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文
(梧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產科,廣西 梧州 543002)
相關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超過1.4億新生兒出生,約有73%的產婦在陰道分娩過程中出現會陰損傷,原因主要與自發(fā)性會陰撕裂及會陰側切相關[1]。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指出[2],會陰側切是女性自然分娩中最常見的損傷,不僅對會陰損傷及肛門括約肌造成裂傷,更對產婦產后恢復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國際圍產醫(yī)學近年來將主要研究與發(fā)展方向轉變?yōu)樽尞a婦回歸自然,提高自然分娩率;隨著助產服務模式的轉變,盡量促進自然分娩并減少分娩過程中的醫(yī)療干預也成為產科發(fā)展的新趨勢。本文現就無保護會陰分娩發(fā)應用于初產婦陰道分娩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這一概念最早的定義為[3]在無保護會陰分娩過程中,助產士需確保自己雙手時刻準備于胎頭位置施加輕微壓力避免發(fā)生急產,但不對產婦的會陰及胎兒頭部進行觸碰,保證胎兒胎肩自行娩出。之后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4],助產士的責任在于對胎兒的復位、外旋轉及胎肩娩出娩出全過程進行密切觀察;若發(fā)動后15分鐘胎頭仍沒有自發(fā)旋轉或出現呼吸窘迫時,助產士應協助旋轉胎頭并幫助娩出。國內研究人員指出[5],無保護會陰分娩應為助產士洗手上臺前已與產婦進行充分溝通并獲得理解與配合,根據產婦分娩實際情況在胎頭撥露時即指導產婦在宮縮增強時緩慢用力,胎頭著冠時指導其在宮縮時哈氣放松,宮縮過程中逐漸緩慢用力并在胎頭撥露至會陰聯合緊張時應用單手對胎頭娩出速度進行控制,確保每次宮縮時胎頭娩出增大不超過1 cm最佳[6];這一過程中對產婦會陰不扶持與擴展,也不協助胎頭進行俯屈,確保胎頭自然娩出并自然復位,之后輕輕對胎兒口鼻內羊水進行擠壓,等待下次宮縮時單手向下輕輕按壓胎兒頸部,促使胎肩娩出,右手將胎兒頭頸部抬起,左手準備托起胎兒體部,幫助胎兒娩出后肩及身體。從上述表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無保護會陰分娩主要通過助產士控制胎頭娩出速度幫助胎兒更加自然、緩慢的從陰道中分娩出來,充分擴張會陰彈性并確保會陰組織均勻受力;有助于幫助會陰肌肉充分拉伸,避免會陰部撕裂及側切,最終達到降低軟產道裂傷及減少產后出血,增加產婦產后恢復舒適感并促進其恢復的目的。
無保護會陰分娩技術通過指導產婦正確呼吸帶來的腹肌力量促使胎兒從陰道中緩慢娩出,可對胎兒頭部的娩出速度進行控制并促進陰道及會陰體擴張,肛提肌向兩側下方擴展及肌肉纖維延長[7],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會陰體厚度從而達到降低會陰側切率的目的。相關研究結果指出,無保護會陰分娩與傳統助產技術相比,會陰側切率顯著降低,會陰完整率75.02%顯著高于傳統方式會陰完整率59.12%。
無保護會陰分娩過程中,助產士主要負責對胎頭俯屈進行輔助,幫助胎兒順應性緩慢通過產道。這一過程中強調胎兒緩慢、自然地進行分娩,避免由于娩出速度過快導致會陰撕裂。研究人員指出,傳統助產組III°會陰撕裂發(fā)生率較無保護會陰分娩組顯著升高,認為傳統助產方式引起的會陰處局部缺血可能是造成會陰創(chuàng)傷的重要因素,國內研究人員也獲得了同樣的結論。
陰道分娩后產婦由于側切可能造成水腫、損傷等導致產婦出現不同程度的會陰傷口疼痛,嚴重者甚至嚴重失眠,無法正?;顒?,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國外研究人員指出[8],傳統分娩術可能更有助于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會陰疼痛感,但無保護會陰分娩更有助于減輕產婦產褥期會陰疼痛程度并能更好的促進其產后恢復,降低婦女產后性生活過程中性交疼痛的發(fā)生概率。研究人員[9]通過對比無保護會陰分娩及常規(guī)分娩術之后發(fā)現,無保護會陰分娩術后產婦疼痛等級約在0-1級,3級及以上疼痛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目前臨床多認為該技術可減少產婦嚴重會陰疼痛的發(fā)生概率,尤其是可降低產褥期會陰疼痛發(fā)生率及疼痛程度。
國內研究人員長時間研究發(fā)現[10],無保護會陰分娩術對新生兒窒息及骨折的影響與對照組相比不存在明顯差異。李姓研究人員通過將無保護會陰分娩組及常規(guī)分娩術組對比后發(fā)現,新生兒在骨折、窒息發(fā)生率及新生兒Apgar評分方面均無顯著差異,證實無保護會陰分娩術對新生兒結局并不造成不良影響。
無保護會陰分娩術不僅能夠對產婦會陰組織進行保護,降低分娩過程中會陰撕裂及產后疼痛的發(fā)生概率,更可減少會陰側切應用率并減少產后各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同時,在應用這一方式進行助產時,無需醫(yī)護人員長時間保持身體前屈的固定姿勢,雙手也無需在固定位置用力,有助于更好的處理分娩過程中的突發(fā)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醫(yī)護人員工作效率。近年來隨著無保護分娩術的逐漸普及與推廣,此項技術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并獲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由于推廣時間較短,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臨床對照試驗研究較少,部分臨床試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實驗人數樣本較小,納入標準不明確,療效判斷標準不規(guī)范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對其效果及遠期影響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希望隨著臨床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在無保護會陰分娩技術的研究方面能夠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試驗并對此項技術的應用范圍、觀察指標進一步規(guī)范及明確,為日后更好的開展這一技術提供更多科學、客觀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