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海元1,劉偉
(1.云南師范大學 高等教育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2.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高教研究所, 陜西 渭南 714000)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號西山,建寧府建陽縣人。元定“生而穎悟,異于常人”[1]275。八歲時能作詩文,十歲時便可日誦數(shù)千言。其父發(fā)(1)蔡發(fā)(1089-1152),字神與,號牧堂,建州建陽人,南宋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博覽群書,在元定少時,便授元定《程氏語錄》《邵氏經(jīng)世》《張氏正蒙》等書,并告知此為“孔、孟正脈也”[2]1979。元定深涵其意,寒窗刻苦,于義理辨析益精。紹興二十七年(1157)(2)蔡元定從學于朱熹的時間宋史并無明確記載,主要分歧在于劉爚《西山先生墓志銘》一文定為乾道二年,而劉應李《蔡氏諸儒言行錄序》定為紹興二十七年。據(jù)蔡元定《臨終別文公書》(載于《全宋文》第258冊,卷五八一七,第396頁)“定辱先生不棄,四十余年,隨遇未嘗不在左右”,可知蔡元定從學朱子四十余年,故應采納劉應李之說。,“時建安朱熹為學者所宗,遂師事焉”[1]275。朱熹初見元定,為其學識所震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2]1979朱熹與蔡元定,年齡相仿,生長同邑,志趣相投。元定從游朱熹四十余年,為朱熹寒泉精舍、武夷精舍之門人。全祖望稱蔡元定“領袖朱門”,可見其在朱熹門人中地位頗高。四方來求學朱熹者,朱熹往往令其先過元定之門。如有疑問,亦是令其先與元定討論,然后再親自折衷。朱熹常與元定對榻講論諸經(jīng)奧義,直到夜深也無半點睡意。二者于教學乃互相啟發(fā),教學相長;于情感則相知相惜,互為師友;于學術則志趣相投,共同維護道學之正統(tǒng)。
朱熹對蔡元定之學識非常贊賞,“四方來學者,熹必俾先從元定質正焉”[2]1979。又因元定勤苦治學,精通易、樂律、天文和地理之學,故朱熹在門人弟子中,最愛與元定切磋學問,他常說:“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識之,吾與季通言而不厭也?!盵2]1979對于一些晦澀難懂的古書古語,他人不能以句,元定卻可以“爬梳剖析,細入秋毫,莫不暢達”[2]1979。朱熹嘗與人說:“人讀易書難,季通讀難書易?!盵1]276朱子教人之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緣元定家學淵源,故其于元定使用之教學方法當以討論法為主,討論的內(nèi)容也多為元定擅長的歷法、音律之學等。
《朱子語類》中記載了朱熹與元定討論歷法之語。朱熹認為天下萬事萬物皆有定法,故“古書歷書亦必有一定之法”[3]35,只可惜今之亡矣。蔡元定對老師的觀點表示贊同,他亦認為天運無常但有定,就算有差亦是常度,“皆可推而不失矣”[3]35。并且二者皆認為古之歷法今之亡矣的原因在于后之造歷者論述太過于精密反而多出差錯,“其為數(shù)窄狹而不足以包之爾”[3]35。朱熹與蔡元定二人對周易亦有較多探討。如討論氣與數(shù)之先后,季通曰:“理有流行,有對待”,并且認為應“先有流行,后有對待”[3]99。按“流行者氣,對待者數(shù)”,蔡元定的意思乃為“先有氣,后有數(shù)”。而朱熹并不贊同元定的說法,他覺得很難說明先有后有。又如對伏羲八卦之探討,朱熹問蔡元定,“康節(jié)之數(shù),伏羲也曾理會否?”