西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715)
走在人生路上,我們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過去的一切想留也留不住,未來呢,又很難把握??鬃佑幸淮握驹诤舆呎f:“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這就是時間的運動。運動是物質(zhì)存在的基本方式。我們生活在這個運動的世界里,每時每刻都在體驗運動,都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運動。許多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運動在人類的思維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研究運動對于揭示語言的本質(zhì)和人類認知的奧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學家自然會期望所有語言都有表達運動的方式,都有描寫各種不同運動的方法。心理學家Miller和Johnson-Laird(1976:527)認為,運動動詞是“所有動詞中最具有動詞特征的詞”,是“動詞中最純、最典型的詞”。這種觀點的邏輯延伸就是今天所說的“方位主義”(localism)。許多語言學家如R. Langacker(1987)和R. Jackendoff(1983)等都信奉這種主義。方位主義假設,運動為其他更抽象的認知域提供了認知框架,是研究其他認知域的基礎。因此,研究運動、運動動詞、運動的表達方式對理解其他認知域具有重要的意義(文旭,2007)。
本文將對英語運動動詞進行系統(tǒng)研究,首先論述運動及運動的結(jié)構,然后探討運動動詞的語義、語用和認知特征,以及運動的詞匯化及概念化問題。
當我們談論運動的時候,通常就是指“位移”(movement),或者是“位置的變化”,即概念上相關的位置變化,如“他從北京來到了重慶”。但并非所有的空間事件都涉及位移本身。例如,The boy sat against the wall描寫的是一個半行為事件,雖然很難覺察出其中的位移,但該表達式仍然涉及一個空間事件和一個時間距離。當空間事件涉及靜態(tài)和半行為事件時,其結(jié)果就是一個位置事件或方位(Gruber, 1976)。這就是為什么語義學家經(jīng)常認為沒有運動的靜止狀態(tài),因為靜止與通過空間的動態(tài)運動是不一致的。
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14中指出:“運動有六種:生成、毀滅、增加、減少、變化以及位移。”亞氏的六種運動形式既涉及位移,也涉及性質(zhì)的變化。根據(jù)物理學原理,每個實體顯然都處于不斷的位置變化之中,但從語義學和語用學的角度來看,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不運動的事件。位置變化也與分析的內(nèi)容有關,如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其身體在不停地晃動,我們說他是在運動,因為有伴隨的位置變化。但這種情況與步行是不同的,步行需要整個人體的位置變化作為其基本特征之一。
一個運動事件最基本的結(jié)構可以抽象地表述為:位移(x)。但對于一個光桿的運動事件來說,其表達似乎并不很典型 (Frawley, 1992: 171)。例如:
(1)a. My family traveled.
b. The tiger moved.
c. Jane went.
即使在(1c)中,動詞went所表達的最小運動事件都隱含著運動的方向。事實上,我們很難用Jane went來表示朝說話人方向的運動。例如:
(2)a. Jane went here.
b. Jane went to me.
c. Jane went from over there toward me.
由此可見,除了“位移”這個核心概念外,運動事件的分析還必須參照運動的其他成分(Jackendoff, 1983; Talmy, 1975, 1983)。綜合學者們的研究,我們認為,除了“位移”本身之外,運動的整個語義結(jié)構還需要八個語義特征:被移位的實體(圖形)、運動的出發(fā)點(源點)、運動的目的地(目標)、運動的軌跡(路徑)、運動的位置(方位)、運動的工具(conveyance)、運動的方式(manner)、運動的原因(施事)。誠然,說話人在描述一個運動事件時,很少同時用語言把所有特征都表達出來。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單獨表達每一個特征。下面我們將具體論述這些特征:
每個運動事件都涉及一個被移位的實體,這個實體就是圖形,即在概念上被突顯的實體。在世界上的許多語言里,圖形都可以從事件中單獨表達出來,如下面例句中的ball和bird:
(3)a. A ball bounces from the wall.
b. The bird flew.
但有時,圖形可以被融合在動詞里。例如:
(4)It rained last night.
