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波,蓋鳳春,秦廷正,蓋國忠,苗曉輝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長春 130021;2.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感控辦,長春 130021;3.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17)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1],它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yī)療護理經驗,其內容博大精深[2],從宏觀的角度闡述論證了天、地與人三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奠定了中醫(yī)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確立了中醫(yī)學的理論體系,對祖國中藥學治療疾病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護理學方法,值得深度挖掘、整理和歸納,對現(xiàn)代中醫(yī)護理學理論和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研究價值。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強調了生活起居護理方法的重要性?!胺ㄓ陉庩枴奔赐ㄟ^效法自然界陰陽變化,調整生活起居;“和于術數(shù)”即適當運用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導引、氣功等中醫(yī)護理技術[3];《內經》還提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理念,強調人的生活起居活動都要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順應陰陽的變化,如果違反了這一規(guī)律,就會遭到邪氣的侵擾,而發(fā)生疾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不可過度勞累。遵循這些規(guī)律,才可以健康長壽[4],違背了這些規(guī)律,則會傷及人體健康,使人身體憔悴衰弱,而發(fā)生疾病。
1.1 調節(jié)陰陽,順應四時 《內經》總結概括了人類生命科學的陰陽觀念[5],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對立雙方,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身體健康就必須調和陰陽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順應天地萬物的陰陽變化規(guī)律來調養(yǎng)身體[6],陰陽只有保持相對平衡,陽氣堅固,陰氣平和,陰陽調化平衡,身體才能保持健康,達到最佳狀態(tài),如果陰陽一旦失去平衡,人體的生理功能將會發(fā)生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陰虛則陽盛,陽虛則陰盛,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嚴重者,陰陽失衡,精氣枯竭,“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也就停止了。
疾病多好發(fā)于陰陽交替的時期,尤其是久病體衰之人,生活指導及護理極其重要?!秲冉洝氛J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人的起居應順應自然界四時的變化[7],應符合氣候、季節(jié)的規(guī)律?!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對四季作了詳細的論述“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行,以使志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之無怒;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闡述了人的生命活動應適應自然界的特點,調攝作息時間,春夏要晚睡早起,并延長午休,秋天要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順應四時的變化,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保護體內陽氣不受損傷,合理安排活動和作息,生活方式更加科學,疾病自然會遠離我們[8],從而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澳娲簹?,則少陽不生……逆夏氣,則太陽不長……逆秋氣,則太陰不收……逆冬氣,則少陰不藏”。違背四時規(guī)律,會出現(xiàn)“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的情況。同時也應順應一日四時變化。一日四時指的是早晨、中午、晚上、半夜4個明顯時間段。這4個時間段與自然界陰陽消長密切相關?!秲冉洝分鲝埲梭w應順應自然界的規(guī)律,按時作息,睡覺應在子時以前,不應熬夜。