[4]319元定給出了肯定答案,但朱熹并不如此認為,他引《史記》“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之語,認為伏羲淳樸,不曾理會康節(jié)之數(shù)。關于象數(shù)與義理之關系,朱熹認為,象數(shù)在先,義理乃是隨著人類對象數(shù)認識之不斷深入而生成。伏羲作八卦之時,人類認知還未發(fā)達到如此,故曰“伏羲淳厚,不曾理會康節(jié)之數(shù)”。再如二人對如何學易之交流,季通認為,“看易者,須識理、象、數(shù)、辭,四者未嘗相離”[4]363,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觸類旁通。朱熹對此說大為贊同,事物之間本就盤根錯節(jié),聯(lián)系緊密,學習要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方可。對于蔡元定擅長的樂律之學,二人討論也頗多。朱熹很是欣賞蔡元定在樂律學上的造詣,說元定“理會樂律大段有心力,看得許多書”[4]911,故與其探討樂律知識,有時還“不恥下問”。如他向蔡元定討教“空圍五分是否等于經(jīng)三分”,元定回答說:“古者只說空圍九分,不說經(jīng)三分”。朱熹又問到:“算到十七萬有余之數(shù),當何用?”元定回答說:“以定管之長短而出是聲?!盵4]911除此之外,還有對形、氣、性的研究。蔡元定寫信于朱熹,問到《中庸》序中所說“人心形氣”是為何意,朱熹告訴蔡元定:“形氣非皆不善,只是靠不得。”[4]217對于這一點,元定與其師朱熹不謀而合,他認為形氣是否為善,要看出自何處,若出自道心,則為善,不由道心,則為惡。所以形氣需要養(yǎng),“養(yǎng)得則為浩然之氣,不養(yǎng)則為惡氣”[4]217。這與朱熹理學提倡的靜心養(yǎng)氣、存心養(yǎng)性一脈相承。朱熹又說到,“性主于理而無形,氣主于形而有質”,又因性依理而生,則性無不善;氣因形而有質,“故私而或不善”[5]307。理乃天理,私為人欲,此正是天理人欲之別也。朱熹與元定討論、切磋之內(nèi)容,都不外乎理學之范疇,其學術主張之根本亦是遵循了朱子理學之道。
朱熹與蔡元定于事理之根本看法是一致的,但在具體事物上仍會有一定差異,故二人經(jīng)常在一起探討,互相啟發(fā),共同進步。對二者而言,能相與切磋學術,乃人生一大樂事。蔡元定西山精舍與朱熹云谷書院遙相對峙,二人商定于各自書院建燈臺一座并懸燈于此,以此燈為信號,燈亮則表無事,燈暗則表有疑,從而約定次日相見研討。朱熹與元定經(jīng)常對榻講論諸經(jīng),以至廢寢忘食,樂以忘憂。朱熹晚年寫信與元定,希望能夠再與元定切磋學術,“以盡余年,實所愿望”[5]319,并感嘆“平日相聚,未知其樂,別后乃覺闕事,可嘆可嘆”[5]326。然人生終不能盡如人意,蔡元定于慶元四年(1198)先朱熹而去,朱熹悲痛不已,想到過去與元定一起切磋學問的樂趣,不禁感嘆“同志之樂”[6]250已不復存,哀哉哀哉。
據(jù)《宋史》記載,蔡元定“生平問學,多寓于熹書集中”[7]12876。朱熹注釋《四書》《易》《詩傳》和《通鑒綱目》,“皆與元定反復參訂,《啟蒙》一書,則屬元定起稿”[7]12876。朱熹與蔡元定在學術上的合作,根本的原因在于朱蔡二人志趣相投的學術追求。蔡元定門人翁易記載:“晦庵有功于斯道,以用力于《六經(jīng)》、《語》、《孟》、《學》、《庸》之書,先生(蔡元定)與之討論貫并馳其功焉”“朱熹疏釋《四書》,因先生論辯有所啟發(fā)者非一”[8]10-11??梢姡祆溆诶韺W取得之成就應有蔡元定輔助之功。二者之學術同趣,由此可窺見一二。
