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茂
近年來,無齡感成了熱詞,越來越受到人們特別是中老年朋友的喜愛。其含義是:人拋開自己年齡的約束,跟隨著自己的心意,讓自己保持并擁有一份與年齡無關的青春式追求的生活方式。
大家知道,每個人都有四種年齡:一、自然年齡,也就是身份證上的法定年齡。它是父母給的,我們掌握不了,不管你會不會保養(yǎng),都改變不了它“流水落花春去也”的遞增規(guī)律。二、生理年齡,是身體器官整體機制所呈現(xiàn)出的年齡。三、心理年齡———人們的心理年齡并不平等:有的人剛過四十就覺得老了,精神不振;有的人即便到了垂暮之年,卻童心未泯。四是社會年齡,指一個人被其他人在心理上所認為的年齡狀態(tài)。比如,有的人二十大幾了還很不成熟,像個小孩;有的人年紀并不大,卻因處世油滑被呼為“老油條”。
歸類的話,“無齡感”屬于心理年齡的范疇,和社會年齡也不無關系。
下面,讓我們透過現(xiàn)年92歲的女神———我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的人生片段,進一步加深對“無齡感”的認識和理解。
秦怡說:“人的年齡逐漸增大是不可抗拒的,但心理和社會年齡可塑性很大,人的精神狀態(tài)不能因為年齡增大而松弛下來:如果體形不注意保持了,衣服也拖沓起來,不僅會給人一種蒼老的印象,而且本身的自我感覺和潛意識的自我暗示也會越來越顯得蒼老?!薄拔揖筒皇沁@樣,從精神上說,無論什么情況下,我都盡量保持開朗、樂觀。50歲時,我就設法保持三四十歲的精神狀態(tài);60歲時,努力體現(xiàn)四五十歲的精神狀態(tài)?!彼F(xiàn)身說法:“心態(tài)很重要,遇事要想得開。尤其在磨難面前,要學會心理調節(jié),調節(jié)得好就能挺過來,否則就可能徹底被打垮。我先后生過四次大病,開過七次刀,患過脂肪瘤、甲狀腺瘤,摘除了膽囊,還得了腸癌,但我并沒有被病魔壓倒,反而成功地降服了病魔,被選為‘抗癌明星。”“我平時靠散步與快走來鍛煉身體,每天平均走五千到一萬步。外出辦事時只要距離不是很遠,我一定步行前往。西方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步行是人類最好的補藥。”秦怡告訴人們:“體育運動是健美的最佳方式。當年為拍《女籃五號》,我在劉瓊‘教練的點撥下練了一陣籃球,從那時候起,就對體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今盡管已上了年紀,但只要一有機會,我還要在由老藝術家組成的‘古(?。┗ǎ祝┗@球隊亮它一手?!?/p>
秦怡的實踐充分表明,“無齡感”———人生心理狀態(tài)的絕配,不僅是人性回歸的表現(xiàn),更是富裕生活幸福本質一面的凸顯?!盁o齡感”的人總是在超越年齡的限制,不斷往上走,往前行,對一切依然保持美好的向往、足夠的好奇。即便是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也能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出花來;即便是病魔來襲、壓力山大,也能“山高人為峰”,把厄運、不幸踩在腳下,擊個粉碎。
我們蕓蕓眾生,自然沒有秦怡那樣的人生大格局和出類拔萃的情商、智商。但這不妨礙我們在生活中向名人名家學習,像他們一樣爭取活出自家生活的精彩,釋放人生的芬芳。在下不才,笨伯一個,退休后,也常常聊發(fā)少年狂,做一些“無齡感”的事。遠的不說,就說最近的一次登山吧。一直以來,我酷愛旅游,“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退休前,缺錢、缺時間,無法辦到。退休后老長一段時間,小孫女上小學、讀中學,都需要我照顧,“旅游”只能偶爾見縫插針。直到今年前不久,孫女高考中榜考上大學去外地讀書了,我這才真正獲得“自由身”,想去哪兒旅游,“背起雙挎就出發(fā)”。而一聽說我要去爬廬山,家人和周圍熟人、朋友都不太放心。我卻明白,憑借平時每天打羽毛球積聚、儲存的體力、能量,自己可以隨團登攀,賞山花,觀飛瀑,看仙人洞,攬遺蹤勝跡,一飽“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眼福。
九月上旬,我夙愿得償,夢想成真,勝利了。
以后,只要不發(fā)生意外,似此無齡感的嘗試,“遠近高低各不同”,肯定還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