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克 鞠紅香
(四平職業(yè)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目前,我國的基礎設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鋼鐵結構的集中和建造。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和住房需求的增加,以及日益復雜的設計和建筑過程,對于《砌體結構》課程的教學更嚴格的教學標準,將“砌體結構”作為高水平建筑工程專業(yè)的基礎科目。目前,我國《砌體結構》課程教育和評估方法已經(jīng)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需要進行改革,使評價成為衡量學習水平和學生能力的科學工具,從而有助于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2013年10月,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心理學教授提出了一個原創(chuàng)的中國高等教育模式,即對分課堂教學。對分課堂教學分為三個階段:教學時間的明確分離、內部化和討論。每一單元的內容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同時提供學習的框架、方法和具體內容。其次,知識吸收階段,學生在本階段實現(xiàn)了內化。通過閱讀教學參考資料以及利用多媒體教室,將教學內容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聯(lián)系起來。課堂討論的最后一個階段為學生之間的討論,“討論”與當前教學模式相結合,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教學和討論的獨立性,避免兩種教學出現(xiàn)沖突。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和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點相結合的過程中,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鼓勵自學,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健康互動,將教學活動恢復到教學人員與學習對象之間的雙邊互動,即自然互動。通過長期教育解決課堂上的教育問題,實現(xiàn)了教學和討論的有機結合[1]。
對分課堂教學主題與“翻轉課堂”不同,對分課堂教學提出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通過了解當前教學現(xiàn)狀,利用教學視頻以及在課外學習和實踐的內化,實現(xiàn)對分課堂教學的重新定位,保證側重于學習前的教育教學,包括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及背景制作教學錄像帶,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們可以選擇在課外或家庭中進行自學和練習內化,明確區(qū)分了教育過程的不同階段,并強調教師應先教學生,使他們能夠消化自己所學的知識,避免學生對新知識以及新技術的茫然狀態(tài)。對分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在不需要大量投資的情況下改革教學程序,這是一項經(jīng)濟和實際的教學改革,在許多大學中,這項改革已經(jīng)得到證明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同時也吸引了許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在過去幾年中,許多高校抓住機會,對大學生進行了應用技術培訓,對課程建設和基礎設施改革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對課程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深入研究。
《砌體結構》課程的教學基礎是設施建筑的學習。此外,《砌體結構》課程中還應當熟悉如何應用腳手架。由于《砌體結構》課程內容較為復雜,知識點和規(guī)范內容等內容較多,導致《砌體結構》課程學習難度較大,對學生來說學習較為困難,極大的影響他們對《砌體結構》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導致最終影響《砌體結構》課程執(zhí)行的總體效[2]。
目前,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砌體結構》課程材料并不完全脫離純理論的教學模式,其內容已經(jīng)過時,沒有實際用途。由于課程的重點更多地放在引進建筑理論和規(guī)章制度上,而且沒有適合學生學習的實例,因此,《砌體結構》課程不符合高等教育的特點。此外,學生的基礎水平低,算術水平低,缺乏自學能力,這些都妨礙了學生更好的對《砌體結構》課程進行理解[3]。
《砌體結構》課程的教學以教師提供的教學為基礎,但僅采用填鴨式教學,沒有突出教學指導和個案教學的重點,這使學生對《砌體結構》課程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無法接受《砌體結構》課程所學的必要知識,學生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這無助于分析和解決實際建筑問題。
通過對分教育模型,使學生們做好準備,學習如何掌握了解建筑過程以及鋼結構的具體內容。通過《砌體結構》課程了解如何使用腳手架以及建筑結構的發(fā)展,以確保學生對《砌體結構》課程有所了解。
按照最新的國家標準,在編制關于《砌體結構》課程的培訓材料時,應特別側重于基礎工程模板的選擇、鋼板長度的計算和鋼材的重點部分工程的設計和完工。此外,還應通過《砌體結構》課程了解工程的計算、準備、核磁和維修以及腳手架工程和砌筑工程的施工方案制作等。
1)教學內容和課時分配
課程設置以建筑結構圖、建筑法規(guī)和標準、教育項目設計和工作任務為基礎,按照建筑結構將這些項目和任務分為不同的工程類別。
2)教學方法
在傳授知識方面,采取了以任務為基礎、注重行動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合作方式為基礎,幫助學生完成具體任務,使他們獲得知識,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率。具體的執(zhí)行措施如下:首先,教師向學生傳達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通過《砌體結構》課程的具體項目案例向學生講授如何開展建筑工程。第三步,學生制定《砌體結構》課程學習計劃。第 4步為評價。教師總結《砌體結構》課程中的教育活動和教學情況。最后對學生掌握《砌體結構》課程情況進行考核。
由于《砌體結構》課程傳統(tǒng)的評估方法無法表明學生的實操練習水平,學生的成績缺乏科學客觀性,因此,《砌體結構》課程應當進行改革,采用課程審查方法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并在方案評價中使用一種新的評估模式對學生在《砌體結構》課程中實際操作情況進行過程評價。過程評價的重點是學生報告、階段測試、實質性操作和施工方案設計等四個組成部分的設計。最后考試通過期末考試對學生所掌握知識進行考核。
總之,在《砌體結構》課程開展過程中,通過對分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砌體結構》課程的改革,同時也明確了《砌體結構》課程的教學目標,精簡了課程內容。在《砌體結構》課程改革過程中,應當把重點放在應用知識和改革評價方法上,引進了以項目為基礎的新教學方法,實現(xiàn)考試內容改革,加強學生在建筑建筑設計方案基本職業(yè)培訓課程中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進行分析的能力。因此,本文通過對從《砌體結構》課程目標、設計課程材料、對建筑課程內容進行編排、改革建筑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工具、利用建筑課程的評價方法等幾個方面對《砌體結構》課程建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以達到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同時為類似《砌體結構》課程提供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