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平
2018年4月我們走進黎巴嫩,游覽了中東“巴黎”貝魯特建筑、海岸線、古跡,還冒險去了“真主黨”勢力地區(qū),一側是穆斯林阿拉維派,一側是穆斯林遜尼派的敘利亞大街。聽說兩派曾經在這條街上發(fā)生過戰(zhàn)火。
黎巴嫩是個十分獨特的國家,受歐美文化的影響較深,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相比,其風俗習慣比較開放,是阿拉伯世界中一個名副其實的西方式國家,首都貝魯特號稱中東巴黎,曾是中東金融中心。但也有些部落仍保留傳統(tǒng)的社會習慣。黎巴嫩境內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最古老的有5000多年的歷史,旅游業(yè)是主要經濟,主要旅游點有腓尼基時代興建的畢卜魯斯城、古羅馬時代興建的巴爾貝克城和十字軍時代興建的賽達城堡;北部雪山的很多滑雪場吸引了大量游客;著名古跡巴勒貝克神廟,位于黎巴嫩貝卡谷地外山麓,“巴勒貝克”意為“太陽之域”;馬薩達城堡,馬薩達是猶太人的圣地,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之一,位于猶地亞沙漠與死海谷底交界處的一座巖石山頂,通向馬薩達的自然道路都極險峻。
在黎巴嫩的幾天里,給我感觸最深的是:黎巴嫩是個善良的國家。它包容了多個難民營:吉卜賽難民營、敘利亞難民營、巴勒斯坦難民營等,我一共去了六個難民營。
誰不想在自己的家園里幸福、安逸地生活?但戰(zhàn)爭讓他們背井離鄉(xiāng),讓他們無家可歸,讓他們一無所有,讓他們遭受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
每個難民營的房子和生活設施都非常簡單,什么都沒有,吃的靠援助。只有最早建立的巴勒斯坦人難民營定居點條件相對好些,基本上和正常城市生活一樣。其他的都需要重建。
難民營基本上都是上了年齡的男人、女人,兒童占主要人數(shù)。好在他們人人樂觀,對生活寄予很大希望。祝福他們生活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