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貘是曾經(jīng)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種已滅絕的有袋類動物。袋貘出現(xiàn)在大約2500 萬年前的澳大利亞東部,大約1萬年前滅絕。這種有袋類動物體型龐大、四肢強壯,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最大的袋貘體重可能超過1000 公斤,而此前認為袋貘的體重一般在200 公斤左右。
250 年前,電鰻首次被描述。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因為它們的大小和特化的放電形態(tài),人們一直認為電鰻只有一個單一物種,它們廣泛分布在大亞馬遜地區(qū)。近期,研究者檢查了來自大亞馬遜地區(qū)的107 個電鰻樣本,根據(jù)線粒體與核DNA、形態(tài)、地理及生態(tài)分布,提出電鰻存在三種常見種。其中一種名為Electrophorus voltai 的輸出電壓可達860 伏,遠超之前電鰻有記錄的650 伏。
生物的生存狀態(tài)與其棲息地息息相關。為了評估不同棲息地的生物生存狀態(tài),研究者首先將地球表面劃分成數(shù)百萬個1 平方公里的網(wǎng)格。除南極洲外,受保護或未受保護的荒野約占20%。其余的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更嚴重的土地,從農(nóng)牧場到礦山,再到伐木場和城市。然后,研究者增添了已知的40萬種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棲息范圍,并估計了每種物種的滅絕風險。結(jié)果顯示,在未來幾十年里,那些生活在荒野地區(qū)的物種只有2.1%的幾率滅絕,而那些生活在非荒野地區(qū)的物種有5.6%的幾率滅絕。
長期以來,基因工程的支持者一直堅信,它將有助于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近期,研究者首次證明,通過改變一種促進植物生長的基因,可以放心地將玉米產(chǎn)量提高10%,而不用管生長條件是好是壞。
21 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 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于2017 年的1.5%,以及2018 年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