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建筑師筆下的皇家葬禮從樣式雷圖檔細讀清咸豐皇帝葬禮籌辦

      2019-02-28 02:48:02王方捷
      紫禁城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方城同治葬禮

      王方捷

      王其亨

      王方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建筑理論與建筑遺產(chǎn)保護

      王其亨: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

      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歷史與理論

      帝王的葬禮作為一國最隆重的典禮之一,其中的部分環(huán)節(jié)私密性很強。

      除皇帝、太后等重要人員及重大事項能被宮廷檔案記錄,其余細節(jié)皆頗為神秘。

      咸豐皇帝的葬禮作為晚清皇家葬禮的模板,是一個特殊且重要的案例。

      幸運的是,在傳世的清代樣式雷圖檔中,有一系列畫樣和文檔涉及此次葬禮的籌備和舉辦。出于工程管理需要及個人職業(yè)習慣,定陵設(shè)計者雷思起還寫有翔實的隨工日記,

      不僅記錄了定陵樣式房的工作,還寫下了自己作為設(shè)計者兼工程管理者的獨特見聞。

      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奕詝(一八三一年~一八六一年)駕崩,廟號文宗。由于咸豐皇帝在東陵經(jīng)營的萬年吉地尚未竣工,咸豐皇帝、孝德皇后(一八三一年~一八五〇年)和幾位已故妃嬪的梓宮在北京停厝一年后,不得不移至東陵隆福寺行宮臨時改建的「暫安奉殿」停放了三年。直到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九月,位于東陵平安峪的定陵及順水峪妃園寢告竣,當月十七日至二十六日,同治皇帝、兩宮太后及王公大臣前往東陵舉行隆重的葬禮,將咸豐帝后梓宮安奉于定陵地宮,然后送神牌回北京,升祔太廟,為拖延數(shù)年的葬禮畫上了句號。

      關(guān)于葬禮的記錄

      梓宮入葬山陵、神牌升祔太廟,是葬禮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當時同治皇帝載淳年僅九歲,把持朝政的慈安、慈禧太后考慮到葬儀繁重,年幼的皇帝無法全部親力完成,在籌備時就已決定,葬禮中規(guī)模大、公開性強、不容差池的儀式由恭親王奕訢代勞{同治四年六月初八日會奏:「文宗顯皇帝、孝德顯皇后梓宮奉安,應(yīng)行禮節(jié)繁重,皇帝現(xiàn)在沖齡,擬請遣王恭代,皇帝仍前往各處恭行三跪九叩禮?!灾Ю硗醮蟪紩Y部,將應(yīng)行親詣行禮及遣王恭代行禮之處,詳細分別酌擬具奏?!梗▍⒁姽饩w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七二「禮部一百八十三·喪禮·文宗顯皇帝大喪儀·四」)實際由恭親王奕訢代替同治皇帝行禮的儀式有虞祭禮和升祔禮};奉安后由鐘郡王奕詥和豫親王義道代為護送神牌回京。為迎合兩宮太后的私情,又在流程中增設(shè)了一些以太后為主的儀式環(huán)節(jié)。種種改動使此次葬禮在諸多細節(jié)上無法照搬成憲。無獨有偶的是,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同治皇帝入葬惠陵時,嗣皇帝載湉更加年幼,葬禮全程參照咸豐皇帝葬禮舉行。因此,咸豐皇帝的葬禮作為晚清皇家葬禮的模板,是一個特殊且重要的案例。那么,朝廷為此次葬禮做了哪些籌備?葬禮具體包括哪些環(huán)節(jié)?

      關(guān)于咸豐皇帝葬禮的籌備和舉辦,同治朝《起居注》、《實錄》只記錄皇帝和太后的活動,無法反映葬禮全貌;另一官方檔案— 光緒朝編《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華書局,一九九一年影印本,以下簡稱《會典事例》)詳細記載了儀式流程,但其視點同樣集中于皇室核心成員,對葬禮籌備的記載簡略而含混。此外,名臣翁同龢(一八三〇年~一九〇四年)也出席了葬禮,但翁同龢此時官階尚低,沒有參與全部儀式,也未能目睹如宮廷檔案所描述的儀式核心內(nèi)容,其日記(《翁同龢日記》,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僅記下了葬禮中的幾個片段。

