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憲紅 陳建霞
2011版《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這一對語文學科的定位是對語文課堂教學從“理解”到“運用”要求的一個重大轉變,是語文教學的美麗轉身。語文教學從過去的分析知識、講解知識到注重理解課文內容,再到今天關注的語言文字的運用,突出強調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感悟、品味文本中富有生命力的句子、詞語和段落,借此來領悟言語的精妙之處,從而達到破解言語表達的神奇密碼、提高學生運用言語文字能力的教學目的。
一、多方思考,感知全方位表達效果
小學生因為受到認知能力的限制,在認識客觀事物的時候,往往從一個角度出發(fā),不能全面的再現(xiàn)事物的客觀形態(tài)。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引導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例如《黃果樹瀑布》這篇課文對瀑布形態(tài)的描寫一共出現(xiàn)了兩次:一處是“透過樹的縫隙……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另一處為“瀑布激起的水花……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銀雨灑金街的奇景”。我在上課的時候深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看到的都是黃果樹瀑布,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描寫呢?一種描寫以靜態(tài)為主,好像一塊寬幅白練;一種以動態(tài)為主,如同雨霧般騰空而上,隨風飄飛。學生們在經(jīng)過小組討論和深入探究以后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的觀察角度發(fā)生變化。作者之所以把黃果樹瀑布比作一塊寬幅白練,是因為作者遠離瀑布,把視角穿越了樹木的縫隙,然后瀑布的整體形象映入作者眼睛;作者之所以把黃果樹瀑布比作雨霧般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是因為作者站在谷底,看到瀑布濺起的水霧騰空而起,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隨風飄飛”的景象了。
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不是一個平面的圖形,它們都是以不同的圖形和形式向人們展現(xiàn)自身獨特的面貌,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只有變化角度,從不同的維度對事物進行觀察,才能真正感悟事物的外形之美。這就說明,我們在描寫事物的時候,需要借助觀察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描寫,才能給讀者展現(xiàn)出真實的事物面貌。
二、前后聯(lián)系,鍛煉跨時空想象能力
很多學生對事物的描寫往往是寥寥數(shù)筆,語言詞匯很匱乏,甚至在一段描寫事物的文字中,把一個固定的詞語反復機械的使用,最后陷入無話可寫尷尬境界。深入分析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不僅僅是學生缺少全面深入的觀察,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更在于學生缺少豐富的想象力。我們仍然以《黃果樹瀑布》這篇課文為例子,作者在描寫瀑布的聲音的時候,耗費了大量的筆墨。很多學生簡單的認為瀑布流水的聲音就應該是“嘩嘩嘩”,但是在整篇課文中,這種“嘩嘩嘩”的詞語僅僅用了兩次,但是學生讀了課文以后卻對黃果樹瀑布的聲音印象很深刻。在教學中,我重點引領學生細細品味作者描寫聲音的句子,學生在閱讀中先后標出了“微風聲、織布機聲、雷聲、樂聲等”。緊接著,我又引領學生展開對比:作者如果把這些聲音全部都用“嘩嘩嘩”這一個聲音代替,效果會怎么樣?學生們立刻就會意識到:如果單單用一個詞語表達黃果樹瀑布的聲音就會顯得過于單調,讀者讀起來就會索然無味。在以后的規(guī)律探尋中,學生會自然的發(fā)現(xiàn),隨著作者一步步接近黃果樹瀑布,這種聲音也變得有弱變強。但是在具體描寫聲音的過程中,作者大膽運用的合理的想象:借助“微風聲”展現(xiàn)了較遠時瀑布聲像微風般輕柔;借助“織布機聲”再現(xiàn)了瀑布距離作者較近的時候富有節(jié)奏而強烈的聲響;借助“合奏聲”凸顯了瀑布不僅具有喧囂的活力,還具有音樂一樣的美感;借助于“樂聲奏鳴”賦予瀑布聲音以生命的活力,這樣的想象在每個讀者的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美感。
對事物的觀察需要作者對現(xiàn)實事物進行整體的感知,雖然每個人眼中的事物基本相同,但是每個人的想象卻大相徑庭,經(jīng)過作者的想象,可以化無為有,化腐朽為神奇,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精神意識形態(tài)的世界。學生從文本中獲取想象的方法,吸取想象的力量,就能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有效彌補自己生活經(jīng)驗的不足。所以我在教學《黃果樹瀑布》的時候,引導了學生分析作者運用想象的力量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這樣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內在含義。
三、緊扣語境,揣摩原則性構思技巧
