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麗娜 張馨月
摘 要:“暴”與“虣”二字關系復雜,字形也較多,各家對其關系看法也不同。筆者通過查考《說文解字》等資料,認為二者是古今字關系,“虣”為古字,“暴”為今字,在此基礎上對不同字形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暴,虣,古今字
“暴”與“虣”二字關系復雜,各家對其關系看法也不同,于省吾和徐中舒認為它“虣”與“暴”為假借關系,《常用金文字典》則認為是通假關系。這兩個字產(chǎn)生比較早,在發(fā)展過程之中也存在不同的異體字。
1 《說文解字》的“暴”
筆者發(fā)現(xiàn)在《說文解字》[1](以下簡稱《說文》)中有四個與“暴”有關的字,且注音都為薄報切。
——?(隸變后的楷書寫法),《說文·日部》:晞也。從日從出,從從米。,古文?,從日,麃聲。薄報切。
——曓,《說文·本部》:疾有所趣也。從日出廾之。薄報切。
——《說文解字·新附》“”:虐也,急也,從虎從,薄報切。
其中“”為“?”的古文,“?”與“曓”本為兩字,分屬兩部,音同義不同,只是簡化后都寫作“暴”。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也從字形入手,分析了兩字意義之別:
日部的“?”從日、出、廾、米,廾為雙手之義,即“日出而竦手舉米曬之”,在這一動作義基礎之上引申為曬、暴露之義。本部的“曓”從日、出、廾、本,《說文》解釋為“疾有所趣也”。段玉裁注中說:“趣”當作“趨”,引申為凡“疾”之義。筆者認為“疾有所趣也”是“曓”的引申義?!皶蕖钡谋玖x需要從其構字部件來分析?!皶蕖绷杏凇氨尽辈浚氨尽薄墩f文》中解釋為“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為樹根之義?!皶蕖睆娜?、出、廾、本,即太陽出來,手持樹根(或木制工具,作為武器),因此筆者認為“曓”的本義表示手持武器、出手搏擊這一動作?!墩f文》中“疾有所趣也”之義正是在這一動作發(fā)生的過程中引申出來的意義:在出手搏擊之時,須朝著某一方向迅速出擊。其他意義如暴風雨、暴虐、暴脾氣等“暴”都是在這個本義之上引申而來。
另外,“暴”還有一個意義,空手搏虎,保存在“暴虎(馮河)”這個詞語中。為什么“暴”與“搏虎”有關呢?這與《說文解字·新附》“”字密切相關。“”的篆文形式為“”,也即“”,左右無別。止戈為武,意與“虣”同,《康熙字典·虍部》:“,《說文》虣字?!?/p>
2 “暴”與“虣”
“虣”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都有出現(xiàn)?!督鹞某S米值洹穂2]中將“”,隸定為“”,即“虣”,字形從虎從武,釋義中指出通“暴”,明確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本字和通假字。解說中雖援引《說文》列出了假借義,但是它并未進一步從字形上分析其本義。
《甲骨文字詁林》[3]中將契文從戈從虎的“”隸定為“”,明確“暴虎”即“虎”,亦即“虎”,乃以戈搏虎之義,今字則借暴為之。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4]中也對“”進行了解釋,釋義與于省吾基本一致,“從虎從戈,象以戈搏虎之意。典籍多借暴為之”。于省吾和徐中舒不僅從字形上分析了“虣”的造字本義,還指出了它與今字“暴”的假借關系。這一點與《常用金文字典》的分析不同,但無論是通假還是假借,二者都是本字與借字的關系,只不過前者是本有其字,后者是本無其字。
筆者認為二者是古今字關系,“虣”為古字,“暴”為今字。借字只強調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虣”,即二者意義上并沒有聯(lián)系。但是“虣”與“暴”之間意義有可聯(lián)系之處。“虣”的本義為以戈搏虎,這個意義只保存在“暴虎”這個詞之中,還可以作為地名或方國名,甲骨卜辭中的用例多為這兩個意義。“虐也,急也”為“虣”的引申義,金文中多用引申義,《金文常用字典》中只列出了引申義,并給出了例句。筆者認為“曓”即“暴”的本義表示手持武器、出手搏擊,進而引申出“疾有所趣也”之義,即迅疾。二者都表示手持武器出手搏擊這一動作,在此基礎上二者又引申出了迅疾之義。