      幸運的是,在傳世的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中,有一系列畫樣和文檔(本文引用的樣式雷圖檔收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和故宮博物院)涉及此次葬禮的籌備和舉辦,其作者正是定陵的設(shè)計者、建筑世家「樣式雷」傳人— 雷思起{一八二六年~一八七六年,字永榮,號禹門,樣式雷第六代傳人。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年),雷思起成為定陵工程處樣式房掌案,首次擔當皇家大型建筑工程總建筑師,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將定陵建成,并取得卓越的設(shè)計成就}。同治四年,定陵接近完工,朝廷遂排定葬禮日程,要求各部門官員著手準備。身為定陵工程處樣式房掌案的雷思起,在忙于各項工程收尾的同時,還配合朝廷官員籌備葬禮,包括建造各種臨時建筑設(shè)施、調(diào)查并準備葬禮需用物品、落實各項奉安禮儀并演練等等,承擔相關(guān)設(shè)計繪圖工作,留下了樣式雷陵寢圖檔中數(shù)量最多、類型最豐富的奉安籌備相關(guān)圖檔。葬禮期間,作為陵寢工程技術(shù)核心,雷思起幾乎每天都身處各主要活動的中心地點,既親眼目睹了皇帝、太后行禮這樣的重大場面,又在幕后為各種瑣事奔忙。出于工程管理需要及個人職業(yè)習慣,雷思起寫有翔實的隨工日記,葬禮期間的日記不僅記錄了定陵樣式房的工作,還包括自己作為設(shè)計者兼工程管理者的獨特見聞,成為樣式雷圖檔中唯一的皇家葬禮文字記錄。充實而生動的圖紙和日記記錄也反映了皇家建筑工程中建筑師的職能和地位。

      臨時建筑與設(shè)施籌備

      為將梓宮平穩(wěn)地送入地宮,并且更好地塑造儀式場所,需要在已完工的陵寢建筑基礎(chǔ)上設(shè)計建造多種臨時建筑與設(shè)施,包括梓宮奉安所需的輔助設(shè)施(候時蘆殿、戧橋和車輿)和服務(wù)于儀式參與人員的臨時設(shè)施(如衛(wèi)兵暫住的營房和方便太后等人登臨明樓的平臺橋及踏跺)兩種。

      候時蘆殿

      奉安儀式的主要日程共三天,第一天(九月二十日),帝后梓宮由隆福寺暫安殿奉移至定陵隆恩殿;第二天(九月二十一日),梓宮由隆恩殿奉移至候時蘆殿內(nèi)的龍輴車(載天子棺柩的車)車上;第三天(九月二十二日),在候時蘆殿奠酒后,梓宮引入地宮永安。

      作為重要過渡場所的候時蘆殿(簡稱「蘆殿」或「蘆棚」)是用竹木框架和布幔捆扎、搭建的仿殿宇形式的臨時建筑,位于方城(明清皇家陵墓寶城、寶頂前的方形城臺)月臺(建筑前方突出的平臺)上,前接戧橋,后通方城。定陵候時蘆殿于同治四年三月開始設(shè)計,盡管構(gòu)造簡單,但雷思起仍然進行了實地測量,并多次制作燙樣,使其盡量貼合月臺邊緣。雷思起離開東陵期間{隨工日記中可見:同治四年閏五月「十七日,三爺(雷思起)巳刻進京」;「七月廿四日,禹門(雷思起)、廷昌由京來工」等記載。這兩個月,雷思起被召回北京,隨后出發(fā)調(diào)查北京至東陵的道路,檢查、修繕沿途行宮,為同治皇帝及太后等人謁陵做準備},代管樣式房事務(wù)的雷德修(雷思起伯父)、雷思義(雷德修子)、雷思振(雷思起四弟)會同監(jiān)修官員進一步推敲建筑功能及空間布局,最終于八月初定案動工,九月十七日完竣。(隨工日記中可見:三月十七日「郭、雷燙蘆殿樣」;閏五月十八日「燙蘆殿樣子一分」;八月初九日「科搭戧橋、蘆殿」;九月十七日「蘆殿、戧橋齊」等記載)

      定陵蘆殿分為前殿和后殿,后殿直接占用方城月臺空間,前殿則以方城前礓礤(以磚石露棱側(cè)砌的斜坡道)上臨時支搭的一塊平臺為地面,從而自然形成「凸」字形平面。前殿三間,空間開敞,用于停放龍輴車并舉行儀式;后殿五間,正中為過廳,連接前殿與方城,東、西次間及梢間為休息室,分別供皇帝和兩宮太后等人在相關(guān)儀式間隙使用。