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可能出現(xiàn)兩種狀態(tài):一種現(xiàn)象是材料非常精彩,不舍得舍棄,導致文章無邊無際;另一種是缺乏判斷意識,該寫的不寫,不該寫的描寫的非常具體,本末倒置。這主要是學生不能判斷教材的真實價值,失去了文章構思的巧妙思考。例如《黃山奇松》一文中,作者對三大名松的描寫就設計精巧,詳略得當。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三棵名松,注意到作者描寫最多的是迎客松,分別從迎客松的外形、名字由來和地位三個方面展開描寫。之所以作者如此構思,主要是因為迎客松在黃山的名氣最大,作者必須凸顯迎客松獨有的地位,對于其它的兩棵松樹,作者所用的筆墨就相對減少,緊扣住了松樹的外形進行了描寫。設想一下,作者如果面面俱到,全面鋪開,不僅讓讀者讀來厭煩,更會遮擋住了迎客松的主要地位。這個時候,教師要因勢利導:不需要寫的,堅決不寫,這是寫作的智慧。在教學迎客松“名字的由來”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三種名松作者都寫了名字的由來呢?學生討論后發(fā)現(xiàn):這三種松樹的名字有著獨特的意義,并按照迎客、陪客、送客的時間順序,邏輯鮮明,體現(xiàn)了黃山的待客之道。借助這一問題我引導學生明白:該寫的,一定要寫,這是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文本的范例為標本,引導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品析作者詳略得當?shù)谋磉_手法和詳略設計的寫作原則,為學生今后的習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揣摩品味,體會獨特的表達方式
歌德說:“內容人人可見,涵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是一個秘密。”當下語文教學倡導“言意兼得”,也就是既要思想內容的高度,也要形式素材的寬度。文本解讀的時候不僅要解讀文本的內容,還要解讀文本的言語和文本的結構。所以,在高年級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題中經(jīng)常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本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我們在學習了說明文以后,就要求學生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崔巒老師說過“文意兼得”也就是“言意兼得”,就是從理解文本的言語入手來領悟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關注言語的學習,揣摩言語的表達形式,讓學生掌握讀法和寫法,養(yǎng)成讀書寫作的良好習慣。我們怎么才能做到“言意兼得”呢?
首先,要理解詞語的學習表達形式?!墩渲轼B》這篇課文中,有一篇對雛兒的描寫,言語非常準確、形象、生動?!八梅剩麄€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這句話洋溢著作者對這個雛兒的喜愛!因為喜愛,作者才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因為喜愛,作則才把人具有的靈性賦予了這只小鳥;也正因為喜愛,作者才把這只小鳥描寫的如此可愛。文中“肥”字,看似貶低小鳥,實質上是在表揚小鳥的可愛,好像大人對頑皮的孩子的嗔怪,表面上是責備,實質上是憐愛有加。閱讀課文,引導學生有重點地品味關鍵的詞語,不僅能突破教材的重難點,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還可以學會表達的方法。其次要學會品味句子的學習表達形式。精彩的句子讓讀者讀后會產(chǎn)生蘊味悠長的感覺。這些精美的句子往往在表達上富有特色,或語句精辟富有文采,或抑揚頓挫押韻,或見解獨特構思巧妙?!蹲詈笠活^戰(zhàn)象》記述了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自知生命已到盡頭,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戰(zhàn)友的百象冢邊挖了一個大坑把自己掩埋的動人故事。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謳歌了戰(zhàn)象善良、忠誠的情懷。在教學的時候,我首先抓住“摩裟”“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等詞語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如此感人,作者抓住了戰(zhàn)象的幾個方面展開描寫的?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知道了作者是抓住戰(zhàn)象的動作和神態(tài)展開描寫,正是因為這些細致的描寫,才打動了我們的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最后是關注段落的表達方式?!豆鹆稚剿纷詈笠粋€自然段中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和第一自然段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應。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找出前后呼應的句子,并體味這樣描寫的表達效果。這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還學會了表達的方法。再如在《趙州橋》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蓖ㄟ^上下文的聯(lián)系,學生雖然知道這是一個過渡句,但是要進一步理解過渡句的表達作用,并在今后的習作中運用過渡句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重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嘗試讓學生練筆。
教材文本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第一資源,教師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最豐富的資源,學生本身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最生動的資源。教師不僅要關注文本的內容和思想,還要留心文本中所蘊含的言語表達密碼,引導學生多動手、動腦,從中提升學生言語的表達能力。
馮憲紅,陳建霞,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雪宮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