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暉 白 雪 葉成蔭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1)
建筑遺產見證一個地區(qū)興衰發(fā)展,是受到歷史文化,政權更替,民族風情綜合影響的產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在我國高速城鎮(zhèn)化的背景下,城市更新以經濟為主導,遺產建筑的建筑風貌建筑功能難以滿足現代經濟發(fā)展和城市更新的需要,對其進行再生建筑改造的需求極為迫切。建筑遺產的保護由于沒有規(guī)定評估價值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和標準,造成許多設計師對建筑遺產的遺產價值沒有明確的概念,在再利用的層面上受到設計師本人的主觀臆斷影響很大,導致眾多的建筑遺產在改造過程中受到保護性的破壞。那么如何調節(jié)保護與發(fā)展的矛盾成為了遺產建筑面臨的主要問題。
建筑遺產區(qū)別于其他文物的最大不同是它的不可移動性[1],其占有城市的大面積空間,不能像普通文物一樣被“收藏”起來,因此它與城市的不斷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矛盾。
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城市功能不斷更新,高層和新型建筑不斷增加,市政負荷增加導致城市道路需要拓寬,市政管線需要更新擴寬,而遺產建筑無法被移動。由此對新的城市規(guī)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規(guī)劃線路的變動中,為了保留這些遺產建筑所付出的代價則是非常巨大的,例如為了繞開遺產建筑增加的鋪設管線長度,道路改直為曲所增加的費用。這就為財政本就不甚寬裕的各級政府增加了負擔。
遺產建筑一般都位于現代城市的中心區(qū)域,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城市中心的每一寸土地都具有高經濟價值,要保護建筑遺產,就不能建造能夠提供更多經濟效益的高樓大廈,在以利益為主導的開發(fā)商看來,在其開發(fā)的土地上零散的保存一些不能夠拆除的遺產建筑意味著其地塊的使用自由度和土地利用率的下降,從而導致了開發(fā)中的成本上升。由此,帶有建筑遺產的地塊商業(yè)競爭力就會減弱。在現有經濟體制下,政府政績多依賴于房地產的開發(fā),這就出現了有些政府會默許開發(fā)商破壞建筑遺產的現象。
遺產建筑絕大部分屬于企業(yè)和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主人的交替,其布局不能滿足居民的使用要求,加之建筑老舊所產生的結構老化,使建筑殘破不堪,安全堪憂,使用者非專業(yè)的加固裝修方式和強烈的拆舊建新的心理趨向都嚴重威脅著遺產建筑的安全。由于產權問題和資金人員不足,在此方面國家也難以有效的進行監(jiān)管。
現有的保護原則無一不是在為第一原則原真性原則而服務:
1)整體性原則強調為建筑保護提供一定區(qū)域的緩沖地帶;2)可持續(xù)性原則提出要盡可能減慢建筑及其環(huán)境的衰敗速度,延長其使用壽命,使之永久的保存下去,使后人能夠看到其原始的真實的樣子;3)必要性原則提出在非必要情況下要盡量減小對建筑原有的改動,只允許采用關系到遺產建筑存亡,不能避免的技術,修復也需要保持在最低的限度內;4)可識別性原則要求任何后加變動的加固,修補,原物歸位等都必須在保持整體完整和諧的基礎上與原有部分有所區(qū)別,能夠清晰準確的分辨出舊有部分和修補部分的差別;5)可逆性原則指出在保護建筑時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以及為保護所做的一切變動在有可能使遺產價值發(fā)生改變時都應該是暫時性的,一旦有需要有條件或出現更好的新技術的時候能夠完全撤銷之前的技術手段,不會傷害遺產的原真性;6)禁止重建原則是在任何情況下,遺址保存的意義都遠高于重建,重建的“建筑遺產”會影響人們對真實性的判斷。
以上原則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為原真性的實現提供著保障,由此可見原真性才是建筑遺產保護最根本的保護原則。原真性原則作為最根本的原則需貫穿在遺產建筑再生化設計的始終。
2.2.1科技價值
遺產建筑的建筑結構[2],裝飾做法反映了一個時期的建造技藝,前人雖然沒有現代的新型結構算法和新的材料技術,卻用普通的材料,特殊的工藝,在很多方面達到了與當今相同的技術效果,是一個時代技術經驗的結晶。在追求發(fā)展速度的快節(jié)奏生活的今天,很多技術都已經失傳,小到一塊磚的制作方法,大到屋架的受力結構。
遺產建筑的科技價值多體現在構造設計建造工藝的先進性,重要性,與著名建筑師、工程師的關聯度上,也體現在建筑材料,材料工藝復雜程度上。
2.2.2歷史價值
遺產建筑是社會文化變革技術發(fā)展前人智慧的綜合產物,是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能夠體現當時城市所處年代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其存在加深了城市的歷史底蘊。
2.2.3美學價值
不同的遺產建筑具有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有不同的空間色彩,內部結構,空間組織和不同的材料肌理質感,將同一時期的建筑橫向比較,我們得到當時的審美觀念,美學思潮,藝術風格等特征。
由于現有保有的多數建筑遺產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經歷過多次大小修繕[3],其建筑的原真性遭到嚴重的破壞,首先對建筑進行真實性分析,找到仍然保有的具有原真性的部位。將原真性被破壞的程度進行分類,例如將在原材質上后加裝飾裝修飾面的部分分為可完全恢復原真性的,可部分恢復原真性的,不可恢復原真性的。將不可恢復原真性的部分分為保留現狀的和需拆除重新塑造的。
1)對于主體結構體系,外立面具有遺產價值的建筑遺產,主體結構體系,外立面能夠體現原真性的設計要素,需要保護建筑遺產主體結構體系對主體結構體系進行修繕和加固,保留其外立面的原狀。2)對于部分結構體系,外立面具有遺產價值的比較重要的遺產建筑和一般遺產建筑,具有遺產價值的部分能夠體現原真性的,需要保護其中能夠體現遺產價值特征的結構部分,保留其最具特征的外立面部分。
在遺產建筑中,建筑性格也不盡相同,建筑類型也多種多樣,一些特殊的設計,造型,結構方式往往因建造時特殊的功能要求而出現,這樣的部分往往成為“孤本”而具有特殊的價值,這樣的部分不僅僅是以類似雕塑的形式出現,比較特殊的如四行倉庫的立面改造,其在淞滬會戰(zhàn)中留下了眾多的彈孔,為保留其歷史意義和民族精神,修復保留四個大面積的炮彈穿孔,補以深色玻璃,形成地圖式的立面。這樣的特色保護作為建筑遺產價值的最大體現是十分重要的。
為緩和遺產建筑與城市發(fā)展矛盾,在綜合以上的保護信息的前提下,需要加以考慮遺產所有者和城市發(fā)展的需要進行建筑再生設計。在設計中要根據對現狀原真性分析和現狀評估結果分類結果,對不體現遺產價值的建筑外立面,建筑結構體系進行全部或局部的再設計,根據改造后的需求,用傳統材料結合現代技術手段,提高改造后的建筑實用性,在發(fā)揮新舊部分對比性的前提下增加建筑的美觀性,同時滿足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街道的設計。
遺產建筑的改造需要設計師以保留和體現建筑的原真性價值為保護原則,在綜合使用者和城市規(guī)劃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前提下,利用傳統手法和現代技術,為建筑的再生再利用提出專業(yè)角度的合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