      戧橋

      戧橋是指由竹木框架支撐,上鋪木板構(gòu)成的坡道。陵寢施工期間,隆恩殿、方城明樓(位于寶頂前方,下部為方城,正中開一拱券形門洞;上部為明樓,用來放置刻有帝王謚號等的石碑)等高大建筑周圍均架設(shè)有戧橋,用于人員上下和物料運輸。隆

      圖中記「四年六月初二日交恒五老爺手一份」。蘆殿平面為「凸」字形,前部架空,后部利用方城月臺圍合而成,規(guī)模及內(nèi)部空間劃分均可與文獻對應(yīng)。福寺暫安殿各主要建筑前也搭建戧橋,以便梓宮運入。奉安儀式中,為使裝載梓宮的車輿運行盡量平穩(wěn),需將其行進路線上的臺階、門檻、陡坡等障礙物一一覆蓋。因此,沿定陵中軸線,在神道碑亭前雙層泊岸處、海墁月臺前端、隆恩門前后、隆恩殿月臺前、琉璃花門前及方城月臺前全部搭建了戧橋,總長近六十丈。各座戧橋中,琉璃花門前和方城月臺前的戧橋構(gòu)造最復(fù)雜,因此留下

      此圖為修改后的戧橋方案,根據(jù)儀式安排進行了簡化,琉璃花門前只保留了東側(cè)戧橋,并改為斜向,使車輿和人員行進路線更順暢。

      此圖為戧橋早期方案,中座琉璃花門與候時蘆殿明間之間以二點四丈寬的戧橋相連,并跨過石五供。由于戧橋的高度限制,祭臺上并未放置五供。戧橋兩側(cè)安裝有木臺階,蘆殿次間門前設(shè)“幫橋”。大殿后檐與花門之間搭設(shè)平臺,其東西兩側(cè)設(shè)置戧橋。并繪有梓宮和人員的行進路線,蘆殿明間正中方塊示意龍輴車停放位置。了圖紙反映其設(shè)計推敲過程,并與隨工日記等文檔相互印證。(隨工日記中可見:同治四年三月十五日,「恒五老爺著燙蘆棚、戧橋」;三月二十三日,「恒五老爺交改戧橋樣,花門前兩邊」;三月「廿八日,恒五老爺又改戧橋」;八月初八日,「軍機支大人來工,看戧橋」等記載)

      信中講明了對候時蘆殿和戧橋方案的修改:“付查戧喬(橋),由前段到大殿內(nèi),并東配殿看神牌,丈量大殿前后院走杠之事。大殿后言(檐)撤去西邊斜戧喬(橋),不比(必)搭近(進)花門。量蘆殿尺寸,明間進深加寬二尺,二次間各面寬撤去一尺,耳殿三面添窗戶各一個,門口一個,后言(檐)面寬床各一張,明間進深東西二縫滿邊,后進深各安槅扇一曹(槽),計四扇……吉(即)刻交燙蘆殿樣一分。”

      琉璃花門前月臺高九尺,而其與隆恩殿間距較小,若直接在中軸線上設(shè)置坡道,則坡度過大。故此,琉璃花門前部正中改為一座平臺,與花門臺基等高,坡道(圖檔稱「斜橋」)連接平臺側(cè)面;又由于「斜橋」遮擋了兩側(cè)花門前的踏跺(中國古建筑中的臺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還需另建「幫橋」于兩側(cè)門前,供人員進出。初期的設(shè)計中,平臺兩邊均設(shè)「斜橋」,后確定梓宮奉移時,由隆恩殿東側(cè)繞行至花門,故僅保留東側(cè)斜橋以降低施工成本,并將其改為斜向,使車輿行進路線更順暢。

      方城月臺高達一丈六尺,需要設(shè)置較長的戧橋減小坡度;石五供位于花門院內(nèi)中軸線上,也需利用戧橋跨過這一障礙。戧橋與候時蘆殿交接于方城礓礤上方,因此二者同時設(shè)計,并在候時蘆殿前端兩側(cè)增設(shè)幫橋,作為臨時集會空間。

