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I板中微小導通孔基本都采用激光鉆孔系統(tǒng)獲得,因為孔直徑小,更多的是盲孔,對鉆孔質量難以及時檢測。CIMS公司推出最新的解決方案Galaxy VIA系統(tǒng),一種稱為Vialight的全新的照射裝置,采用透射光檢查微小孔,以獲得孔內部最精確的圖像。該系統(tǒng)能夠檢測直徑小于20 μm的激光孔,能夠檢測到內部尺寸,識別孔內污染和碎片、堵塞等缺陷,以及孔位超出允許公差范圍的偏移。同時,配置數據軟件包可及時反饋到激光鉆孔實時過程控制。
(pcb007.com,2019/5/28)
利昌(Risho)工業(yè)公司開發(fā)了面向毫米波雷達的低傳輸損耗基材CS-3379。CS-3379M是以比聚四氟乙烯(PTFE)和液晶聚合物(LCP)便宜的聚苯乙烯醚(PPE)樹脂為基礎開發(fā)的,介質損耗100 GHz時0.0028,達到與PTFE同等的性能,而可以以半價左右的價格提供,這可以削減制造毫米波雷達基板的成本。
(JPCA Show news,2019/05)
日本產研所開發(fā)了一項可應用于高頻FPCB之高強度異種材料接合技術。通過在聚酯膜(PET)的表面照射紫外線,以化學納米涂布技術將氧官能基導入,須粘合劑的PET與銅箔進行熱壓,由于導入了氧官能基的聚酯膜表面與銅產生化學反應而強固地結合,其剝離強度符合FCCL規(guī)格,可應用于5G通訊的FPCB。
(材料世界網,2019/4/30)
臺灣一家撓性電路制造商介紹了一種既非平面型剛性電路板,也不是可彎折的撓性電路板,而是具有三維結構的熱成型印制電路。這是在熱塑性(如聚酯或聚碳酸酯)片材上,使用網版印刷銀膏形成電路,可含通孔的單面和雙面電路。當基材厚度超過100 μm時,電路板幾乎沒有彈性,但當加熱到120℃時會軟化,在成形模具中稍使壓力電路板變成外殼形狀,冷卻后成為剛性的三維結構。這種硬売式結構既有電路又當機械框架。
(PCD&F,2019/4/30)
漢堡大學開發(fā)了一種采用3D打印生產透明和柔性電子電路的工藝。這項技術的核心是打印銀納米線于柔性和透明聚合物中,形成了一個導電網,銀線通常只有幾十納米粗,網層厚度10 μm~20 μm,由于聚合物在固化過程中收縮,網格的導電性甚至提高了。在導電線路上涂上柔性聚合物,聚合物上再涂上導電線路和導電觸點,根據所用的幾何結構和材料,可以用這種方式打印各種電子電路與部件。
(pcb007.com,2019/4/29)
日本Elephantech公司自行開發(fā)了「P-Flex」技術制作撓性印制電路板(FPCB)技術,純加成工藝。其方法是以聚酰亞胺(PI)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薄膜為基材,噴墨打印銀納米導電油墨形成線路圖形,待燒結后進行化學鍍銅,再噴墨打印阻焊油墨形成阻焊層。目前達到電路圖形厚度銀層小于1 μm、銅層3 μm以上,最小線寬/線距200 μm/150 μm。 「P-Flex」方法與一般FPCB的減成法可以減少原材料消耗、縮短制程工序,達到削減成本、降低環(huán)境負荷,并實現生產高速化之目標。
(材料世界網,2019/4/22)
HDI印制板通過常規(guī)電氣測試合格后交付裝配應用,而在電子設備應用中出現間歇性開路故障。IPC成立了微導通孔接口故障技術解決方案小組,在測試面板上已經觀察到微通孔在回流焊過程中開路,然后在冷卻過程中重新建立連續(xù)性, 也即PCB成品電氣測試合格,而經受多次回流焊熱沖擊薄弱的微導通孔接口就會出現故障。IPC已獲得數據表明,現在僅使用熱應力顯微切片和光學顯微鏡的傳統(tǒng)檢測技術已不再是確定微孔電鍍故障的有效工具。新的IPC的回流焊熱應力模擬測試方法,IPC-TM-650之2.6.27a,要求具有菊花鏈的測試樣板經受錫膏回流焊試驗,達到230℃或260℃的峰值溫度同時連接到四線電阻測量裝置,進行六次完整回流循環(huán),且電阻增加不大于5%。這樣能夠檢測潛在的微通道故障,避免可能的缺陷逃逸。
(pcb007.com,201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