這里的圖形rain就被融合在謂詞rain中了。把圖形融合在天氣的表達式里,這是英語的巧合。但漢語卻不一樣,試比較“昨天晚上下雨了”,“雨”在漢語中仍然是圖形,被單獨表達出來。此外,下面的例子也可算作是融合了圖形:
(5)a. Bill lectured. (移位的是“話”)
b. Ellen hinted.(移位的是“秘密”)
由于位移是體現(xiàn)在圖形中的,所以我們有理由說圖形可以單獨表達出來。運動事件是由位移和被移位的實體兩個基本特征組成的,它們的單獨表達都是無標記的。
在所有語言里,都可能表達出運動的起點即源點和終點即目標。例如:
(6)他從美國來到了中國。
這里的“美國”是源點,“中國”是目標,“他”是圖形。Talmy (1985)把源點和目標歸于一個范疇,即“背景”(ground)。有時,在特定的語用環(huán)境里,背景(源點和目標)也可以融合在動詞里:
(7)a. The passengers deplaned. (passengers displaced themselves with reference to a plane)
b. Ellen boxed the books. (displaced into a box)
c. The policed exhumed the body. (displaced from the ground)
與源點和目標相關的是空間方位,或者是運動事件的固定場所。在方位里也包括運動事件發(fā)生的媒介(medium),因為媒介通常表達一個事件的一般環(huán)境。例如:
(8)a. My hat flew through the air.
b. We swam through the waves.
英語通常要把方位單獨表達出來,因為方位很少像圖形、源點和目標那樣可以融合在運動動詞里。但是,如果我們限制一下語境,這樣在語用上就可以預測方位,也就可能想到一些帶有融合了方位的動詞,如英語的orbit,其通常的方位是天空或宇宙空間。例(9)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非宇宙方位與動詞orbit的內(nèi)在方位相沖突了。
(9) The fly orbited my finger. (比較:The planets orbited the sun.)
相比之下,媒介似乎更容易被融合在動詞里,因為媒介是一個運動事件中方位的一部分。例如,swim和fly不但是一種特殊的運動,而且也是一種表達具體媒介的運動:swim通常使我們想起“水”,而fly則使我們想起“天空”。
運動事件中一個經(jīng)常被編碼的特征就是圖形的軌跡,即語言學中所說的路徑。英語能表達各種各樣的路徑,并帶有具體的語義特征。例如:
(10)a. He went along the river.
b. He went by the river.
c. He went across the river.
這里,along表達的是運動的軌跡與背景是平行的;by表明圖形只是通過背景;across標明一個有界的路徑“從河的一岸到另一岸”。語言中有哪些可能的路徑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分析圖形、背景和軌跡自身的特征就知道了(Talmy, 1983)。在所有的語言里,圖形在確定路徑中所起的作用最小。圖形的許多特征,如“維度性”“生命性”“可數(shù)性”等,對路徑的選擇都不起作用。因此,在下列句子中,across可以作為線性的、非線性的、有生命、無生命、可數(shù)、不可數(shù)圖形的謂語:
(11)a. The golf ball went across the road. (非線性的、無生命的、可數(shù)的圖形:golf ball)
b. The alligator went across the road. (線性的、有生命的、可數(shù)的圖形:alligator)
c. The gasoline went across the road. (非線性的、無生命的、不可數(shù)的圖形:gasoline)
但是,背景的內(nèi)在語義特征通常可以控制路徑的選擇,如英語在確定某些路徑時,往往要區(qū)別背景是液體還是固體。例如:
(12)a. The alligator went inside the box.
b. The alligator went inside the water.
(12a)與(12b)的唯一區(qū)別就是背景的特征。顯然,表達路徑的詞語inside只限于固體作為背景。如果使用inside作為路徑,只有固體狀態(tài)的解釋才能接受。例如:
(13)a. The knife went inside the block of chocolate.
b. The knife went inside the pool of chocolate.
