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姜佩佳
(大連海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叭⒁欢恕弊鳛樵凇盎ヂ?lián)網+”和“新媒體+”的時代大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的新事物,是新媒體新技術的代表,它呈現(xiàn)出的便捷性、互動性、共享性的特征,可以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補充。因此,必須要牢牢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塊黨的輿論工作主要陣地,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牢牢把握受眾需求,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三微一端”的優(yōu)勢,結合傳統(tǒng)教育的特點,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內容、手段等全方位的創(chuàng)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要加強互聯(lián)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加強學生互動社區(qū)、主題教育網站、專業(yè)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盵2]所謂“兩微一端”,是指微博、微信以及客戶端?!叭⒁欢恕眲t是在此基礎上,伴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及移動智能終端更替出現(xiàn)的新名詞,它作為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深度融合的產物,形成了基于微博、微信、微視頻以及客戶端為基礎的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對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開展具有獨特作用。
《2018校園微博發(fā)展年度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高校官方賬號超過4915個,團委、學生會及社團賬號超過24000個,大學生微博用戶更是高達3200萬。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臺,截至2018年9月,微博平均月活躍人數(shù)達4.46億,日活躍用戶為1.95億。經過認證的高校官方及學校相關部門的官方微博共計8541個,年閱讀量高達312億[3]。微信的出現(xiàn)雖晚于微博,但現(xiàn)在大有趕超微博之意。騰訊的《2018微信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在2018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超10億,視頻通話用戶比三年前多了570%,每天都有4.1億次音視頻呼叫成功;大家通信錄里的朋友人均比三年前多了110%。大學生中雖沒達到人人開微博,卻幾乎人人有微信。微信中的“朋友圈”“搖一搖”“公眾號”等都成為吸引大學生的因素。“十二五”時期,網絡視頻用戶與手機視頻用戶都呈現(xiàn)高速增長態(tài)勢,并在2014年進入轉折年,手機視頻使用率開始全面趕超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2015年,微視頻無孔不入,加速進入火爆期,逐漸改變了社會輿論發(fā)酵模式。一帶一路微視頻《大道之行》、建軍90周年大閱兵、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北京八分鐘”、中國海軍24小時……各類短而精的微視頻占領了社交媒體,以豐富的視角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場景感和沖擊感,影響著輿論的傳播方向和傳播方式。在技術和網絡基礎設施等發(fā)展的基礎上,新聞信息傳播更高效、內容更豐富、使用更方便的手機新聞客戶端成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目前,中國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在傳統(tǒng)媒體、門戶網站、新聞網站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lián)網的比例高達98.6%[4]。互聯(lián)網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線上線下加快其服務融合以及公共服務加快其線上化步伐,這些都推動了網民規(guī)模的增長。
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新媒體等技術的普及應用,對高校以廣播、校報、雜志刊物、電視為主的傳統(tǒng)宣傳模式是一次革命性的沖擊與顛覆。“三微一端”作為新媒體的代表,以其海量信息、互動分享、即時發(fā)布、虛擬社交空間等特性吸引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關注。它逐漸削弱了高校傳統(tǒng)媒體的權威,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大學生的角色也從傳統(tǒng)的信息接受者成為信息的制造者與傳播者。同時,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三微一端”媒介也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社交方式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且已經進入到“00”后的大學時代了。他們標榜自我,突出個性,善于運用各種新媒體,樂于接受各種新生事物,具有很強的獨立意識,推崇自我價值,重視個人權益,享受當下生活,具有挑戰(zhàn)性……作為當代社會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群體,他們已經開始用自己的思維和方式影響社會。
