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華,余宗洋
(1.重慶市萬州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4000;2.重慶三峽中心醫(yī)院,重慶 404000)
慢性腎臟病為慢性腎臟結(jié)構(gòu)和功能障礙(腎臟損害病史大于3個月),包括腎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損傷、血液或尿液成分異常,及影像學檢查異常,或不明原因GFR下降(<60mL/min·1.73m2)超過3個月。慢性腎臟病的病因主要有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糖尿病腎病、繼發(fā)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管間質(zhì)病變、缺血性腎病、遺傳性腎病等。慢性腎臟病近年來患病率逐年上升,全球一般人群患病率已高達14.3%,我國橫斷面流行病學研究顯示,18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0.8%[1-2]。鄭邦本主任中醫(yī)師從醫(yī)60余年,擅長治療腎科疾病及各種疑難雜病,現(xiàn)將其大方復(fù)治法治療慢性腎臟病經(jīng)驗介紹如下。
關(guān)于慢性腎病的病機,目前中醫(yī)學書籍多與“尿濁”、“尿血”、“水腫”、“腰痛”等病相關(guān),并有“其本在腎,其制在脾,其標在肺”之說 ?;静C為脾腎虧虛,與風邪、水濕、熱毒、瘀血相夾雜,多表里夾雜、寒熱錯綜、虛實并存。①表里夾雜:慢性腎病除表現(xiàn)為面色無華、浮腫、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夜尿增多等里證外,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急性發(fā)作使病情加重,即“外感引動伏邪”,故臨床常見表里夾雜之癥。寒熱錯綜:慢性腎病病邪久羈,陽氣被戕,陽虛而生內(nèi)寒,故臨床有面色蒼白、肢冷、舌苔白、脈遲等寒象。另一方面尚有余邪熱毒蘊結(jié)未清,盤踞下焦的情況,故可見咽痛、小便混濁、血尿、眩暈等火熱內(nèi)蘊之癥。②虛實并存:慢性腎病病邪久,正氣虧虛,腎不藏精,精微蛋白流失,血清白蛋白下降。脾不統(tǒng)血,血尿頻頻,逐漸貧血加重。精氣血皆匱乏,此屬本虛。由于脾腎虧虛,氣化失司,導致水飲痰濁稽留,嚴重者可出現(xiàn)氮質(zhì)血癥,此屬邪實?!端貑枴ぴu熱病論》原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說,如果正氣不能驅(qū)邪,也可反從邪化,故津液釀成濕濁,血滯導致瘀血,出現(xiàn)正氣愈虛則邪氣愈實的情況。慢性腎病的病機可概括為脾腎氣血虧虛和風邪、水濕、熱毒、瘀血相夾雜[3]。
關(guān)于大方,有兩層意思[4]。其一指藥味多的方劑,《素問·至真要大論》謂“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張從正日“有君一臣二佐九之大方”,早在《內(nèi)經(jīng)》時代,12味以上藥物組成的方劑就稱之謂大方。 其二指藥量大的方劑,《內(nèi)經(jīng)》謂“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張從正謂“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復(fù)治法是針對其疾病錯綜復(fù)雜的病機特點,幾種法則同時應(yīng)用的復(fù)合治療。
