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晨煜
眾所周知,“唐詩里的晚霞”花木蘭是淺衣素裙、針線翻飛的閨房女子,也是半生戎馬、替父從軍的荊棘玫瑰。但是,鮮有人知的是,這位極具東方傳奇色彩的巾幗英雄搖身一變,還有另外一個神秘的身份——中國靴子的推廣者。何為西方人眼里最獨特的“中國靴子”,其實就是那小小的馬鐙。為何它由民族女英雄親自代言,烈烈戰(zhàn)場又為何由此物件一定乾坤?讓我們透過花木蘭那雙水波流轉的丹鳳眼,回歸北魏戰(zhàn)場那場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公元424年,北魏都城盛樂在飛沙走石的北方戰(zhàn)場,被柔然族六萬鐵騎重重包圍,在尸橫遍野的慘狀下,守城將領必須急征新兵,快速清理戰(zhàn)場,回收可用的兵器。士兵們有的撿回了能殺敵的長矛,有的撿回了能防身的鎧甲,只有一位新兵撿了一堆銹跡斑斑的馬鐙回來,她不顧眾人譏諷,堅持說“馬鐙才能保命”,這個新兵就是初出茅廬的花木蘭。此時戰(zhàn)事緊迫,將軍命令重新組建已損失過半的騎兵隊?;咎m小小年紀,卻膽識不凡,主動請纓并解釋反轉戰(zhàn)局的關鍵就在這小小的馬鐙上。柔然人善騎,故雙方交戰(zhàn)多在馬上,但是由于沒有配齊雙馬鐙,所以穩(wěn)定性較差,無法刺得準且行得穩(wěn),從而導致士兵不能持久作戰(zhàn)。倘若抓住這個弱點,軍隊備齊馬鐙并采取迂回戰(zhàn)術,加長馬上作戰(zhàn)的時間,就可以以一敵三,反敗為勝。將軍聽取了花木蘭的建議,北魏軍隊調整后發(fā)起了新一輪攻擊,不僅沖出五重包圍,而且射殺敵軍大將,使柔然族軍隊大敗而逃。
自那時起,馬鐙經過花木蘭的宣傳越來越受到重視,從此聲名鵲起,甚至傳到了遙遠的歐洲,成為中國一件其貌不揚卻意義重大的國寶。1965年,出土于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西官營子村馮素弗墓的銅鎏金木芯馬鐙,就是其中保存最完整和最典型的代表作,它也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有絕對年代可考、世界承認的、除四大發(fā)明外的又一個中國原創(chuàng)。它高23厘米、寬16.8厘米,其中間的木芯為桑木條揉成,將木條加工成剖面呈截角三角形,頂尖朝外彎曲成鐙體的圓環(huán),外面包釘一層鎏金銅片,鐙柄上端有穿系革帶的橫長方形透孔。由于年代久遠,歷史痕跡顯露,銅片已經殘破,露出木芯,顏色呈現(xiàn)斑駁的孔雀綠。
與玲瓏剔透的瓷器、丹青不渝的書畫、流光溢彩的珠寶相比,馬鐙在體型、色彩或是觀賞度上都略遜一籌,但是它個性獨特,不同于其他身嬌體貴的宮殿寶物,是一件親民且“頭頂能撐船”的國寶。它的長處在于,騎行時可以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騎馬的優(yōu)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者的安全。它默默地潛伏在士兵的腳下,使暴烈桀驁的戰(zhàn)馬更容易被人駕馭,達到人與馬為一體,使騎兵可以有效做到“一心多用”,在飛馳的戰(zhàn)馬上且騎且射,甚至在馬背上站立并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訓練有素的軍事動作。
馬鐙是最熱愛旅行的國寶,它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傳到歐洲,從而成就了歐洲的騎兵時代。它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歷史轉折,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最鼎盛時期的見證者。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小小的中國靴子,用自己的方式由古至今,走向世界,在千年炮火的洗禮中把東方精神和騎士精神完美結合,從而昂首闊步走向今天的和平。
馬鐙也是最熱愛運動的國寶,它在穿越戰(zhàn)火后和馬結交了深厚的友誼。當馬鐙告別戰(zhàn)場后,高雅紳士的現(xiàn)代體育運動項目“馬術”來到了綠茵場地。馬鐙很貪玩,發(fā)明了很多花式動作,卻又十分穩(wěn)重,保障了馬術運動員的絕對安全。而如今,并非每個中國人都擁有一雙這樣的“中國靴子”,但是我們一定會記得它,帶著它,走向更遠、更好的中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