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幾乎為100%?!吨袊鐣膽B(tài)研究報告(2015)》顯示,大學生每天花5小時17分鐘在智能手機上面。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獲取信息、在線交流、網絡消費和在線娛樂。刷微博、刷朋友圈已日?;?,獲取新聞的途徑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或新聞類APP等[5]?!墩粕洗髮W:2017高校新媒體營銷藍皮書》顯示,有將近一半以上的學生參加過線上學習,每周學習2次以上的學生占60.59%,在線學習時長高于30分鐘以上的占72.89%,學習設備偏重于手機。這說明,從在線學習的興起至今,線上學習的方式已經被大部分學生所接納[6]。手機與大學生須臾不離,他們生活的每一秒時間和每一寸空間,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無論在教室還是寢室、路上,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必需品之一。圖書館不再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微博、微信中各類信息資訊開闊了大學生的眼界;電話不再是社交的主要方式,微信語音,微博社交,微視頻展示等拓展了大學生的交往模式;語言不再只是限于文字,動動指尖,一個表情包就可會意。隨時隨地可見的低頭族已成為高校學生日常生活的縮影。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和多媒體的發(fā)展,在線學習、網絡公開課、慕課等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新方式。共享、即時、互動、隨時隨地的學習正成為大學生新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校和老師手中掌握著主動權。對于宣傳內容及宣傳方式,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有很大的主導權?!叭⒁欢恕杯h(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以學校和教師為主導的宣傳模式被打破。社會媒體、學生甚至社會群眾都可以參與其中,每個身份都可以成為傳媒的角色,都可以成為校園活動的載體。大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更豐富、更便捷的網絡渠道了解事態(tài)的發(fā)展,而且可以從不同的聲音中選擇和支持不同的觀點。甚至在越來越多的人支持觀點的情況下,左右事件的發(fā)展方向,這就是“沉默的螺旋”理論。在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不再被動接受學校和教師的教育,他們可以選擇信息,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大學生有越來越強的主動性。同時,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機遇與風險并存,在開放的互聯(lián)網背后存在著較低的網絡技術門檻、對信息發(fā)布者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虛假和真實的新聞事件、各種拜金主義、暴力傾向、色情誘惑的文化思潮、西方意識形態(tài)對高校學生的思想進行滲透。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
相對于傳統(tǒng)式社會互動的面對面交流,“三微一端”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社會交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社交空間的性質正在悄然發(fā)生著轉變,從校園空間的現(xiàn)實性轉變成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社會交往的方式從面對面交流,轉變成屏幕之間的語詞交流和豐富的表情包;直觀認知變成虛擬網絡中的模糊的間接認知,現(xiàn)實中的學生社團和組織變成網絡中以虛擬網名為代號的社團和組織。當代大學生對于加入各種網絡群體有很高的興趣,在網絡群體中,他們積極地共同探討和交流。同時,當代大學生更愿意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留言和積極參與。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他們可以隱去其真實姓名,以虛擬頭像代替其真實面貌,這樣他們可以更加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真實心聲,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尋找心靈的歸宿。近年來,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校園網紅”“校園大V”,這些新現(xiàn)象的產生印證了大學生活躍的網絡參與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積極展示自己,表達自己對于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并參與其討論。
大學時期是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其一生都有很大影響。“三微一端”等新媒體為大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使他們能夠以多渠道、多方式、立體化的視角去認識和了解當代社會。同時,社會上的精華和糟粕也通過這個窗口蜂擁而至。當前,我國正處于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網絡中不同聲音的表達,媒體的輿論導向,社會矛盾的產生,都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造成影響。大學生對社會及網絡熱點事件的態(tài)度和理解,可能會因事件的發(fā)酵、輿論導向、主流聲音和認知的不同階段而不同,有的會始終堅持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有的則會偏離主流價值。
過去,人們接受信息多是大眾傳媒、組織宣傳或口耳相傳,個體之間信息的流通具有間接性?!叭⒁欢恕睍r代,個體之間信息傳播具有直接性、主動性、隨意性的特點。以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為代表的傳播途徑,不僅成為個體與外界信息交換的渠道,還是個體形成“朋友圈”的平臺,基于此渠道和平臺,個體不僅能自主生產信息,還能產生社會交往,增加互動。每個個體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成為了信息傳播的發(fā)布者,他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發(fā)布信息,向誰發(fā)布信息,和誰交往以及交往方式。個體話語權的提升既向主流媒體發(fā)起了挑戰(zhàn),同時也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機遇。