“虣”與“暴”在使用上也各有其范圍,甲骨文、金文或詛楚文中多用貼近本義的字形,如:
1.壬辰卜,爭,貞,只?九月。
壬辰卜,爭,貞其,弗其只?(《甲骨文合集釋文》5516)[5]
例1中兩句是卜問搏虎能否有收獲。
2.勿事(使)虐從獄。——盨(西周晚期),見《歷代鐘鼎彝器款識》15.151,原稱寅簋。
古代典籍中多用“暴”字。筆者對“十三經(jīng)”中“暴”與“虣”做了統(tǒng)計,“暴”出現(xiàn)112次,“虣”出現(xiàn)5次,且只出現(xiàn)在《周禮·地官司徒》中。需要注意的是“暴”在《周禮》[6]中也出現(xiàn)10次。下面筆者具體分析它們的具體用法:
1)司虣十肆則一人。(暴虐。)
2)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暴虐)
3)以刑罰禁虣而去盜。(暴虐)
4)司虣:禁其斗囂者,與其虣亂者、出入相陵犯者、以屬游飲食于市者。(暴虐)
“虣”在《周禮·地官司徒》多為“暴虐”之義。其中出現(xiàn)較多的“司虣”,這是中國古代官名,主管禁止市上喧鬧、侵犯及結群飲食。
5)《周禮·天官冢宰》: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曬,同“曝”)
6)《周禮·夏官司馬》:暴內陵外,則壇之。(暴虐)
7)《周禮·秋官司寇》: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亂暴力正者……以告而誅之。(暴亂、暴虐)
8)《周禮·秋官司寇》:髻墾薜暴不入市,器中?,豆中縣。(鼓起、突出)
在“暴”的這十處用法中,七處為暴虐、暴亂或者欺凌之義,上面列舉6)和7)三例。例5)中的“暴”意為曬,同“曝”,這個意義的“暴”出現(xiàn)兩次。例8)中的“暴”意為鼓起、突出之義,這個用法比較特殊。
從《周禮》的用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虣”與“暴”在表示“暴虐”、“暴亂”之義時還存在通用的情況。另外,二者的使用具有交替性,篆文“暴”使用逐漸增多,而“虣”逐漸不再使用。這更符合古今字的用法。典籍除《周禮》古文作“虣”之外,其他中通常寫作“暴”。
下面筆者總結“暴”幾種不同形式的寫法:
1)“”是“虣”的甲骨文字形,有些學者將其隸定位“”或“”,左右無別,從虎從戈,《甲骨文合集釋文》中的直接隸定為“”;
2)“”、“”是“虣”的金文字形。
(1)“”,從虎從戈,即“”,出自方鼎中“”(裘錫圭隸定寫為“”,從衣從);
(2)“”,很明顯右邊的偏旁與“戈”不同,裘錫圭先生認為其字形為“”,從虎從戌,但“戌本象戈鉞之類武器,從戌與從戈同意”,所以“”即“”。
3)——詛楚文中的“虣”
例句:內之則虐不姑。(詛楚文,見《絳帖》)郭沫若先生認為:這里的“”即“暴虎馮河”之暴,字不從戒,實象兩手持戈以搏虎。
4)、、、——《說文解字》中的古文和篆文。
從古字“虣”到今字“暴”,在這一系列字形演變中,有一條貫穿其中的主線——從虎從戈、以戈搏虎,雖然有些字形稍作變化,但并不區(qū)分意義。
參考文獻
[1]許慎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
[2]陳初生編纂、曾憲通審校.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3]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4]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09.
[5]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6]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暴麗娜(1990-),女,漢,助教,文學碩士,武警警官學院訓練基地,漢語言文字學。
張馨月(1991-),女,彝族,講師,文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通識教育教學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