英語inside的這種限制是其重要的語義特征,而不是通過推理得來的結(jié)論。液體和固體都可以作為容器,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為什么有這樣的差別呢,這只是因為英語用這樣的方式來識解它們而已。但如果是漢語,似乎就沒有這樣的差別。
英語中,背景的可數(shù)性也影響路徑的選擇,如介詞between:
(14)a. The ant ran between the plates. (可數(shù))
b. The ant ran between the hamburger.(物質(zhì)名詞,不可數(shù))
由此可見,背景在語義上的作用比圖形更大。畢竟是背景為圖形的運動提供參照點,因為可以存在沒有圖形的背景,但很難想象沒有背景的圖形。除了圖形和背景的特征外,軌跡的特征也會影響路徑的表達。例如,軌跡的彎曲性、有界性、內(nèi)部性特征等都會影響路徑的特征。例如:
(15)a. John circumnavigated the globe. (彎曲性)
b. The dog ran across the street. (有界性)
c. Tom ran in the room. (內(nèi)部性)
(15a)中是一個彎曲的路徑,由前綴circum-表達出來;(15b)中的路徑是由街道的兩邊界定的,如果我們把它與The dog ran over the street和The dog ran through the street兩句相比較,就看得更清楚;(15c)中的路徑是在房間內(nèi)部,由房間限定的。
運動事件不但是由圖形、背景、方位、路徑構成,而且也是由運動的工具所組成。通常情況下,最基本的區(qū)別是“有工具”與“無工具”的運動。例如,英語的ride就是go by vehicle(有工具),walk就是go by foot(無工具)。
這樣的區(qū)別在漢語里也大量存在。例如,漢語的“走”字是一個會意字,誕生于周代早期的金文階段:上部像是一個大幅度擺動著雙臂邁步前行的人,下部是“止”,代表“腳”,二者合起來表示人在迅速奔跑,這是“走”的本義,即“奔跑”,與人的腳有關,是無工具的。例如,守株待兔故事中“兔走觸株,折頸而死”中的“走”就是奔跑的意思?!白摺弊直黄曰螅饕餍温曌值男闻?,是一個類化符號,用認知語言學的話說,就是一個表示范疇化的符號,表示與行走有關,如“趕、赴、超、起、趁”等字中的偏旁部首“走”,就與“行走”密切相關。再如,漢語“跑”字是一個形聲字,誕生于秦代的小篆階段,是“足”與“包”的結(jié)合,最初表達“獸用足刨地”這樣一個動作,如《廣韻》:“跑,足跑地也”。但現(xiàn)在“跑”的基本義表示的是“用兩腳或四條腿迅速向前躍進;疾走”,也是無工具的運動,如“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
運動事件的構成也包括運動的方式。世界上許多語言都有表達運動的不同方式,如運動的速度、強度等。在英語里,許多詞匯本身就可以表達不同運動事件的執(zhí)行方式。例如:
(16)a. Bill knocked on the door.
b. Bill hammered on the door.
這兩個句子的區(qū)別在于運動和接觸的強烈程度。許多其他成對動詞也表明了運動強度的區(qū)別:close, slam; wiggle, writher; turn, wheel around等。
速度的差別也是運動事件不同表達的動因。例如:
(17)a. The truck went by the hitchhiker.
b. The truck blew by the hitchhiker.
(18)a. A suspicious character was loitering in the hall.
b. The thief bolted when he saw the policeman.
