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白蕾,沈薇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消化科,重慶 400010
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是一種以肝內(nèi)小膽管破壞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膽汁淤積性疾病,它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主要組織學特征是肝內(nèi)小膽管慢性破壞,伴有嚴重的膽汁淤積,導(dǎo)致門靜脈周圍炎癥、纖維化和潛在的肝硬化[1]。熊去氧膽酸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唯一認證的可以用來治療PBC的藥物,目前,推薦 13~15 mg/(kg·d)UDCA 作為 PBC 初治患者的首選[1](2017年),它可以有效改善肝生化及延緩組織學及門脈高壓的進展[2],然而約有高達40%的PBC患者對UDCA應(yīng)答不完全[3]。對于應(yīng)答不完全者,選擇其他藥物治療是必須的。
在過去十年中,UDCA治療過程中的標準肝臟血清學檢查已經(jīng)成為一個簡單而有效的PBC患者預(yù)后工具[1]。采用UDCA標準治療的PBC患者肝臟生化指標 ALP、AST、GGT、TBIL 未 恢 復(fù) 到 正 常 水 平 即 為UDCA應(yīng)答不完全,在該文中將UDCA應(yīng)答不完全的PBC患者稱為難治性PBC。對UDCA的生化應(yīng)答,既可以適用基于離散二分類定性定義,也可以使用連續(xù)參數(shù)的定量評分系統(tǒng)來評估[1],目前已獲得認可的UDCA應(yīng)答評估標準有巴黎I、巴黎II標準、多倫多標準、巴塞羅那標準、鹿特丹標準、UK-PBC風險評分、GLOBE評分等。其中巴黎II標準適用于早期PBC患者(病理學分期為I~II期),多倫多標準適用于預(yù)測PBC患者組織學進展,而巴黎I標準適用于PBC患者風險分層[1]。
法尼醇X受體是配體激活的核受體,在膽汁酸腸肝循環(huán)中大量表達,該信號途徑直接調(diào)控參與膽汁酸的合成、分泌、運輸、降解,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法尼醇X受體激活體也具有抗炎和抗纖維化作用,OCA是一種半合成的疏水性膽汁酸類似物,對法尼醇X受體具有高度親活性,OCA通過激活法尼醇X受體,調(diào)節(jié)膽汁酸合成、吸收、運輸、分泌和新陳代謝,減少膽汁對肝臟的損害[1,4]。
盡管被認為UDCA初始治療12個月后患者血清ALP水平仍高于1.67×ULN時,可以加用OCA治療,臨床研究顯示6個月后即可加用OCA治療[4]。在第一項關(guān)于OCA的III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POISE)[5]中,PBC 患者被隨機分配到安慰劑組,OCA10mg組,OCA5~10 mg組,以隨機雙盲形式給藥12月。試驗的主要終點是ALP≤1.67×ULN且較基線水平降低≥15%,同時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fù)正常。12個月后,5~10 mgOCA組有46%達到試驗主要終點,10 mg OCA組有47%達到終點,而安慰劑組僅有10%達到終點。與安慰劑組相比,兩個試驗組ALP、GGT、AST、ALT、TBIL均明顯下降。無創(chuàng)肝纖維化指標在三組之間無明顯差異,在兩個試驗組瘙癢和嚴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更高。在另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期臨床試驗中,59位PBC患者參與了此項研究[6],患者隨機接受安慰劑或OCA10 mg組、50 mg治療,治療周期為3個月,與安慰劑組相比,OCA10 mg組、50 mg組患者ALP水平顯著下降,同時在OCA組,GGT、ALT、TBIL、IgM 水平也顯著下降。
瘙癢是OCA最常見的不良反應(yīng),且瘙癢嚴重程度與OCA呈劑量依賴性[6]。最近有文獻報道了1例患者停用UDCA,改用5 mgOCA治療后出現(xiàn)了膽紅素水平明顯升高伴嚴重黃疸[7]。盡管具體機制尚不明確,但OCA的療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長期隨機、雙盲、多中心對照試驗加以驗證。
目前常用于治療PBC的貝特類藥物為苯扎貝特及非洛貝特,貝特類藥物治療PBC的機制可能是通過過氧化物酶激活受體產(chǎn)生抗炎作用;誘導(dǎo)MDR3基因的表達和上調(diào)P-糖蛋白的表達,從而促進膽汁磷脂的產(chǎn)生[3]。