朱熹于易學之成就主要見于其所著《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二書。與《周易本義》相比,朱熹對《易學啟蒙》更為滿意,并且認為看罷《易學啟蒙》,此外其他,皆無須理會。他在與友人的書信中說到:“熹向來作《啟蒙》,正為見人說得支離,因竊以為《易》中所說象數(shù),圣人所已言者不過如此。今學《易》者但曉得此數(shù)條,則于《易》略通大體,而象數(shù)亦皆有用。此外紛紛,皆不須理會矣?!盵9]185朱熹認為《易學啟蒙》可彌補前人對象數(shù)研究不足之憾,可見其對該書之肯定。而令朱熹如此滿意之著作,乃由其與蔡元定合力完成?!端问贰分忻鞔_記載《易學啟蒙》一書屬于蔡元定起稿,證明該書是由蔡元定先行起稿,后由朱熹修改、潤色而成。二人對《易學啟蒙》一書的編定,探討頗多。如朱熹于信中與蔡元定討論揲蓍之法:“《啟蒙》近又推得初揲之余不五則九,其數(shù)皆奇,而其為數(shù)之實五三而九一之,應圍三經(jīng)一之數(shù)。第二三揲之余不四則八,其數(shù)皆偶,而其為數(shù)之實四、八皆二,亦應圍四用半之數(shù)。是三揲之次,亦已自有奇偶之分。若第二三揲不掛,則不復有此差別矣。如何?”[5]313從中可以體會到朱熹商量、討論的語氣。更有一點可證明元定于《易學啟蒙》一書所費之功頗深,此便是朱熹在《易學啟蒙》一書中提出的“河十洛九”(3)河圖、洛書,是兩張由黑白點組合構成的圖,黑點組合表示偶數(shù),白點組合表示奇數(shù)。其中一張圖包含一至十十個數(shù)字,另一張圖包含一至九九個數(shù)字。蔡元定稱十數(shù)圖為河圖,九數(shù)圖為洛書,即“河十洛九”之說。引自:庹永“蔡元定對河圖洛書的區(qū)分——兼論蔡氏父子的范數(shù)之學”,《周易研究》,2010(6):43-48.觀點。起初,朱熹并不認同“河十洛九”之說,而是主張“河九洛十”,但最后糾正過來,亦是元定之功。朱熹在給蔡元定的信中寫到:“前日七八九六之說,于意云何?近細推之,乃自《河圖》而來。即老兄所謂《洛書》者。欲于《啟蒙》之首增此一篇,并列《河圖》、《洛書》以發(fā)其端。而揲蓍法中,只自大衍以下,又分變卦圖別為一篇,此卦以后雖不畫卦,亦列卦名,庶幾易檢。幸為錄示也?!盵5]315此可證明,朱熹在蔡元定的幫助下改變了自己的最初看法,其《易學啟蒙》中所持“河十洛九”之觀點正是蔡元定本意。
朱熹與蔡元定在學術上可謂互幫互助,志趣相投。蔡元定著《律呂新書》,朱熹為其作序,對元定樂律學貢獻大為肯定。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初一,朱熹俯首幾案,而桌子上擺放的正是其愛徒蔡元定《律呂新書》之終稿。讀罷,朱熹不禁直呼有幸讀到此書乃“千古之一快也哉”!并斷然接受元定委托為此書作序。朱熹一邊作序,一邊回憶起他與元定探討該書編撰之種種情節(jié):“鐘律之篇大概原于盛編,而其先后不同。蓋但用古書本語或注疏,而以己意附其下方,甚簡約而極周盡,學樂者一覽可得梗概。其他推說之泛濫,旁證之異同,不盡載也。當俟歸日面呈,決求訂正耳?!盵5]313淳熙十三年(1186),朱熹寫信給元定,認為《律呂新書》之注釋可謂簡約周盡,并希望能夠與其當面探討以求訂正。朱熹認為《律呂新書》第一章《律呂本原》論述圍徑說之語殊不分明,并提醒元定“此是最大節(jié)目,不可草草”[5]324。對于《候氣》一章的編排朱熹認為并不合適,于是便寫信與元定商量:“《候氣》章恐合移在第四、五間,蓋律之分寸既定,便當埋管候氣,以驗其應否?”[5]324朱熹進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議,認為《審度》《嘉量》《謹權》三章不應當放在《候氣》之前。從《律呂新書》最后的成書來看,蔡元定當是采取了朱熹的建議,將《候氣》篇置于《審度》《嘉量》和《謹權》三篇之前。