      車輿

      據(jù)檔案,帝后梓宮由隆福寺暫安殿到定陵地宮的整個奉移過程,共需使用三種車輿。梓宮出暫安殿,升大輿,運送至定陵牌樓門;從牌樓門到隆恩殿,以及從隆恩殿到候時蘆殿,使用小輿;在候時蘆殿內(nèi),換用龍輴車,沿地宮內(nèi)預(yù)先鋪設(shè)的軌道送至寶床永安。而這三種車輿也是由雷思起及其手下參照典制設(shè)計制造的。{隨工日記中可見:同治四年「四月初八,恒五老爺做木石床,龍訓(xùn)(同「輴」)車,帖千(簽)字」;四月二十二日,「燙花門木車,單、雙枯櫓(轱轆)各一輛,刑(邢)拿去回英大人存」等記載}由于奉安所用車輿、鹵簿在儀式結(jié)束后即行焚化,無實物留存,因此雷氏的設(shè)計圖紙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圖中無題無記,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同治四年四月龍輴車立樣、同治四年四月龍輴車平、立樣中的龍輴車結(jié)構(gòu)有所不同,推測為隨工日記中的“花門木車”,對應(yīng)檔案中的“小輿”。

      尺寸稍小于故宮博物院藏同治四年《蘆殿棚丈尺略節(jié)》記載的定陵龍輴車,可能系定東陵龍輴車。

      尺寸略小于故宮博物院藏同治四年《蘆殿棚丈尺略節(jié)》記載的定陵龍輴車,而大于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同治四年四月龍輴車立樣中的龍輴車,可能系惠陵龍輴車。

      隧道平橋和礓礤踏跺

      在梓宮奉安、封砌隧道前,方城與啞巴院(明清帝陵建筑中,由方城北壁、寶城內(nèi)壁及寶頂南端月牙城圍合形成的封閉露天小院)地面不直接連通。欲前往啞巴院,需通過一段隧道下行,再爬上隧道內(nèi)臨時設(shè)置的樓梯,從穿堂板房(地宮施工期間至梓宮奉安前,啞巴院內(nèi)的隧道處于露明狀態(tài),因此啞巴院內(nèi)建有臨時的「穿堂板房」以遮蔽隧道,防止雨水及雜物落入地宮內(nèi)部,奉安后即拆除,并封砌隧道)回到地面,不僅線路迂回,而且要從穿堂板房的架空地板下方穿過。為使葬禮期間皇帝、太后和官員便捷且體面地經(jīng)由啞巴院登臨明樓,在方城內(nèi)隧道前段臨時搭建了一座木平橋以連接方城和啞巴院。同時,考慮到轉(zhuǎn)向礓礤坡度大,為保證攀登時的安全,還在礓礤上臨時加裝了踏跺。同治四年九月二十日,皇室成員閱視明樓畢,木平橋即行拆除,并在隧道及地宮內(nèi)鋪設(shè)木制軌道,地宮的各項準備方告完成。次日,皇帝及太后等人閱視地宮無誤后,龍輴車于二十二日搭載梓宮,循軌道進入地宮奉安。

      營房

      同治四年七月底至八月初,距奉安還有近兩個月,東陵附近出現(xiàn)匪患,朝廷派名臣文祥統(tǒng)率禁衛(wèi)軍精銳「神機營」進駐東陵,加強陵區(qū)安保。文祥坐鎮(zhèn)隆福寺,命雷思起等人在隆福寺行宮附近為神機營建立一座臨時營房,內(nèi)設(shè)窩棚四十座,并以土墻及土溝圍護。該營房的選址反映了隆福寺行宮在葬禮籌備和舉辦期間的重要性。

      建筑師眼中的皇家葬禮細節(jié)

      雷思起的隨工日記對葬禮的記錄有許多人物和事件是宮廷檔案從未提及的,因此尤顯珍貴。這些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葬禮的前期籌備和后期收尾工作記錄。朝廷為各項儀式進行了長達數(shù)月的準備,《會典事例》也列舉了一些籌備項目,包括搭建候時蘆殿、制造龍輴車、預(yù)備神牌、訓(xùn)練民夫等,但極為簡略。而雷思起因為肩負設(shè)計各種臨時設(shè)施并監(jiān)控工程進度的職責,除繪制必要的圖紙外,還記下了這些工作的具體時間和負責人。部分記錄透露了鮮為人知的葬禮禮儀,例如:同治四年五月「廿日,定陵東配殿恭制神牌?!娇?,神牌開鉅(鋸),栗子木三分;東配殿,匡貝勒行禮?!归c五月「初十日……神牌篩草金?!拱嗽隆赋蹙湃铡诖笕?、邢大爺上工,漆金漆神牌?!埂妇旁率呷铡缈蹋衽茠咔?,周、瑞中堂?!惯@些內(nèi)容記錄了咸豐皇帝神牌的制作過程。作為宗法制度重要載體的神牌,系在陵寢東配殿制作,每一道工序都有朝廷要員監(jiān)督并行禮。制作期間及制成后,供奉于東配殿,待梓宮永安地宮后,才在隆恩殿題寫神主,并送回北京,升祔太廟。