近10年來已有20多項研究報道了貝特類聯(lián)合UDCA治療對UDCA應(yīng)答不完全的PBC患者的療效,證實了聯(lián)合治療可以改善PBC患者肝生化及瘙癢癥狀,但既往研究多為小樣本,且隨訪時間較短。在最近一項回顧性研究中[8],UDCA聯(lián)合非洛貝特治療兩年可以顯著降低PBC患者血清ALP、GGT水平,但UK-PBC風險評分及GLOBE評分并無明顯改善,同時兩年后兩組血清肌酐水平、腎小球濾過率均顯著惡化。最近首個貝特類治療PBC的大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I期臨床試驗BEZURSO[9]已發(fā)表實驗結(jié)果,該研究納入100例對UDCA應(yīng)答不佳PBC患者,分為UDCA單藥組及聯(lián)合苯扎貝特(400 mg/d)組治療兩年,與UDCA單藥組相比,聯(lián)合治療組極大地改善了肝生化水平、瘙癢、疲勞癥狀及肝硬度、肝纖維化評分,但缺乏更多的組織學依據(jù)來證實是否減緩肝纖維化進展,同時苯扎貝特組血清肌酐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使用苯扎貝特期間需嚴密監(jiān)測腎功能,尤其是伴發(fā)糖尿病、高血壓及原發(fā)性腎病患者。目前關(guān)于貝特類的研究多為小樣本非隨機試驗,尚需更多的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來證實該藥對PBC患者療效及安全性。
PBC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過去幾十年里,有臨床研究曾分別使用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環(huán)孢素等聯(lián)合UDCA治療PBC,不幸的是,這些研究并未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標、組織學進展及總體生存率,或者報道了難以接受的不良事件風險[10]。
布地奈德是一種合成的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90%通過肝臟首過代謝,從而降低了激素所致的全身不良反應(yīng)。布地奈德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LP和TBIL水平,是潛在的PBC二線治療藥物之一。一項歷時3年的多中心隨機開放試驗納入了77例PBC患者,其中41 位患者接受 UDCA15 mg/(kg·d)及布地奈德 6 mg/d聯(lián)合治療,3年后,兩組PBC患者血清ALT、γ-GT、ALP 水平均降低,與單用 UDCA15 mg/(kg·d)治療的36位患者相比,在肝組織學分期I-III期PBC患者中,布地奈德聯(lián)合UDCA治療可以顯著改善肝臟組織學指標,阻止肝纖維化進展,同時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出現(xiàn)輕微糖皮質(zhì)激素相關(guān)副作用,如痤瘡、多毛、惡心、體重增加,但并不需要其他治療或改變糖皮質(zhì)激素劑量[11]。對于早期PBC或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的PBC患者,布地奈德聯(lián)合UDCA短期治療有較好的效果[12]。對于單用UDCA治療的早期無癥狀PBC患者,長期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及骨質(zhì)疏松風險,同時不推薦組織學分期IV期PBC患者使用布地奈德聯(lián)合治療,因為布地奈德主要通過肝臟首過代謝,晚期PBC患者血漿藥物濃度水平更高,會導(dǎo)致更嚴重的不良反應(yīng)[13-14]。目前關(guān)于布地奈德的一項III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正在進行中(EudraCT編號2007-004040-70),布地奈德治療PBC的療效及安全性需要進一步謹慎評估。
新型的生物制劑,如抗白介素-12,抗CD-20(利妥昔單抗)用來治療PBC正在研究中。①抗白介素-12/優(yōu)特克單抗:白介素-12相關(guān)基因與PBC關(guān)系密切,可作為PBC治療的潛在靶點。然而一項納入20名對UDCA應(yīng)答不佳PBC患者的多中心開放性試驗顯示在治療結(jié)束(6個月)時ALP適度下降,并且沒有一個患者ALP下降達到40%[15]。②利妥昔單抗:利妥昔單抗是針對B淋巴細胞表面CD20抗原的鼠-人嵌合單抗,已證實利妥昔單抗對PBC有益。目前一項利妥昔單抗vs安慰劑的II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來評估利妥昔單抗對改善78名抱怨疲勞PBC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的潛在效力[16]。
間充質(zhì)干細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移植:由于MSC的免疫調(diào)節(jié)特性,MSC被認為是治療PBC的新型藥物。一項研究證實同種異體骨髓MSC移植可以改善難治性PBC患者的肝功及組織纖維化程度[17]。但MSC移植治療PBC的療效及安全性仍需要大量隨機對照試驗來證實。
總之,目前UDCA仍是治療PBC的唯一一線藥物。隨著OCA的獲批[1](2017年),越來越多的藥物開始嘗試用于治療PBC患者,如OCA、貝特類、布地奈德、免疫抑制劑等,這些藥物為PBC患者治療帶來新希望,但長期療效及安全性還需更多臨床研究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