鑒于慢性腎臟病之復(fù)雜病機,鄭老創(chuàng)立大方復(fù)治法,常常融合固表疏風、清熱解毒、滋陰補腎、補氣補血、止血活血、祛濕利尿、固澀下焦等法于一方。包含的方劑有腎功方、六味地黃湯、升降散、二至丸、水陸二仙丹等,藥物主要為黃芪、黃精、白術(shù)、白茅根、生地、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僵蠶、蟬蛻、土茯苓、女貞子、旱蓮草、石韋、小薊、白花蛇舌草等。隨證適當加減,1劑2天。其中腎功方(黃芪、黃精、白術(shù)、白茅根)益氣健脾,利水消腫。六味地黃湯益腎養(yǎng)陰,行水利尿。僵蠶、蟬衣為輕靈之品,升發(fā)人之清氣;土茯苓除濕邪而降濁氣,清濁不相干,三焦得通調(diào),可改善蛋白尿等癥;女貞子、旱蓮草養(yǎng)陰止血,用于尿隱血因腎陰不足;石韋、小薊除濕化瘀、涼血止血,用于尿隱血之證見于濕熱;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清熱利尿除濕,用于水邪停滯而化熱。若浮腫明顯合入華佗五皮飲,尿蛋白因腎虛不固加芡實、蓮子、金櫻子固澀收斂,尿隱血因血熱加地榆、槐花涼血止血,尿隱血因血瘀加三七粉活血止血,尿隱血因陰虛加阿膠育陰止血,腎功能不全加熟大黃泡水另服通腑降濁,易感冒或反復(fù)感冒加防風益氣固表,高血壓加黃精四草湯(黃精、益母草、夏枯草、豨薟草、車前草)活血利水、清肝降壓,腰痛加牛膝、桑寄生、續(xù)斷、骨碎補健腰強腎。
周某,女,34歲。2004年4月5日就診。患慢性腎小球腎炎3年半,反復(fù)出現(xiàn)浮腫,腰痛,舌暗苔少。查腎功能正常,血壓130/80mmHg,血紅蛋白95g/L,尿檢蛋白3+,隱血3+。藥用黃芪30g,黃精30g,白術(shù)10g,白茅根30g,生地15g,山藥15g,山茱萸15g,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僵蠶15g,蟬蛻15g,土茯苓30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石韋30g,小薊30g,白花蛇舌草30g,三七3g(細粉),丹參15g,當歸10g。12劑,水煎,1劑煎3次,分6次飯后1小時服用,1劑2日,浮腫漸消。服25劑后,尿檢蛋白+、陰血2+。服35劑后尿檢示蛋白-,隱血+,血紅蛋白105g/L,腰痛已愈。服45劑,尿檢隱血弱陽性。服60劑,于2005年8月9日尿檢蛋白-,隱血-。后用玉屏風散、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加減雙補脾腎,清利濕熱,養(yǎng)血活血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復(fù)發(fā)。2005年12月21日再診,冬至前患感冒,又見浮腫,腰痛,尿檢示蛋白+、陰血+,仍用原方加減,20劑而愈。
按:處方大致用藥為:黃芪、黃精、黨參、白術(shù)、熟地、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女貞子、旱蓮草、僵蠶、蟬蛻、土茯苓、芡實、金櫻子、防風、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石韋、小薊、三七粉、丹參、當歸等。后鄭老常將熟地易為生地,因熟地性溫而滋膩,有聚斂邪氣之嫌,而生地既可涼血止血,又無滋膩之弊,與慢性腎病更為適宜。
熊某,男,14歲,2017年6月2日來診。患IgA腎病2年余,5月26日尿常規(guī):蛋白3+,隱血3+。目前夜間盜汗,平素易感冒,胃口欠佳。舌淡苔稍厚。藥用黃芪30g,白術(shù)10g,防風2g,地黃15g,山藥15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僵蠶15g,蟬蛻15g,土茯苓30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石韋30g,小薊15g,白茅根30g,白花蛇舌草30g,三七粉6g(沖服),知母10g,黃柏5g,北沙參30g,甘草5g,陳皮10g,砂仁6g,仙鶴草30g,萆薢10g。10劑,每劑水煎3次,混合后分6次服,2日1劑,1日3次。2017年6月26日復(fù)診,用藥后盜汗減少,近期小便異味大,前方加車前草10g。后續(xù)以上方調(diào)理,2017年9月1日尿常規(guī)示蛋白-,隱血3+。2017年11月19日尿常規(guī)示蛋白+-,隱血+。其后病情間或有所反復(fù),但總體控制良好。
按:辨證為陰虛火旺、熱傷血絡(luò),用知柏地黃湯、二至丸為主,滋陰清熱,配合石韋、小薊、三七粉活血止血,仙鶴草涼血止血,使尿中之隱血逐漸減少。若血熱盛者還可配合犀角地黃湯或地榆、槐花涼血止血,血瘀重可加藕節(jié)、蒲黃炭散瘀止血,陰虛加阿膠育陰止血,尿血重加側(cè)柏炭、血余炭收斂止血。