首先,以“三微一端”為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代性、進步性。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各種終端層出不窮,大學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強,他們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其應用,并將其作為表達自我、展示個性的途徑。同時“三微一端”也成為他們與時代和世界接軌的窗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三微一端”對增加教育的親民性、提高教育的廣度和速度、更好地了解學生,做到教育“以人為本”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以“三微一端”為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靈活性?!叭⒁欢恕弊鳛樾旅襟w技術發(fā)展的產物,其應用越來越廣泛,功能越來越強大。作為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補充,“三微一端”既可以豐富第一課堂的教學活動,又可以拓展第二課堂的知識廣度;既可以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線上活動的技術支持,又可以作為線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互動工具?!叭⒁欢恕苯o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視角,可以結合時代的發(fā)展,學校的特色,學生的實際來有的放矢、靈活多變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1.教育主體的話語權受到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傳聲筒,是大學生思想發(fā)展的引領者,是大學生獲取各種信息、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黨團組織與廣大學生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和橋梁。很長時間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話語權占據(jù)重要的地位。隨著“三微一端”等新媒體的發(fā)展,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習習慣以及社交方式受其影響,都有著巨大改變。教育主體的工作方式方法、主體地位、工作思路與宣傳途徑都面臨著改變。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新媒體的挑戰(zhàn),傳播的信息不再是大學生接受的唯一且主要的信息,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多,方式多樣化,大學生對于自我傳播更熱衷,青年意見領袖越來越凸顯其話語地位。據(jù)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數(shù)據(jù)顯示,從輿情爆發(fā)及傳播看,“三微一端”依然是輿情發(fā)生的重要信息源,許多熱點事件無論傳播的數(shù)量還是傳播廣度、傳播頻率均超過傳統(tǒng)媒體。這種信息轟炸態(tài)勢使教育主體的話語權面臨著質疑和弱化的挑戰(zhàn)。
2.教育客體的學習能力受到挑戰(zhàn)。大學生作為教育客體,通過課堂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獲取、提煉、思考,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思想境界。隨著“三微一端”的普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受到挑戰(zhàn)。一方面,大學生處于新媒體技術層出不窮、信息爆炸的時代,需要與時俱進,掌握利用新媒體獲取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已不僅僅滿足將課堂、學校作為獲取知識的來源,他們期望打破課堂、學校、地域的界限,獲取更多的信息。這對大學生選擇、辨別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有效地對信息去粗取精,去偽辨真,能否面對各種輿論聲音,能夠保持自己正確的價值觀,都是對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挑戰(zhàn)。
3.教育平臺的質量受到挑戰(zhàn)。目前,很多高校順應時代發(fā)展,開通了學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除了擴大學校的對外宣傳,也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平臺。但由于管理不善、資金不足、人員缺乏等原因,許多學校的教育平臺學生關注度不高,難以發(fā)揮其真正作用。這就導致學校的教育平臺形同虛設,無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話語權。一方面,高校教育平臺信息質量良莠不齊,需提高教育平臺內容審核,增加原創(chuàng)內容,加強社會主流價值觀引導,對于轉載的內容嚴格把關,防止對教育客體造成誤導;另一方面,加強教育平臺技術維護,提高學校教育平臺質量,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報道新聞、傳播信息,提高學生關注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輿論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7]。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將“三微一端”與傳統(tǒng)教育方式相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煥發(fā)出時代的光芒。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校園內部的新媒體聯(lián)盟,部分地區(qū)也構建了具有地區(qū)特色的新媒體聯(lián)盟,如長三角高校新媒體聯(lián)盟。但校際之間、省級之間或以地區(qū)間建立的以“三微一端”為代表的高校新媒體聯(lián)盟為數(shù)不多。時代的發(fā)展及新媒體技術的更新要求校際之間群策群力,共享資源。因此各高校間可以聯(lián)合,形成“三微一端”聯(lián)盟,形成協(xié)調教育機制。