1.2 勞逸適度,和于術數(shù) 《靈樞·脈度篇》說“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果停滯了,運行失常,則“舊月不明,邪害空竅,萬物命故不施”強調的是人若是不運動,過于安逸,則氣血運行不暢,久之則“傷氣、傷肉”??梢越Y合自身的愛好和體力狀況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導引術、吐納法、氣功等鍛煉的方法。適當?shù)倪\動,可以促使血脈流通,氣機調暢,從而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fā)生,達到攝生鍛煉,增強體質,去病延年的目的[9]。內經中還首次提出“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的按蹺方法,以叩擊和推拿為主要形式。同時也指出運動不能過度,任何一種方式,都要做到適中,無太過,無不及?!昂汀奔催m中,恰到好處。即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述“形勞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人的體力、耐力都是有限的,要做到量力而行,不可煩勞過度,超過極限,就會給身體健康帶來極大危害,就會“氣竭精絕”,甚則危及生命。凡事均有度,勞逸結合是最適宜的方法。適時適勢活動、科學鍛煉對病情康復有積極的一面。
2.1 食飲有節(jié) 《內經》中不僅強調“起居有?!?,在飲食方面還強調“食飲有節(jié)”?!肮?jié)”,即說要有節(jié)制,有規(guī)律。不可過飽、不可過咸、不可過肥、不可過甘、不可偏食。食飲有節(jié)包含著三重意思。一是飲食要有節(jié)制。意思平時應飲食適量,《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一傷,可致百病蜂起[10]?!秲冉洝诽岬交颊叩娘嬍匙o理原則,定時定量,貪味多餐,過饑過飽都能損害脾胃正常功能。飲食無度,會給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二是要在飲食的品種和飲食的量上有所節(jié)制,要求人們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飲食無規(guī)律[11],以免加重病情。食物寒熱要適宜,飲食的溫度不可過熱,也不可過涼,要做到寒溫適中??谖兑m宜,種類多樣,合理搭配,長期過食肥甘厚味,或嗜酒過度,過饑過飽或饑飽無常,損傷脾胃,機體營養(yǎng)得不到補充,導致氣血虧少,正氣不足,可致諸病,《內經·五常政大論》也提到:“無使過之,使其傷正也”。三是要求食物清潔,不要腐敗,食新鮮的食物。
2.2 謹和五味 “五味”,即酸、甘、辛、苦、咸,在中醫(yī)學中則泛指各種食物?!昂汀奔雌胶停浴拔逗汀睘橐?。各種味道要濃淡適度,寧淡勿濃。謹和五味,即飲食五味要適當調配,以取得豐富、全面的營養(yǎng)。
合理膳食,調養(yǎng)飲食,保持身體健康[12]。食物要多樣化,不能太挑剔,所以《內經》提倡“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原則。人是雜食性動物,食物品種多樣,謹和五味,營養(yǎng)成分就均衡全面?!秲冉洝纷钤缣岢觯骸疤焓橙艘晕鍤猓厥橙艘晕逦丁?。食物中如果五味平和地攝入,由口進入人體,首先藏于胃腸之中,經過消化吸收,化生陰精陽氣,用來滋養(yǎng)五臟之氣,潤澤臟腑,達到氣血津液充足,人體就會精氣旺盛?!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瓣幹?,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指出五味在飲食中的重要性[13]。食物平衡攝入平和,滋養(yǎng)五臟氣血;反之,五味不均衡、五味太重反而會傷五臟,則陽虛陰虧,氣血衰少,容易引起氣血陰陽的偏盛偏衰,導致各種病變的發(fā)生。同時五臟之氣與五味之間存在的所苦、所欲關系,“肝病者……故食甘味以緩之;心病者……故食酸味以收之……更成為中醫(yī)對五臟病變飲食護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2.3 藥食同補 《素問·五常政大論》提出:“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余下之病,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治病的時候要注意用藥治療不能太過,祛除病邪的十分之九,就應該立即停藥,以免傷其正氣。強調食療是一種保護正氣的手段?!安灰运幈M,而以食養(yǎng)”,藥食并重[14]。藥物解決主要問題后,應該用五谷、肉類、果品、蔬菜等飲食療法調養(yǎng)以清除余邪,增強體質,鞏固療效,同時可以避免藥物偏性的太過與不及,亦能夠培養(yǎng)人體后天之精氣,扶正祛邪[15]。
《內經》對情志致病論述詳盡,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記載:“百病之生于氣也”。情志異常可以導致五臟發(fā)生病變,《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歷代名醫(yī)一再提倡“善醫(yī)者,必先醫(yī)其心,而后醫(yī)其身”[16]。日常護理中,不僅要對人體的生理進行調護,更要做好情志調護工作,指導和幫助人們平素保持精神清靜,舒暢愉悅,則有利于血脈流通,氣機調暢,陰陽和調,正氣充足,病邪就不會產生[17],《素問·上古天真論》論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了精神安定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保持心神寧靜,思想清靜可以預防疾病的發(fā)生[18]?!鞍病睂ν饨绺鞣N事物的刺激順其自然地適應,順之則安。其主要思想是要人們對外界事物采取安和的態(tài)度,強調高下不慕的處世,提倡情志活動的中和[19],使精神經常處于穩(wěn)定、安寧的狀態(tài),并創(chuàng)立了說理開導、移情易性等護理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