      另一方面,梓宮奉安遠非整個工程的終點,在隨后的幾天內(nèi),定陵現(xiàn)場迅速封砌地宮入口、修建琉璃影壁。九月二十五日,五位已故妃嬪入葬順水峪妃園寢,此時王公大臣多已返京。宮廷檔案以皇帝為焦點,跟蹤記錄帝后回鑾、神牌回京、升祔太廟等事務(wù),而不再關(guān)注定陵現(xiàn)場同步進行的各項后續(xù)工作。唯有仍留在東陵監(jiān)督施工的雷思起持續(xù)記錄工程進展,極大地填補了宮廷檔案的盲區(qū)。

      第二,葬禮期間的人員往來和非正式活動記錄。作為一國最隆重的典禮之一,咸豐葬禮的參加者何止千百,但除皇帝、太后外,能被《起居注》、《會典事例》等宮廷檔案提及的,不過寥寥數(shù)人。作為官員參加葬禮的翁同龢當時資歷尚淺,在東陵接觸的人物也很少。而在雷思起該段時間的隨工日記中,竟先后提到四十多人,包括承修王大臣、王爺、各級官吏、工程承包商、工程處各部門同事等,這些人有的長期參與定陵經(jīng)營,有的在工程后期被派去籌備葬禮,也有單純出席儀式的。定陵是雷思起主持的第一項皇家大型工程,顯然他將這當作積累經(jīng)驗、拓展人脈的良機,因此尤為詳細地記錄了參加各主要儀式的官員及其活動,這恰好填補了宮廷檔案的缺環(huán)。在各項儀式間隙,雷思起與各色人物相互拜見、傳遞消息、溝通設(shè)計方案和工程進展、吃飯、送禮等,千頭萬緒的幕后小事,將官方檔案中的各個宏大片段串聯(lián)起來,生動地反映了樣式房的職能。我們亦能從中一窺皇家大型建筑工程和禮儀活動的運行機制。

      雷思起記錄的一系列非正式活動不見于任何官方檔案,但隱含著重要信息。如九月二十一日,皇帝、太后一行拜謁祖陵,恭親王奕訢并未隨行,而是獨自來到定陵,在雷思起陪同下,先查看了定陵及順水峪妃園寢,旋即前往與順水峪近在咫尺的普陀山,踏看地勢,并可能豎立了志樁,標定山向。此前一天,太后等人曾登臨定陵明樓,在明樓上就足以遠觀平頂山(后改名普祥峪)、普陀山(后改名菩陀峪)山勢。二十二日,兩宮太后又看視了順水峪妃園寢,此事僅見于雷思起的隨工日記,宮廷檔案均不載。太后是否借機近瞻自己的備選吉地,頗堪玩味。將這三天的事件串聯(lián)起來,便構(gòu)成了皇室核心成員查看定東陵選址的最早記錄。該處后來果然被選中,成為定東陵所在地。奕訢被委此重任,并且在梓宮永安后帶領(lǐng)工匠關(guān)閉地宮石門,加之數(shù)次代替同治皇帝行禮,表明該年三月的彈劾風波(同治四年三月初七日,慈禧太后在朝廷上拋出親筆朱諭,歷數(shù)恭親王奕訢罪狀,宣布將其革職。同年九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下令,因奕訢主持操辦葬禮有功,「所有三月初七日諭旨,著毋庸編入起居注」,以示恢復(fù)名譽。所以同治朝《起居注》及《清穆宗實錄》同治四年三月初七日僅有簡略記載:「命恭親王毋庸在軍機處議政,并撤一切差使?!苟币姷匚词珍洿褥蟮闹熘I全文)之后,經(jīng)過半年,慈禧太后與奕訢的矛盾趨于緩和,慈禧太后以咸豐葬禮為契機,作出不計前嫌的姿態(tài),恢復(fù)了奕訢的部分職權(quán)。

