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志軍
同事小吳一臉沮喪地來到辦公室:“唉,現(xiàn)在的孩子,太難教育……太失敗了……”我有點好奇:“怎么回事呀?”小吳有氣無力地說:“剛才課間,我看見幾個小朋友在攀折黃芽樹,便上去制止他們?!薄捌茐木G化,是得教育。”我點點頭。
小吳苦笑著:“當時我還靈光一閃,想到孫敬修老人教育小朋友愛護樹木的故事。于是我也把耳朵貼近黃芽樹,裝著在聽黃芽樹說話的樣子。幾個小朋友開始很好奇,問我在聽什么。我煞有其事地告訴他們:‘黃芽樹在痛哭,在叫疼呢。你們還能這樣折樹枝么……’沒想到其中有個小朋友跟我唱反調,他說:‘老師是哄我們的,黃芽樹不會說話……’幾個小朋友就這樣一哄而散?!?/p>
小吳老師的這番教育經(jīng)歷也讓我陷入了思考。相同的問題及教育方式,孫敬修老人為什么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而小吳老師卻遭遇“滑鐵盧”呢?問題出在哪兒?是我們的小學生更聰明(了解老師的教育動機)還是更滑頭(有失童真)呢?
我們應該承認,現(xiàn)在的學生接受知識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廣泛,也許老師尚未了解的某些知識,有學生已略知一二,甚至熟知。因此,我們要積極主動地調整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用在今天學生的身上也許同樣不奏效。
當我們煞費苦心地為學生講故事時,如果有學生“接茬”甚至“劇透”,我們可以順水推舟,翻轉課堂,請學生為大家講述。當然,我們更應該認識到,一張“舊船票”無法登上“新客船”。面對新的教育生態(tài),我們應該主動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故事庫。
最近讀到一則故事,話說在戰(zhàn)國時期,趙國欲攻打弱小的燕國,燕國上下惶惶不可終日。一個名叫蘇代的人挺身而出,愿前去勸阻趙王。蘇代面見趙王后,不談戰(zhàn)事,只說:“大王,臣今天路過易水時,看到一只大蚌爬上河灘,張開貝殼在曬太陽……”接著蘇代繪聲繪色地講了鷸蚌相爭的故事。趙王和眾大臣都被故事情節(jié)吸引住了。蘇代見時機成熟,話鋒一轉,指出趙國和燕國如果互斗,強大的秦國必將如漁人一樣得利。趙王聞言覺得有理,于是下令停止攻燕。
一個故事阻止了一場戰(zhàn)爭。試想,如果蘇代直接勸告趙國不要攻打燕國,縱然他能說會道,恐怕結果也難以預料。很顯然,我們給學生講故事,不單單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一個小故事可以起到調節(jié)課堂節(jié)奏、吸引學生注意力、豐富學生見聞的作用,還有著啟迪教化的現(xiàn)實功用。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當學生一開始就知道是在教育訓導他們時,他們很可能從內心抵觸。那就讓我們像蘇代一樣,帶著智慧來講故事。我們應用智者的眼光敏銳地捕捉學生身上的問題,然后“鏈接”到相應的故事中,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駕輕就熟,信手拈來,做一個滿腹故事的人。
當教師會選故事、愛讀故事、會講故事時,當學生愛聽故事、愛聽我們講故事、會聽故事時,師生間便有了一次次美好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