《審度》篇“生于黃鐘之長”下,朱熹認為應改為:“以子谷秬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為一分,凡黍實于管中,則十三枚而滿一重,積九十重則千二百枚而滿其龠矣。故此九十枚之數(shù),與下章千二百枚之數(shù)其實一也。十分為寸?!盵5]325從成書來看,亦據(jù)朱子意改。朱熹又曰:“《嘉量》章龠、合、升、斗、斛皆當實計廣狹分寸?!盵5]325《律呂新書》云:“量者,龠合升斗斛,所以量多少也。生于黃鐘之容,以子谷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以度數(shù)審其容。一龠積八百一十分。合龠為合,兩龠也。積一千六百二十分。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盵2]1995-1996可見,朱熹對該書所提之建議,元定都仔細推敲,擇有用之而采納。蔡元定于樂律取得之成就,不得不說朱熹助力頗多。正如四庫全書《律呂新書》提要所言:“蓋是書實朱蔡師弟子相與共成之者”。
朱熹著《易學啟蒙》,蔡元定著《律呂新書》,能看到師徒二人或互相研討,或互相問難,或互相督促,志趣相投,彼此成就,留下千古佳話。
朱熹與蔡元定師生情感非同常人,可謂亦師亦友,相交相知。晚年的蔡元定,因慶元黨禁被貶道州,臨終前寫信于朱熹,以不能相見為恨?;仡櫠藦挠蜗嘟凰氖噍d,風雨同舟,不離不棄。蔡元定為朱熹擇地葬母,舉家搬遷,黨禁時牽連被貶,死于貶所;朱熹亦不避黨禁危險,為蔡元定送別凈安寺,得知元定去世,三致誄文,以寄哀思。師生情感之深,著實可歌可泣。
乾道六年(1170),朱熹母親祝夫人去世,朱熹委托元定為其母擇取墓地?!爸熳釉崮缸A钊酥?,得自西山”[10]289。蔡元定擇地建陽縣崇泰里天湖之陽寒泉塢安葬朱熹之母。選擇墓地,安葬親人,此等大事,一般都委以自己的至親之人協(xié)助辦理。而朱熹選擇蔡元定,足以見二人之關系已如親人一般。安葬朱熹之母畢,蔡元定又幫助朱熹在墓地附近修建了寒泉精舍,以便朱子守喪之用。自此,朱熹講學與著述之重心逐漸由崇安縣五夫里遷至建陽縣崇泰里。蔡元定甚至為了照顧朱熹的生活,不煩舉家搬遷,由麻沙鎮(zhèn)遷到崇泰里后山村?!拔墓晕宸蚶镞w居考亭,筑書堂于云谷。而文節(jié)(4)文節(jié)乃蔡元定謚號。亦自麻沙卜居后山,筑室西山?!?5)引自:何喬遷《譚陽文獻蔡氏卷引》,載于《譚陽蔡氏九儒書》,建陽:福建省建陽市蔡氏九儒學術研究會,2000年,第12頁。蔡元定為了朱熹,不惜舉家搬遷,告別自己久居之故里,其對朱熹的尊敬、關愛之情由此又可窺見一二。元定搬來之后,朱蔡二人便商定于云谷書院和西山精舍建筑燈臺,“有所疑難嘗懸兩燈相望”(6)同上。,第二天兩人便會相聚一處,共同研討,有時甚至數(shù)日不歸,直到把問題研究透徹才肯罷休。黃斡在《書蔡西山家書》中寫到:“公(蔡元定)之來,先生(朱熹)必留數(shù)日,往往通夕對床,不暇寢?!盵11]282可見朱蔡二人經(jīng)常講學論道,通宵達旦,樂此不疲。朱熹與元定能夠相交相知如此之深,一定程度上源于二人學問上的共同追求。除了相與研討學問結下深深之師生情,蔡元定還于朱熹事業(yè)之最高峰提醒其保持清醒,自愛自重。慶元元年(1195),宋寧宗即位,拜趙汝愚為相,召朱熹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這是朱熹入仕以來所得之最高職位,也應該是他最為春風得意之時。而此時的蔡元定看到政局并未穩(wěn)定,又深知福禍相倚之理,不由為朱熹擔憂。于是寫信給朱熹,說到:“想風云際會,上天將與斯文,而大受先生以輔佐之,命也。今者文旌歸速,是必有相抵牾者。偶望自愛,以膺重任,使天下咸仰清光、被厚澤,定至愿也?!盵12]392元定在信中,既表達了自己對朱熹的祝福,也將“興斯文”之重任寄與朱熹,但最重要的還是對朱熹擔任此職之深深擔憂。