“三微一端”聯(lián)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宣傳陣地。“三微一端”聯(lián)盟要在正確的政治方向引領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為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服務,著眼于有利于發(fā)展學校內涵,有利于塑造學校形象和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做到形成“三微一端”聯(lián)盟工作合力,對各類新媒體工作領域進行科學定位,要主動學習研究新媒體特點及傳播規(guī)律,準確進行定位,科學實施規(guī)劃,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營造校園新媒體宣傳的良好氛圍,最大限度使各高校、教師及學生受益。提高教師、學生的參與度,鼓勵他們提供良策,對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優(yōu)化校園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
“三微一端”聯(lián)盟將創(chuàng)造一個更廣闊的平臺,通過微博、微信、微視頻及客戶端的資源共享和有效聯(lián)動,致力于加強高校間“三微一端”平臺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信息發(fā)布和共享聯(lián)動。加快校園“三微一端”資源整合,完善服務信息共享機制,暢通信息宣傳渠道,不斷提升校園“三微一端”的傳播力,更好地培育、提高校園文化內涵和質量,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進,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徑,大學教育逐漸分化為兩個陣地,也稱“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就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第一課堂”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第二課堂”是發(fā)揮素質教育作用,把德育和智育、體育、美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思想教育與校園實踐相結合,著力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的課外學習實踐活動。兩個課堂在素質教育中相互作用,相輔相成。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于網絡,網絡輿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的思想傾向,已經成為對學生思想意識產生重要影響的“第三課堂”。
教育形式的變化,教育空間的拓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勢而為,除了掌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話語權之外,還要在“第三課堂”立足,將自己的聲音融入進去,并成為能夠引領正確網絡輿論的先鋒。世界營銷大師克里曼有句經典名言:未來的營銷不需要太多的銷售渠道,只需要你的產品和品牌進入消費者的手機,就是最好的營銷。那么在當今時代,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群體中真正做到“入眼、入耳、入心”,就需要利用“三微一端”打開局面。無論課上還是課下,無論校內還是校外,無論上課時間還是休息時間,以“三微一端”為載體,延伸“第一課堂”,豐富“第二課堂”,引領“第三課堂”。利用“三微一端”豐富教學手段,傾聽學生心聲,增加與學生互動,拉近師生間距離,將思想政治教育由“填鴨式”轉變?yōu)椤按猴L化雨”,讓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同步,與時事共行,讓學生愿意接受、愿意思考、愿意宣傳。
隨著以“三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課堂正在與“三微一端”的主要載體之一手機爭奪教育學生的主要陣地?!暗皖^族”不但成為一個社會現(xiàn)象,也成為大學校園的一道“風景”。究其原因,“三微一端”能給學生帶來更親切、更即時、更豐富、更輕松、互動性更強的體驗。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舊秉承著正襟危坐,強行輸入價值觀的傳統(tǒng)的工作方式,勢必會失去聽眾,甚至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媒體的沖擊,要取其之長,補己之短,逐漸改變固有的刻板形象,主動了解網絡熱點,主動走進學生,真正做到以生為本,提高教育的親民性。除了在“三微一端”平臺上改變自身文風,將嚴肅的“新華體”轉變?yōu)橄鄬`活的“中新體”,在虛擬的互動平臺上也可以增加賣萌和調皮的色彩,這都可以體現(xiàn)受眾本位的思想,讓對思想政治教育不關心、不想聽甚至排斥的學生,能夠愿意聽、想接受,最后內化為自己的需求和方向。另外,“三微一端”平臺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能夠平等對話,使信息傳播由單向轉為雙向的互動,思想政治教育在“三微一端”平臺中網絡語和流行語的使用也使其自身的形象開始“親民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三微一端”平臺中語言風格的變化雖有進步性,但也不能觸碰“紅線”。不能為了博人眼球、拉攏粉絲而過分幽默和調侃,語言的使用方面,也要避免“標題黨”及粗俗語言、過分幽默的出現(xiàn)。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使全國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8]。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高等學府,應矗立時代潮頭,推進網絡信息技術的使用,將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以“三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相結合,加大“三微一端”式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力度,強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地發(fā)揮高校育人功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