在英語里,許多成對的動詞本身就具有表達運動速度的差別。例如:pick up, snap; blow (as wind), whip; toss (as “throw”), fire。
方式是運動事件里第二個最容易被編碼在語言表達中的成分。如果運動的速度很快,這實際上就是軌跡的穿越速度快;如果運動的強度很大,軌跡就賦予了執(zhí)行的強度。事實上,如果考慮方式與謂語如何相關,方式可以說是行為的非空間路徑(Starosta,1988)。因此,從概念的角度來看,路徑和方式是趨同的,它們可以解釋運動事件中的相似行為。
運動事件最后一個主要特征是運動的原因。運動與原因是相輔相成的,因為運動是某種力量導致的結(jié)果。英語的許多動詞往往是通過編碼圖形移位的原因而派生的,如throw(cause to be displaced through the air)、blow up(cause to be displaced into pieces)、roll(cause to be displaced in a circular motion along a surface),等等。Talmy(1985)認為,在世界的眾多語言中,把運動的原因包含到運動事件的表達式里,這是普遍現(xiàn)象,特別是當運動的方式也包含其中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原因本身就是一個事件,那么這個事實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兩個事件“原因”和“運動”的合并就可能是它們相似的語義特征的結(jié)果。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似乎可以看出,運動事件存在一個內(nèi)在編碼的等級層次:路徑方式/原因圖形背景。當然,這個等次層次也依賴其他條件,比如特征的詳細程度(背景=源點+目標)、話語的層次、語言表達的核心方式等。但總體來說,這個等級層次體現(xiàn)了運動事件語言編碼的內(nèi)在規(guī)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人類是如何用語言來表達運動事件的呢?當然,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使用運動動詞了。運動動詞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其中Levin的分類(1993)最具代表性。Levin將英語運動動詞分為七個小類:定向類運動動詞(Verbs of Inherently Directed Motion)、離開類動詞(Leave Verbs)、方式類運動動詞(Manner of Motion Verbs)、使用工具類的運動動詞(Verbs of Motion Using a Vehicle)、華爾茲類動詞(Waltz Verbs)、追趕類動詞(Chase Verbs)、陪伴類動詞(Accompany Verbs)。下面我們將根據(jù)Levin的分類來探討這些動詞的語義特征及使用條件。
英語中的定向類運動動詞包括advance、arrive、ascend、climb、cross、depart、descend、enter、escape、exit、fall、flee、go、leave、plunge、return等。從語義角度來看,這類動詞基本上都包含運動的方向,但不包含運動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動詞雖然被歸納為一類范疇,但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完全一致,它們在表達運動物體的目的、原因或者路徑時,可能存在差別。它們同時可以搭配介詞成為動詞短語,或者直接帶賓語。這類動詞中的大多數(shù)我們都非常熟悉,其使用頻率較高。我們以climb為例。climb的典型用法涉及兩個重要特征:向上的運動以及用力使用肢體(手或腳):
(19) Peter climbed the tree.
當然也可以缺少其中的某個特征。例如:
(20)a. Peter climbed down the tree.
b. Peter climbed into his clothes.
c. The plane climbed to a height of ten thousand feet.
這三個例子是climb的非典型用法,其中(20a, b)缺少“向上運動”的特征,而(20c)則缺少“用力使用肢體”的特征。如果這兩個特征都沒有,climb的使用就難以接受。例如:
(21)a.*The plane climbed down to 10,000 feet.
b.*The snail climbed along the wall.
由此可見,定向類運動動詞的使用,其方向性特征很重要,但根據(jù)不同的語境,有的動詞的方向性是可以變化的。
離開類運動動詞表達的是運動物體從源點離開,該類動詞后面跟的直接賓語表示的是離開的地方,即源點。英語中這類動詞有abandon、desert、leave等。相對而言,這類動詞的用法比較簡單,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也比較容易掌握。例如:
(22)a. He abandoned his home.
b. A soldier who deserts his post in time of war is to be shot.
方式類運動動詞都包含了位移的含義,但沒有內(nèi)含方向的意思。這類動詞中都有運動方式的概念或者意思,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就是運動方式的不同。從語義角度來看,這類動詞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roll為典型的滾動動詞,如roll、bounce、 drift、 drop、 glide、 slide、 wing、 coil、 revolve、 rotate、 spin、 turn、 twirl、 twist、 whirl、wind等,這類動詞主要描述非生命運動體以軸為中心的運動。例如:
(23) a. Bill rolled the ball down the hill.
b. 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
c. The cart rolled its way down the hill.