蔡元定對朱熹之情已遠超出一般師生,深揉在這情里的還有朋友間心心相惜之感。果如元定所料,沒過多久,趙汝愚被罷相位,朱熹亦被罷講筵一職,重歸建陽。此時的朱熹深覺自己受人污蔑,欲上書辯解,蔡元定勸阻朱熹,以免招致更大的災禍。朱熹聽從了元定的勸解,將奏稿焚燒,并更號遯翁,以表達自己欲隱居深山專心著述之意。此時的朱熹有些心灰意冷,老病殘軀,壯志未酬。隨之而來的慶元黨案,理學被誣偽學,理學家被稱作逆黨,更是讓朱熹一派遭受到了極為沉重之打擊。蔡元定作為“朱門領袖”,又與朱熹之關系十分親密,故受到“黨禁”牽連,謫貶道州舂陵。蔡元定與其子蔡沈乘舟就貶所,過凈安寺,朱熹出寺門迎接元定,雖深為元定憂慮,但他最知元定其人定不懼此,于是也便沒有嗟勞之語,擔憂之緒亦是掩在了心里,遂“以連日所讀《參同契》所疑扣蔡”[2]1999,蔡元定亦應答灑然如從前。離別之際,朱熹與弟子把酒送別元定,眾人皆醉,觸景生情,不禁低聲啜泣,為元定惋惜,然而蔡元定卻面無懼色。眾人皆勸元定歇息幾日再上路,而元定不為所動,認為事已至此,唯有欣然接受。于是帶其子毅然上道,杖屨而行,腳為流血,仍面不改色。朱熹不禁感嘆“友朋相愛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謂兩得之矣”[2]1979。蔡元定來到貶所,有學者慕名而來求學,有人勸其“宜謝生徒”,而元定并沒有閉門塞竇將求學而來者拒之門外。他說:“彼來求學,何忍拒之?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2]1979并貽書訓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盵2]1979我們可以從蔡元定的身上看到一個偉大的儒者的形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從容;不畏權勢,不懼非議之氣度;傳道濟民,托斯文于不墜之擔當。蔡元定終因疾病于慶元四年(1198)離世。朱熹得知蔡元定去世之噩耗,悲痛不已,朝向道州方向,哭泣長號,三致誄文,以深表其哀。朱熹本想親自為元定送喪,卻無奈于身體大病,遂不能前往。他派遣自己的兒子朱埜“奉香燭茶酒往祭柩前”[6]250。朱熹于其子前行之時,痛哭流涕,哀嚎不已:“嗚呼季通!而至此耶!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窮之辯,不復可得而見矣?!庇指袊@“天之生是人也,果何為耶?”想到與元定于西山與云谷之間往來問學之情景,而今卻不能親自迎接季通英靈之歸來,朱熹不禁哀思:“西山之巔,君擇而居。西山之足,又卜而藏。而我于君之生,既未得造其廬,以遂半山之約;至于今日,又不能扶曳病軀,以視君之返此真宅而永訣以終天也?!盵6]250蔡元定去世之時,朱熹為自己無法親自為元定送喪而深懷遺憾,“并游之好,同志之樂,已矣已矣,哀哉哀哉!”[6]250兩年后,這位理學大師也離開了人世。
朱蔡二人交往之種種,不管是蔡元定為朱熹擇地葬母、修建書院、舉家搬遷、激流勇勸;還是朱熹對蔡元定懸燈解疑、對榻研思、送別蕭寺、三致誄文,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二人之間的惺惺相惜與高情厚誼,而這種情感定因其深刻而偉大而萬古長青,世代贊頌。
朱熹與蔡元定以道相交,志同意合,彼此成就。不管是在平靜歲月里的相守,抑或是風雨中的不棄;不管是于學術上的爭論,抑或是于生活上的互助,二人始終患難與共,風雨同舟。
當下師生關系的緊張,不得不讓人思考,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之路是否可從古代師生的相處之道中吸取有益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