陳某,男,36歲,2017年11月27日來診。4個月前診斷為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病2期,服西藥激素及利尿劑治療。近期檢查尿蛋白+++,隱血+;白蛋白19.4g/L,尿酸530μmol/L。目前現(xiàn)滿月臉,顏面皮疹,雙下肢水腫明顯。舌質(zhì)紅苔薄。藥用黃芪30g,黃精30g,白術(shù)10g,白茅根30g,地黃15g,山藥15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僵蠶15g,蟬蛻15g,土茯苓30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石韋30g,小薊30g,白花蛇舌草30g,苦參10g,徐長卿30g,甘草10g,知母10g,黃柏5g,三七粉6g,地龍10g。5劑,水煎3次,混合后分6次服,1日3次,1劑2日。2017年12月8日復(fù)診,服藥后雙下肢水腫緩解。2017年12月7日尿常規(guī)示蛋白++,隱血+。近期出現(xiàn)小腿轉(zhuǎn)筋,前方加白芍30g、伸筋草30g,8劑煎服同前法。此方進退,堅持服藥2個月余,2018年2月4日尿常規(guī)示蛋白+,隱血+;白蛋白26.7g/L。
按:鄭老在復(fù)治大方的基礎(chǔ)上加苦參、徐長卿,有免疫抑制作用,中西匯通,古藥新用。
羅某,男,49歲,2017年3月31日來診。有糖尿病病史,口服降糖藥血糖控制尚可。近期內(nèi)住院診斷為糖尿病腎病3期,尿蛋白2+,肌酐176μmol/L。煩熱,汗多,脈沉滑,舌紅苔偏厚。藥用黃芪30g,黃精30g,黃連5g,烏梅10g,天花粉15g,地黃15g,山藥15g,山茱萸30g,牡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仙鶴草50g,地骨皮15g,僵蠶15g,蟬蛻15g,土茯苓30g,白茅根30g,白花蛇舌草30g,徐長卿30g,紅曲6g,百合30g,知母10g,梔子10g。10劑水煎3次,混合后分6次服,1劑2日,1日3次。2017年4月21日復(fù)診,未覺不適,復(fù)查肌酐123μmol/L,尿蛋白弱陽性,微量蛋白檢測陽性。續(xù)以前方進退調(diào)理。間斷服藥1年余,2018年9月5日來診,檢查示尿蛋白陰性,血肌酐正常。
按:鄭老常用三黃梅花湯配合六味地黃湯為主治療糖尿病腎病。三黃梅花湯由黃芪、黃精、黃連、烏梅、天花粉組成,功效益氣清熱、養(yǎng)陰生津,對于糖尿病見氣陰兩虛體質(zhì)者適宜;六味地黃湯滋陰補腎,配合三黃梅花湯相輔相成,對于糖尿病或糖尿病腎病證見氣陰兩虛者,長期服用有較好的改善體質(zhì)及治療作用。再結(jié)合大方復(fù)治法,故病情改善。
畢某,女,56歲,2016年10月24日復(fù)診。發(fā)現(xiàn)血肌酐升高1年余,服用尿毒清、腎衰寧等藥,出現(xiàn)嚴重腹瀉、短氣乏力,2016年10月20日檢驗示血紅蛋白56g/L,肌酐528umol/L。目前腹瀉日10余次,身體羸瘦,弱不禁風,乏力浮腫。證屬虛實夾雜。治當以益氣扶正、健脾止瀉為主,祛邪排毒為輔。藥用黃芪80g,黃精30g,白術(shù)10g,白茅根30g,黨參60g,蒼術(shù)15g,茯苓皮30g,甘草5g,升麻10g,柴胡10g,防風5g,白芍15g,陳皮10g,補骨脂10g,吳茱萸3g,肉豆蔻5g,五味子10g,訶子10g,烏梅10g,干姜8g,當歸10g,大棗10g,僵蠶15g,蟬蛻15g,土茯苓30g,萆薢15g,苦參10g。水煎3次,混合后分6次飯后1h服,1劑藥2日服完。服藥20天后腹瀉次數(shù)逐漸減少、短氣乏力改善,復(fù)查血紅蛋白76g/L,肌酐418μmol/L,病情明顯緩解,故之后長期服用尿毒清、金水寶兼至鄭老處中藥調(diào)理,連續(xù)就診約1年,病情穩(wěn)定。
按:長期服用含有大黃制劑藥物排毒后,脾胃受損,正氣被伐,洞泄不止,短氣欲脫。鄭老并未囿于尿毒癥之診斷,而是全面考慮正邪虛實、標本緩急,以益氣溫脾、收斂止瀉,扶其重病之虛羸,固其僅存之元氣。因邪實亦重,仍配合尿毒清、腎衰寧類驅(qū)邪之品,扶正驅(qū)邪,竟相反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