      第三,有關(guān)葬禮的技術(shù)細節(jié)。葬禮中的部分環(huán)節(jié)私密性很強,如九月二十一日梓宮從隆恩殿移至候時蘆殿龍輴車,次日梓宮永安、掩閉石門,是葬禮最關(guān)鍵的部分,但只有皇室核心成員和極少數(shù)官員、差役能夠目睹。為葬禮準備的候時蘆殿、戧橋等臨時建筑和設(shè)施在葬禮結(jié)束后即拆除,用過的車輿、儀仗等大多在儀式中作為祭品焚化,罕有實物遺存,與之相關(guān)的記錄唯有內(nèi)行能夠完成。宮廷檔案的編寫者實際上很難全面接觸并掌握陵寢建筑和奉安禮儀的細節(jié),加之刻意略去帝后以外的人物,導(dǎo)致記錄簡單、含混。雷思起作為定陵工程技術(shù)部門的核心,對陵寢建筑了如指掌,且梓宮奉安地宮的正式儀式前,他曾組織過預(yù)演,儀式當日也身處現(xiàn)場,同時還可以從負責護送龍輴車、掩閉石門的官吏和工匠口中獲知翔實的信息。因此,雷思起掌握各方面細節(jié),并出于職業(yè)習慣記錄下來,以備日后參考。而包括《實錄》、《會典事例》在內(nèi)的宮廷檔案對此過程的記載均存在明顯的遺漏和錯亂。這些珍貴的材料后來被其子雷廷昌繼承,并在同治皇帝的惠陵工程建造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在雷思起的隨工日記中對其本人活動的記錄并不十分詳細,但足以體現(xiàn)其身為樣式房掌案的職責和地位。如九月十九日,在皇帝和太后抵達東陵前,雷思起已提前在緊鄰隆福寺的夏家林村租房暫住,并早早趕往隆福寺行宮等候,面見許多重要官員。隨后在行宮「叩首謝恩」,其作為定陵的設(shè)計師,在陵寢落成后受到帝后的召見和獎賞,是合乎情理的。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翁同龢抵達隆福寺「遞職名」,隨即獨自前往遠離行宮的馬蘭峪住宿。此后幾天,雷思起作為定陵工程技術(shù)核心,多次陪同奕訢等要員,在帝后抵達定陵前查看工程,確保各項儀式萬無一失,這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勝任的。

      龍山石卡住梓宮四角,將其固定在寶床上;掩蔽地宮石門前,將自來石置于門后預(yù)設(shè)的凹槽內(nèi),隨著石門關(guān)閉,自來石傾倒,抵住門扇內(nèi)側(cè),使石門無法推開。

      除本人活動之外,雷思起著重記下了葬禮的許多關(guān)鍵且隱秘的環(huán)節(jié),以及他人的行為。其中許多活動環(huán)節(jié)只見于隨工日記,顯然都是雷思起親身參與或目睹的,可靠性較高,填補了宮廷檔案的不足,使清代皇家葬儀更加清晰。根據(jù)隨工日記中的記錄,梓宮奉安后,兩宮太后前往妃園寢,回避了由奕訢代行的虞祭禮,其緣由也值得進一步研究。(本文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咸豐皇帝葬禮主要環(huán)節(jié)及人物活動簡表(同治四年九月十六日至十八日)—

      *加粗的文字表示該內(nèi)容只見于雷思起隨工日記

      猜你喜歡
      方城同治葬禮
      《葬禮》(海報)
      《葬禮》(海報)
      散文詩(2023年16期)2023-09-10 07:46:32
      這是在葬禮上聽過最多的一句話
      傅云其異病同治針灸驗案舉隅
      脾胃同治的應(yīng)用探討
      從楚方城到萬里長城
      四水同治
      聚力碧水攻堅 護航美麗方城
      呂梁市嵐縣:“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態(tài)水環(huán)境
      不可思議的太空葬禮
      軍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 00:58:04
      荥经县| 沈丘县| 长白| 基隆市| 逊克县| 缙云县| 曲阳县| 遵化市| 马鞍山市| 新丰县| 普兰县| 泽库县| 亚东县| 湟源县| 福海县| 侯马市| 津南区| 巴林左旗| 孝义市| 通州市| 辽阳县| 怀仁县| 紫阳县| 苍溪县| 辉县市| 安溪县| 霞浦县| 调兵山市| 万荣县| 轮台县| 瓮安县| 盐边县| 宜春市| 灵丘县| 泸西县| 繁昌县| 兴安盟| 江川县| 辽宁省| 宜昌市|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