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文
(北大醫(yī)療魯中醫(yī)院檢驗科,山東 淄博 255400)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DUB)是常見婦科疾病,主要是由卵巢功能衰退造成機體內分泌紊亂而導致,臨床癥狀為持續(xù)性較長且間隔時間短的出血現象[1]。米非司酮可以有效的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但當前國內外米非司酮的使用劑量方面一直沒有明確定量?;诖?,本研究探討不同劑量米非司酮對DUB患者雌激素水平及不良反應的影響。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DUB患者70例臨床資料,根據米非司酮劑量不同分為A組(6.25 mg/d,35例)、B組(12.5 mg/d,35例)。A組年齡41~55歲,平均(46.83±1.56)歲;病程3~11個月,平均病程(4.13±0.95)個月。B組年齡40~56歲,平均(47.00±2.22)歲;病程4~11個月,平均病程(5.18±0.88)個月。2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DUB診斷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2]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配合研究者;病歷資料完全者。排除標準:嚴重藥物過敏者;其他不符合條件者。
兩組均進行刮宮診斷、抗凝輸血、抗炎抗感染治療并口服米非司酮(華潤紫竹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633)。A組口服米非司酮6.25 mg/次,1次/d;B組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次,1次/d。兩組均治療3個月。
(1)雌激素水平:治療3個月后,采用熒光免疫法測定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2組雌二醇(E2)、孕酮(P)與促卵泡生成素(FSH)等雌激素水平。(2)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2組乏力、頭暈、惡心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B組E2、P、FSH雌激素水平分別為(156.14±38.55)pmol/L、(15.51±0.29)pmol/L,(10.12±3.05)IU/L均低于A組(198.31±30.69)、(16.97±0.34)、(12.61±3.66)IU/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063、19.329、3.092,P=0.000、0.000、0.002)。
B組乏力1例、總發(fā)生率為2.86%(1/35);A組乏力3例、頭暈2例、惡心1例,總發(fā)生率17.14%(6/3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2.540,P=0.111)。
DUB是婦女絕經前后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的一段過渡時期,DUB致病機制為卵巢功能衰退,卵巢大大降低了對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反應能力。排卵系統(tǒng)出現異常,卵泡正常發(fā)育但是卻不排卵,體內孕激素數量急劇減少,子宮內膜長期受雌激素作用出現不規(guī)則出血癥狀,臨床表現為月經紊亂,并且診刮后檢查子宮內膜也呈現內膜增生過長等病理性結果。因此,進行DUB治療的關鍵在于進行子宮內膜修復、消炎止血,誘導患者進入絕經期。
米非司酮是人工合成的一種孕激素拮抗劑,能夠延緩或者減弱內膜腺體分泌活性,也可有效地起到收縮子宮內膜,起到消炎止血、抑制子宮內膜增生等作用。米非司酮能加速子宮腺上皮細胞死亡,并抑制內膜腺上皮增生,繼而減少子宮內膜的供血量,最終控制子宮出血。研究表明,DUB時期,卵巢內僅剩下少許參與卵泡,下丘腦 -垂體的促性腺激素敏感性大大減弱,運用米非司酮治療可降低患者體細胞的有絲分裂情況,抑制子宮內膜的發(fā)育,且對下丘腦、垂體產生作用,影響機體內E2、P、FSH水平的產生和釋放進程。本研究中,B組治療后E2、P、FSH水平低于A組,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未見明顯差異,表明高劑量的米非司酮能有效降低DUB患者雌激素水平,不明顯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將高劑量米非司酮用于DUB患者治療中,可以降低雌激素水平,不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