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波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qū)北城中心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云南 玉溪 653101)
眩是指感覺自身或周圍事物旋轉不停,暈是指眼花或眼前發(fā)黑,因二者經(jīng)常同時發(fā)生,故統(tǒng)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該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常反復發(fā)作,病情較為頑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筆者分型辨證治療梅尼埃病8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80例均為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中醫(yī)科門診患者。男32例,女48例;年齡21~95歲;病程5天~3個月。有頸椎病病史38例,有慢性胃炎病史者22例,有高血壓病史19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肝陽上亢型28例,脾虛痰濕中阻型27例,氣血虛弱型25例。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中眩暈診斷標準[1]。①有典型的眩暈癥狀:有旋轉或晃動感,或目眩,或視物有旋轉感,或自覺頭暈,昏沉或暈脹不適;②有反復發(fā)作史;③肝陽上亢型:眩暈頭痛,煩躁易怒,耳鳴,少寐多夢,口干苦,苔薄黃,脈弦;④脾胃虛弱,痰濁中阻型:以眩暈為主,伴頭重如裹,胸脘痞悶,嘔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質淡或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膩或厚膩,脈象濡滑;⑤氣血虛弱型:眩暈動則加重、面色無華、心悸失眠、神疲懶言,舌淡,脈細弱。
肝陽上亢型。治以平肝潛陽,清熱息風,升清降濁。方用小柴胡加減。藥用柴胡15g,黃芩15g,太子參(或蘇條參)20g,法半夏15g,葛根30g,荷頂15g,天麻15g,鉤藤30g(后下),川芎15g,菊花15g,炒白術15g,茯苓20g,黃精20g,制何首烏20g,山藥20g,甘草10g。
脾胃虛弱,痰濁中阻型。治以健脾和胃,燥濕化痰,升舉清陽。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用木香15g、砂仁10g(后下)、陳皮15g,法半夏15g,黨參或太子參20g,炒白術15g,茯苓20g,藿香15g,柴胡15g,荷頂15g,葛根30g,天麻15g,黃精20g,制何首烏20g,山藥20g,甘草10g。
氣血虛弱型。治以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方用歸脾湯加減。藥用黃芪30g,當歸6g,黨參或太子參20g,炒白術15g,茯苓20g,酸棗仁20g,龍眼肉15g,木香15g,炙遠志10g,枸杞子20g,荷頂15g,葛根30g,黃精20g,制何首烏20g,山藥20g,天麻15g,炙甘草10g,生姜3片。
血壓偏高者,黨參或太子參改蘇條參20g,加杜仲15g,燈盞細辛15g,石決明20g;血壓偏低者,重用黃精、制何首烏各30g;胃脘不適、納差者,加炒枳殼15g,神曲15g,蘇梗15g;情志不舒、煩躁者,加香附15g,玫瑰花15g,炒麥芽30g;頭痛者,加白芷20g,蔓荊子15g,藁本15g;失眠多夢者,加合歡皮20g、夜交藤15g,酸棗仁20g。
藥物浸泡30min后,煮沸20min,日3次,日1劑。10天為一療程,可根據(jù)病情治療2~3個療程。囑勞逸結合,情志舒暢,飲食清淡,保持充足的睡眠。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療效診斷標準》[2]。治愈:眩暈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訪6個月未復發(fā)。好轉:眩暈癥狀基本消失,能參加原工作或輕工作。無效:癥狀無變化。
治愈62例,占77.5%;好轉12例,占15%;無效6例,占7.5%??傆行?2.5%。
梅尼埃病主要由于運動性或位置性錯覺而導致的人與周圍環(huán)境空間的關系在大腦皮質中反應失真,造成起伏、傾倒以及旋轉等感覺[3]。隨著現(xiàn)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的增大,發(fā)病有逐年上升之勢。
中醫(yī)多從風、火、痰、瘀、虛及肝脾腎功能失調論述眩暈。《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認為眩暈與肝風內動、上擾清空有關?!兜は姆āゎ^?!分^“無痰則不作眩……”,認為眩暈是由脾虛痰濁中阻、上蒙清陽所致?!鹅`樞·口問》謂“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認為眩暈由氣血虛弱、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yǎng)而致。本病初發(fā)以標實(肝陽上亢、痰濕中阻)為主,久發(fā)則可見虛實夾雜,出現(xiàn)肝腎不足,或脾胃虛弱,或氣血虧虛之象。并且多見于工作生活壓力大或素體虛弱的中老年患者。因長期情志不調,憂思勞倦,肝郁脾虛,或因飲食不節(jié),肥甘厚味太過,損傷后天脾胃之本,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不足,水濕內停,聚濕生痰,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當根據(jù)年齡、主癥、病史及并發(fā)癥進行分型辨證施治,并在靈活運用小柴胡湯、香砂六君子湯、歸脾湯的基礎上,加入荷頂、葛根、天麻、黃精、制何首烏、山藥,以調肝健脾、補益腎精、升清降濁,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脾氣健運、肝氣調和、腎精充足、氣血旺盛、腦竅得養(yǎng),則眩暈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