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瑩
(澤州縣林業(yè)局,山西 澤州 048000)
抗旱造林是一種以提高造林質量和土壤水分為目的的林業(yè)活動。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地域遼闊,降水少、蒸發(fā)量大,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嚴重不足,水土流失嚴重,導致造林可選樹種少,很多樹種因干旱少雨不能生長。特別是經濟林,很難栽植成活、豐產豐收。面對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抗旱造林技術,對提高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造林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jù)長期的實踐與觀察,在我國北方地區(qū)耐干旱的喬木樹種有旱柳、白臘、沙棗、白榆、油松、山楊等,灌木樹種有檸條、山杏、山桃、沙棘、紫穗槐、檉柳、沙拐棗等。有研究對山地造林中的7個常規(guī)樹種進行了旱地造林對比試驗,供試樹種的抗旱性大小依次為:檸條>山杏>白榆>中國沙棘>檉柳>木梨>花椒,確定檸條、山杏、白榆為抗旱樹種,中國沙棘、檉柳為中性抗旱樹種,木梨和花椒為不適宜山地抗旱造林樹種。由此可見,選擇抗旱樹種是確保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造林成功的關鍵。
2.2.1 魚鱗坑整地技術
魚鱗坑整地技術適用于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和黃土地區(qū)。具體做法是:在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離破碎的溝坡上沿等高線自上而下挖半月形坑,呈品字形排列。魚鱗坑整地標準因地而異,如,在太行山石質山區(qū),可整成長200 cm,寬80 cm,深40 cm的大魚鱗坑;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段,可整成長60 cm,寬40 cm,深30 cm的小魚鱗坑。魚鱗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通過攔截天然降水或地表徑流,穴內土壤含水量可達到15%以上。
2.2.2 水平階整地技術
水平階整地適用于土層較厚的緩坡地帶,蓄水保墑能力極強,易推廣應用。階面水平或稍向內傾斜,階寬因地而異,石質及土石山可為0.5 m~0.6 m,黃土地區(qū)可為1.5 m,階長不限。
2.2.3 水平溝整地技術
水平溝整地的特點是橫斷面呈梯形或矩形,整地面低于原土面。溝上口寬約0.5 m~1.0 m,溝底寬0.3 m,溝深0.4 m~0.6 m.這種方法多用于栽植速生豐產林和經濟林,其優(yōu)點是能蓄水攔泥。
2.2.4 反坡梯田整地技術
反坡梯田整地的地面向內傾斜成反坡,內側蓄水,外側栽樹。田面寬約1 m~3 m,反坡坡度3°~15°.其優(yōu)點是能蓄水、保墑、保土,但工程量大、較費工。適用于黃土高原等坡面平坦完整的地方,干旱貧瘠的丘陵地區(qū)尤為適宜。
2.2.5 帶狀整地技術
整地面與地面基本持平,帶與帶之間的原有植被和土壤保留不動。帶狀整地寬度為0.5 m~3.0 m,保留帶的寬度可略寬或略窄。適用于平原有風蝕的荒地、半固定沙地及平整的緩坡。
2.2.6 穴狀整地技術
穴狀整地為圓形或矩形坑穴。穴面與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內傾斜,穴徑40 cm~50 cm,穴深25 cm~40 cm.常用于地勢平緩和緩坡地帶,分小坑穴和大坑穴2種(方形或圓形)。小坑穴一般用于小苗栽植造林;大坑穴穴徑和穴深各1 m左右,多用于經濟林或速生豐產林。
目前,APT生根粉的型號共有10種,常用于木本植物繁殖育苗和荒山造林的為1號~3號。其中,1號ABT生根粉主要用于難生根及珍貴植物的扦插育苗,如,河北楊、云杉、圓柏、雪松、沙棘、棗樹等。2號ABT生根粉用于一般植物的扦插育苗,如,刺槐、國槐、檉柳、柳樹等。3號ABT生根粉用于苗木種植和荒山造林,可促進受傷根系恢復,提高造林成活率。如,用于油松、樟子松、側柏、刺槐、白榆等樹木,造林成活率可提高5%~10%.
保水劑是一種吸水量大、保水性強的高分子有機物,可大量吸收土壤及空氣中的水分,并將其保存起來,供植物根部吸收利用。保水劑吸水量可達自身重量的100倍~200倍。目前,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應用的保水劑品種主要有:科翰“98”高吸水樹脂,河北省保定市科翰樹脂廠生產;“福民”多功能超強吸水保水劑,蘭州大學化學系研制、福民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水星”高效抗旱保水劑,蘭州立信工貿有限公司生產。
地表覆蓋是指對植樹穴的覆蓋,可減少土壤蒸發(fā)量,使其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含水量,持續(xù)不斷地供給苗木生長發(fā)育。植樹穴覆蓋有多種方法,如,在表面覆蓋石片、桔草、塑料薄膜等。
苗木保護的目的是減少苗根失水和根系死亡,使苗木在造林后能盡快吸收水分,生根成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起苗前2 d~3 d,對苗床進行灌水,以提高土壤含水量;為避免起苗過程中苗木蒸騰失水,可在上午10時以前、下午4時以后,或陰雨天濕度大、溫度低時起苗;起苗后要盡快運苗、栽植,最好隨起苗隨造林;盡量在早晚或陰雨天造林,同時對當天未栽完的苗木進行假植。
一年四季均可造林,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造林時間。春季造林在春天土壤解凍后至樹木發(fā)芽前進行,此時樹木仍處于休眠期,栽植后容易達到地上、地下部分的生理平衡。秋季造林在樹木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進行,此時樹木進入休眠期,生理代謝脆弱,消耗營養(yǎng)物質少,有利于維持生理平衡。冬季造林指在冬季土壤凍結前用帶土球苗木進行造林,是近些年我國北方地區(qū)常用的一種造林方式。
3.6.1 松土除草
松土可以保蓄水分,增強土壤通透性。松土深度一般為5 cm~10 cm,干旱地區(qū)可加深至12 cm~15 cm.除草的主要作用是除掉幼樹的競爭植物,使苗木順利成活。同時把鋤松的土壤培到根部,以降低地表溫度,保持土壤濕度,抑制雜草生長。
3.6.2 水肥管理
灌溉是造林時和林木生長過程中人為補充林地土壤水分的措施,目前主要用于干旱地區(qū)造林或培育速生豐產林和經濟林等。施肥是造林時和林木生長過程中改善林地肥力狀況的措施,可分為基肥和追肥2種。基肥在造林前結合整地施用。追肥的方法有2種,一是將肥料直接撒于地表;二是溝施,即在樹冠投影范圍的外緣或在種植行間開溝,溝深20 cm,寬20 cm~25 cm,將化肥撒入后覆土。
3.6.3 補植補種
在造林后1 a~2 a內,對成活率低于85%的幼林進行補植。如果成活率低于40%則要重新造林。
3.6.4 幼林保護
幼林保護是造林后為保證造林成活成林而采取的保護措施,包括林火、病、蟲、鼠、鳥、獸、凍害等的防治。特別是北方地區(qū),為防止冬春旱風吹襲,造成苗木失水過多,引起葉、芽枯萎,甚至全株死亡,應在秋末冬初進行埋土防寒。此外,要聘請護林員對新造林地進行專職管護,確保造林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