另一類是以run為典型的表示“跑”的動詞,如plod、prance、promenade、prowl、race、ramble、roam、romp、rove、run、rush、sashay、saunter、scamper、scoot、scram、scud、scurry、scutter、scuttle、shamble、shuffle、sidle、skedaddle、skip、skitter、skulk、sleepwalk、slide、slink、slither、slog、slouch、sneak、somersault、speed、stagger、stomp、stray、streak、stride、stroll、strut、stumble、stump、swagger、sweep、swim、tack、tear、tiptoe、toddle、totter、traipse、tramp、travel、trek、trudge、waddle等。這類動詞大多是用來描述生命體的運動,當然有的動詞也可以用來描述非生命體的運動。這類動詞都是描述與走或者跑相關的一組特殊的運動方式,但不含方向性,除非與方向性短語搭配。其中有表示緩慢移動或行走的動詞,也有表示快速行走和移動的動詞。例如:
(24) a. The rain sent everyone scurrying for shelter.
b. The dogs scuttled off into the woods.
c. There jumped out of the box a little white rabbit.
d. We walked ourselves into a state of exhaustion.
這三個例句中的運動主體都是有生命的。當然有的動詞也可以用非生命體作為運動的主體,例如:
(25) a. My heart jumped when I heard the news.
b. The wind scurried the snow south and east.
c. The roads were very busy, so traffic crawled along at 10 miles an hour.
這類運動動詞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由表示交通工具的名稱轉(zhuǎn)換而來的動詞,如balloon、bicycle、bike、boat、bobsled、bus、cab、canoe、caravan、chariot、coach、cycle、dogsled、ferry、gondola、helicopter、jeep、jet、kayak、moped、motor、motorbike、motorcycle、parachute、punt、raft、rickshaw、rocket、skate、skateboard、ski、sled、sledge、sleigh、taxi等,這類動詞在描述使用某種媒介物或者交通工具來做事的時候,直接把表示媒介物或者交通工具的名詞作為動詞來使用。例如:
(26) a. The sails ballooned out in wind.
b. The senator helicoptered to New York yesterday.
c. They skated along the canal.
另一類動詞是非媒介物名稱的動詞,如cruise、drive、fly、oar、paddle、pedal、ride、row、sail、tack等。這些動詞不是交通工具或者媒介物的名稱,但是它們都用來描述使用某種交通工具或者媒介物的運動。例如:
(27) a. They paddled down the stream in a canoe.
b. Shall I row you to the shore?
華爾茲類動詞是一類零轉(zhuǎn)換動詞,是直接把一些表示舞蹈或者表演的名詞用作動詞。例如:
(28) a. They waltzed across the room.
b. They waltzed every other waltz.
c. They tangoed several times tonight.
追趕類動詞包括chase、follow、pursue、shadow、tail、track、trail等。這類動詞是典型的及物動詞,追趕者是主語,被追趕者是賓語,當然有的動詞也有不及物的用法,通常用after 來引導被追趕者。例如:
(29) a. Dogs like to chase hares.
b. Jack chased after the thief.
c. The thief chased.
陪伴類動詞包括accompany、conduct、escort、guide、lead、shepherd等。這類動詞通常都是及物動詞,主要表達的是兩個運動體之間的關系。例如:
(30) a. He accompanied the other boys to the ball game.
b. He escorted a girl to the dance.
c. The teacher shepherded the children safely out of the burning building.
從以上實例不難發(fā)現(xiàn),Levin對運動動詞的分類主要依據(jù)的是其語義特征。世界上的所有語言都有描寫穿越空間的運動動詞,但一些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是如何表達空間及與空間相關的概念時,不同語言之間卻存在系統(tǒng)的差別。從這些語言事實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jié)論。第一,運動概念是與許多其他概念相聯(lián)系的,其中包括“位移”“路徑”“運動方式”“運動體”等;第二,不同語言在表達這些概念時,具有系統(tǒng)的差別,即詞匯融合(lexical conflation)不同。
運動動詞除了用來對實際的運動事件進行概念化外,有時某些動詞還可以用來表示虛擬運動(fictive motion),也就是說對虛擬運動事件的概念化。例如:
(31) a. An ugly scar runs from his elbow to his wrist.
b. An ugly scar runs from his wrist to his elbow.
c. The fence goes from the plateau down into the valley.
