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zhèn)海中學,浙江 寧波 315200)
在高三復習階段,一線數學教師普遍的感受就是心“累”.這個累主要有兩方面:1)身體累——忙于備課、改作業(yè),還得做海量練習,尋找并設計專題,而于學生而言只是過眼云煙,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有待商榷;2)心累——“炒冷飯”,正因為學生沒有形成技能,能力達不到要求,就需要不斷重復,復習計劃無法如期落實,心里很急卻又無可奈何.如何提高高三的復習效率,在緊張的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能力,似乎是一線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波利亞認為:“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與其窮于應付繁瑣的教學內容和大量的題目,還不如選擇一個有意義但又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深入發(fā)掘題目的各個側面,在指導學生解題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才智與推理能力.”那么備好一堂課,選題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它是切入課堂的契機,也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1].因此,與其翻閱大量模擬卷找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題目,不如從教材例題中尋找一些學生感覺親切、同時又有意義并值得挖掘的題目.高中教材中的例題是專家、前輩們集體智慧的結晶,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例題,卻隱藏著深遠的背景,也有著意想不到的功能.同時,高考題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即在課本中能找到高考題的題源.因此,在高三復習課中,應當抓住教材例題的生長點,深入挖掘,達到讓學生觸類旁通的目的.
筆者開設了一節(jié)解析幾何的綜合復習課,選用了以下例題:
圖1
(人教A版《數學(選修2-1)》第41頁例3)
由學生自主解答.
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式探究,遵循從特殊到一般的方式,推廣得到命題:
教學離不開數學探究,但全靠學生獨立探究是不可取的,教師應當扮演好領路人的角色,在必要的時候加以點撥,指明方向[2].筆者提示:既然由此可得到橢圓方程,那么橢圓是否有這樣的性質呢?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不難得到結論,即上述命題的逆命題:
筆者追問:點A,B是否只能是橢圓的左、右頂點,能否再作拓展呢?
學生提出設想,師生共同完善命題:
證明設A(x1,y1),B(-x1,-y1),M(x0,y0),則
而點A,B,M在橢圓上,從而
筆者:同學們由兩斜率之積為定值的形式聯想到了什么?
希望以此啟發(fā)學生將“橢圓的這個性質”與“圓的直徑所對圓周角為90°產生的k1k2=-1”聯系起來(如圖2).
圖2
接著筆者提出新的探究方向:圓內是否還有類似的性質可類比到橢圓?
在這里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展示和交流的機會.由點差法的引領,學生對圓的垂徑定理作類比獲得了一個探究成果,并給出了以下命題的幾何證明:
圖3
證明如圖3,直線OB交橢圓于另一點B′,由中位線的性質知
(代數角度的證明:點差法不再贅述.)
學生未能在課堂上探究出新的命題,筆者提示學生由圓的切線與半徑垂直,將直線AB進一步平移至與橢圓相切于點M(如圖4),進一步探索kOMk切線得到新命題:
圖4
此命題留待學生自己證明.
學生震驚于探究所得的結論,此時的情緒異??簥^.筆者抓住時機,告誡學生數學學習要充分感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更要做到何由以知其所以然,點出解析幾何問題要胸懷“e2-1情結”,準確地抓住題目的條件特征,這將對解題大有裨益.接著筆者給出一道高考題讓學生體驗,例題的示范讓學生切實感受“e2-1情結”的強大,讓學生在受困于解析幾何客觀題小題大做之時,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
(2014年浙江省數學高考理科試題第15題)
(9b2-a2)y2-6mb2y+b2m2=0,
從而
解得
a2=4b2,
故
故
在布置課后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繼續(xù)探究橢圓中與斜率之積相關的性質,收獲令人驚艷!
在高三復習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教材,不被模擬題牽著鼻子,帶偏復習的方向,應以教材為本,以知識為舟,以思維為槳,乘風破浪,挖掘課本教材例題的背景及立意,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精耕細作,使數學知識的展開不再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都能獲得數學思維上的提升,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茫茫題海,尋根悟法方是岸,從課本尋根,從課本探源,盡覽眾山小.
高三復習課同樣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而不是教師一言堂灌入式教學.學生應當成為課堂的主人,但絕非放縱他們“肆意妄為”,教師需要扮演好導演和領路人的角色,將時間交還學生,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通過合作探究參與到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中來,厘清知識脈絡,建構知識體系[3].在此過程中,與學生共同探究得出結論,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符合《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要求.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學習的唯一正確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就是由學生本人把學習的東西實現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探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嚴謹證明,從而在后續(xù)的自主探究中實現知識的升華,并創(chuàng)建平臺讓學生勇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努力做到讓學生通過一道題目的學習,就如同通過一道大門而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