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中產(chǎn)
2017年5月,兩個明星在南京開了家火鍋店,取名“黃粱一孟”。
開業(yè)當天,賓客盈門,精致的銅鍋內(nèi),牛油都被雕成Hello Kitty或玫瑰花的形狀。
然而沸油未冷,已黃粱夢醒。2018年12月初,火鍋店關(guān)閉,官方說法是租賃到期。
食客們的吐槽更接近真相:一盤毛肚198元,人均消費300元以上,吃不起。
在中國,商業(yè)故事成敗背后,其實都是大眾情緒的起伏。
亢奮時,舉目都是傳奇;冷靜后,處處可見泡沫。
大眾情緒第一次亢奮,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商品大潮如決堤般到來,全民裹挾其中,興奮難安。
雀巢咖啡打出廣告“味道好極了”,結(jié)果上海人一年喝掉500噸速溶咖啡。肯德基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雪夜中長隊堵斷了前門大街的交通。
開業(yè)數(shù)月后,有人興奮地包下這家肯德基店,舉辦婚禮。
北京王府井百貨,每日開門時,沖入的人群如脫韁野馬,任何新上商品都會被買空。最后,商場給所有柜臺安了鋼管圍欄。
在廣州,中國第一批超市已學會使用透明包裝。
此前開業(yè)時,好奇的人們撕掉人頭馬、萬寶路甚至進口洗衣粉的包裝,只為看看這些傳說中的商品是什么模樣。
浪潮之中,一款名為章光101的生發(fā)水,被捧為時代爆款。
90年代初坊間傳言,去北京有三件事,“爬長城、吃烤鴨、治禿子”。
這款藥水,最后漂洋過海賣到日本,引發(fā)全民排隊購買,甚至燒壞了大量收銀機。
兩名旅日年輕人看到商機,從中國向日本倒賣生發(fā)水。
一人叫周正毅,日后成為上海首富。一人叫李曉華,成為90年代的北京富豪。
20世紀90年代初,發(fā)明生發(fā)水的趙章光身家過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行第八。而賣生發(fā)水的李曉華,排名第二。
1992年,北京亞運村舉辦車展,第一次向國人展示法拉利跑車。廠商原計劃只是展示,認為沒人買得起。
李曉華趕到后以13.88萬美元買入,并申請了外商專用的“京A00001”牌照。
法國《費加羅報》記者拍下照片,介紹新時代的中國,世界嘩然。外媒稱李曉華為“法拉利先生”。
李曉華買跑車那年,長沙舉辦了大哥大吉祥號碼拍賣會。
“吉祥”號碼“9000001”和“9008888”最終落錘價為21萬和30萬元。
當年一部大哥大25000元,入網(wǎng)費6000元,足夠在長沙購買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
參加拍賣會的老板,嫌棄到手的大哥大不如港片中氣派,特意又加上3塊又黑又厚的電池。
他的名片上,用燙金字印上大哥大號碼,比姓名還大一圈。
那是一個崇尚8的時代,也是一個狂放的時代。所有的買賣,都帶著欲望的影子。
1999年,杭州大廈總經(jīng)理童民強坐在香港某奢侈品店門外,苦等兩個小時,邀請對方入駐。
得知要與內(nèi)地品牌同處,對方冷淡回答:老板出差,不知歸期。
然而到了2003年,LV、Dior、Celine、Fendi等10多個大品牌主動登門,懇請入駐杭州大廈。LV還創(chuàng)下了全球最快開店紀錄。
日后成為風波主角的D&G,也在同期搶灘中國。它曾頗受東北富豪青睞,因為牌子看起來像“大哥”的拼音縮寫,穿在身上格外引人注目。
在上海,年輕的郭敬明用文字堆砌浮華的生活。他的讀者們幻想身著阿瑪尼與普拉達,穿梭于香奈兒和迪奧的香氣中。
截至2013年,《小時代》系列一共賣出670萬冊。
社科院的報告說,中國所有傳統(tǒng)文學類刊物的發(fā)行量加在一起,只抵得上郭敬明旗下的5本雜志。
浮華之下,優(yōu)劣的判斷標準,只剩下名氣和價格。
一瓶1982年的拉菲,3年間售價從600元飆至10萬元。
2008年金融危機后,拉菲酒莊為迎合中國土豪,在標簽中加上了象征吉利的8。
他們堅信,中國顧客的風格是“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其實大部分人對拉菲的了解,僅來自《賭神》中周潤發(fā)那句“來瓶82年的拉菲”。
品酒大師嘲諷,拉菲口感很干,與酸甜辛辣的中餐搭配,如同一場酷刑。
華麗的包裝,裹著變形的誘惑。
2012年,一個安徽男孩為買蘋果平板電腦,在網(wǎng)上發(fā)帖賣腎,經(jīng)黑中介非法手術(shù)后,成為三級傷殘。
韓國媒體稱,不正確的消費觀正在中國盛行。同樣的浪潮,他們也曾經(jīng)歷。
幻夢總會清醒,當狂熱消退,消費開始回歸理性。那些看似浮華的東西,不再等同于高級。
編織幻夢的郭敬明,在2018年夏天悄然延遲了電影《爵跡2》的檔期。
人們松開緊踩的油門,停下狂奔的腳步。
2013年,瑞士鐘表在中國的銷量下滑15%。2014年,東北第一家LV專賣店悄然關(guān)閉。
兩年前,華北最大的葡萄酒商城走掉了半數(shù)店鋪。留下的商戶在門口貼上“128元兩瓶”的折扣廣告。
1982年的拉菲,售價早已從10萬元一路狂跌。
三里屯與王府井奢侈品店,罕見地推出打折專區(qū),曾經(jīng)面孔高冷的店員殷勤攬客,但駐足者屈指可數(shù)。
年輕人依然熱衷赴日本旅游,卻不再爭搶電飯鍋與馬桶蓋,而是在商店里精挑細選,對著手機比價。
他們在本子上定下節(jié)流計劃,攢錢數(shù)月,只為一睹京都的櫻花。
人們不再只買30多元一杯的星巴克,轉(zhuǎn)而用手機訂下優(yōu)惠更多的外賣咖啡。
人們不再迷信時尚雜志的推薦,而是全網(wǎng)搜索實用的化妝品,口碑爆棚的經(jīng)常一夜脫銷。
人們不再追求國際大牌的豪奢,而更看重網(wǎng)購衣物的面料。優(yōu)衣庫店內(nèi),人流如潮。
2018年12月,唯品會與騰訊新聞“原子智庫”聯(lián)合發(fā)布《中國家庭精明消費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消費者正在集體回歸理性,一、二線城市追求“買得精、買得少、但買得好”,三、四線城市則開始享受“好貨不貴”。
2018年,蘋果和三星手機在中國的銷量出現(xiàn)負增長。
人們不再單純地迷戀國際大牌。
所有受訪者對網(wǎng)購的關(guān)注因素中,都把產(chǎn)品質(zhì)量放在第一位,75%的受訪者強調(diào),特別注重性價比。
在經(jīng)歷了時代的輪回后,大眾情緒已從亢奮重回理性。
黃粱夢再好也終歸是虛幻,那碗填滿的黃粱飯,才是過冬的保證。
(劉 振摘自知乎網(wǎng),喻 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