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貞,李國惠,吳阿平,胡金柱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冠心病并發(fā)室性心動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導致的心源性猝死約占20-25%[1],與心肌細胞離子通道基因突變有關。Hu等對心肌梗死并發(fā)VT患者的研究中發(fā)現,SCN5A-G400A突變攜帶者同期內發(fā)生VT的幾率遠遠高于非攜帶者[2]。本研究對冠心病并發(fā)VT進行KCNQ1基因篩查以探討冠心病并發(fā)VT與KCNQ1基因是否具有相關性。
該研究經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審查委員會及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并已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3例冠心病并發(fā)VT的患者作為研究組。對照組100例,我院健康體檢者無明顯心血管疾病。
(1)患者外周靜脈血標本5mL,經EDTA抗凝,提取基因組DNA,最終濃度50ng/ul作為聚合酶鏈反應(PCR)反應的模板。
(2)KCNQ1作為候選基因,根據GenBank的參考序列,采用Primer Premier 5.0軟件進行引物設計。
(3)PCR擴 增 基 因 組 DNA, 使 用 BigDye Terminator Cycle Sequencing雙脫氧鏈終止法測序,結果與NCBI GenBank的BLAST基因同源性分析,若有基因變異位點,與100例健康體檢者的DNA對照。
KCNQ1基因第10號外顯子的第1343位點上C堿基突變?yōu)镚堿基,導致編碼的第448位氨基酸由脯氨酸突變?yōu)榫彼?,即KCNQ1-P448R,100例健康體檢對照組中未發(fā)現該基因位點改變,提示可能是突變(圖1,2)。
圖1 KCNQ1基因突變
圖2 正常對照組
鉀離子通道廣泛分布于心臟、血管、腎臟、胃腸道、骨骼肌以及內分泌腺體等細胞,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分布最廣泛、亞型最多、作用最復雜的一類離子通道[3,4]。1987年Papazian和Tempel等利用遺傳學和分子克隆方法,首次從果蠅中克隆出鉀通道的突變基因,從而開創(chuàng)了鉀通道基因研究的里程碑,掀起了鉀通道分子水平研究的熱潮。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及膜片鉗技術的廣泛應用于電生理學的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鉀通道基因突變引起遺傳性心律失常[5,6]?;蛲蛔冊诠谛牟〔l(fā)室速發(fā)生機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7-11]。
本實驗收集臨床診斷為冠心病并發(fā)室速患者的血標本,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及基因直接測序法,以鉀通道基因作為候選基因,試圖對冠心病并發(fā)室速的遺傳學發(fā)生機制提供新的認識。測序結果通過NCBI GenBank上的BLAST程序進行基因同源性的比較分析,結果在病例組發(fā)現了1例鉀通道基因突變KCNQ1-P448R,需后續(xù)進一步的通道功能分析定。
本研究進一步說明了冠心病并發(fā)室速與鉀離子通道基因存在相關性,揭示了鉀離子通道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冠心病并發(fā)室速的發(fā)生。由于突變基因功能分析仍在進行中,限制了我們對鉀通道基因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的電生理機制的分析。隨著功能分析的深入,我們相信一定能更好地說明冠心病并發(fā)室速與鉀通道基因突變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