Langacker(2008: 528)認為,虛擬運動是主觀化的一種產(chǎn)物。這里的三個句子都包含了表達空間運動的基本成分:運動動詞和表示路徑的介詞短語。(31a, b)是用來描寫同一靜態(tài)情景的兩個不同的句子,雖然表示路徑的介詞短語標明了相反的方向,但情景本身并無內(nèi)在的方向性。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描寫靜態(tài)情景,顯然是把對空間運動的認知操作運用到了靜態(tài)情景,其目的就是為了在心理上接近靜態(tài)情景。Talmy(2017:63-64)認為虛擬運動可能經(jīng)歷的是這樣一種認知步驟,即時空不是隱喻性地被映射回到時間上,而是進一步映射到空間上。也就是說,時間首先映射到空間上,從而對沿著某一路徑運動的不可捉摸的實體進行概念化;該實體進一步被概念化為某種幾何圖形,如一個點,具有某個特征,如成為某個人注意的焦點,等等。隨著過程的繼續(xù),這個時空路徑同時被映射到空間中的某個物體或區(qū)域上。
我們認為,虛擬運動的確是主觀化的某種產(chǎn)物,是人們在視覺和心理上對靜態(tài)事件進行動態(tài)識解的認知結(jié)果,也是運動動詞的一種隱喻用法。虛擬運動就是從物理運動(具體)向心理運動或主觀運動(抽象)的一種結(jié)構映射。在這個映射過程中,運動的主要基本特征都得到了保留,而運動動詞的語義特征也得以顯現(xiàn)。唯一不同的是,在虛擬運動中,位移本身是一種主觀位置移動,所以有學者也稱虛擬運動為主觀運動(subjective motion)。例如,“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水調(diào)歌頭·游泳》),這里的“飛”就是我們心中的主觀運動,它把“武漢長江大橋”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長江天險變成了暢通大道。
如果我們再考察運動動詞的隱喻用法,也許會更清楚地認識和理解虛擬運動。漢語中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蜿蜒”一詞,其本義是“蛇類爬行的樣子”。例如:
(32) 如青龍蜿蜒,冰澈射人。(劉禹錫 《〈答東陽于令寒碧圖詩〉引》)
但該詞后來產(chǎn)生了隱喻用法,意指“(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地延伸的樣子”。例如:
(33) 故鄉(xiāng)的山路蜿蜒似蛇。
英語中的某些運動動詞在與其他詞語一起搭配使用時,也有非常形象的隱喻用法。例如,skate over thin ice這個短語看似與漢語的“如履薄冰”相似,但語義大相徑庭,其意思是“巧妙地論述困難問題”。paddle one’s own canoe的意思是“依賴自己,獨自為之”,如They told him that he could expect no more help and would have to paddle his own canoe。to sail near/close the wind的意思是“幾乎犯規(guī),幾乎違法”。在這些隱喻用法中,運動動詞的語義特征仍然存在,運動事件被隱喻性地用來指其他事件。
運動是物質(zhì)存在的基本方式。我們生活在這個運動的世界里,每天都在體驗運動,也在用語言去表達運動。許多語言學家認為,運動在人類的思維中具有特殊意義,研究運動對于揭示語言的本質(zhì)和人類認知的奧秘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在認知語言學的框架下論述了運動及運動的結(jié)構,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Levin對英語動詞的分類,討論了運動動詞的一些語義、語用和認知特征。運動的詞匯化主要是通過運動動詞來實現(xiàn)的,運動的各種特征和方式可能是詞匯化的,也有可能是用其他句法或詞匯手段來實現(xiàn)的。虛擬運動是主觀化的一種產(chǎn)物,也是運動動詞的一種隱喻用法,是人們在心理和視覺上對靜態(tài)事件進行動態(tài)識解的認知結(jié)果,它可以產(chǎn)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認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