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娟,昝愛民
(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大同037009)
在2015年5月召開的中央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其后,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多次重申和強調(diào)了這一觀點?!皥猿种袊较颉笔侵袊鐣ψ诮痰谋厝灰螅彩俏覈髯诮涛拿鬟M步的根本方向。深入開展本論題的研究,對于全面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當代中國的新發(fā)展,對于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我國廣大信教群眾更好地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2016年4月召開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如何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他強調(diào),“做好黨的宗教工作,把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好,關鍵是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盵1]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那么,中國化的具體內(nèi)涵是什么?
由于宗教是一種由思想觀念、行為儀軌、組織制度等多種要素構成的社會文化體系。宗教中國化,也應當是上述各種構成要素的中國化,而其核心則是宗教神學思想的中國化。中國化體現(xiàn)的是中國特色,那么,宗教如何能夠體現(xiàn)出中國特色?卓新平研究員認為關于基督教的中國化,它的核心要素是“對中國政治的認同、對中國社會的適應,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表達問題”。[2]借鑒卓新平研究員的成果,我們認為,宗教的中國化,就是指宗教的思想觀念、行為儀軌、組織制度等各種要素體現(xiàn)出對中國政治的認同、對中國社會的適應,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表達。
堅持我國宗教發(fā)展的中國化方向,是當代中國對宗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宗教文明進步的根本方向?!皥猿种袊较颉闭摂嗟奶岢鼍哂猩羁痰睦碚撆c歷史依據(jù)。
(一)理論依據(jù)
1.宗教與所在社會相適應是宗教存在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由各種要素構成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是在一定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之上的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種決定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其一,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內(nèi)容和方向;其二,隨著經(jīng)濟基礎的變化,上層建筑中的構成要素或早或遲都要發(fā)生變化。宗教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構成要素之一,與其它的上層建筑構成要素相比,盡管有其特殊性,但是無論怎樣特殊,終究還是由一定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決定的。恩格斯說:“如果說我們的法律的、哲學的和宗教的觀念,都是一定社會內(nèi)占統(tǒng)治地位的經(jīng)濟關系的近枝或遠蔓,那么,這些觀念終究不能抵抗因這種經(jīng)濟關系的完全改變所產(chǎn)生的影響?!盵3]因此,隨著社會經(jīng)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是宗教存在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正如馬克思與恩格斯所說:“隨著每一次社會秩序的巨大歷史變革,人們的觀點和觀念也會發(fā)生變革,因此,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發(fā)生變革。”[4]一部人類宗教發(fā)展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宗教不斷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歷史。宗教的社會適應性,既表現(xiàn)在歷時性的宗教發(fā)展過程之中,也表現(xiàn)在共時性的宗教向其它民族與地域傳播的過程之中。
2.“堅持中國化方向”是中國社會對宗教的必然要求 從社會系統(tǒng)論的視角看,社會是一個大系統(tǒng),宗教作為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而存在。在社會這個有機體中,是不會允許一個和自己完全相悖的子系統(tǒng),一個完全的異己之物存在于自己體內(nèi)的。任何社會有機體,都必然要求它的諸多子系統(tǒng)發(fā)揮其正功能而與社會大系統(tǒng)相適應。關于宗教的社會功能,歷來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以馬克斯·韋伯的論述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論述為例,將其劃分“宗教有利于社會發(fā)展說”和“宗教不利于社會發(fā)展說”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但實際上,韋伯并不認為宗教總是對社會有積極的作用,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也不認為宗教只具有消極作用。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宗教的社會功能具有二重性。
社會主義社會宗教社會功能的二重性,決定了它既可能發(fā)揮其正功能和積極因素,為社會服務,也可能發(fā)揮其負功能和消極因素,對社會構成一種潛在的威脅。而宗教的正負功能又是始終處于此消彼長的變化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當一種正功能增強時,與其相對應的負功能就會減弱;而當一種負功能擴大時,與其相對應的正功能也必然會縮小。宗教社會功能的二重性以及正負功能彼此消長的特點,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會要求宗教按照中國化的方向進行改革,通過改革使宗教中的正功能和積極因素得以增長與發(fā)揚;負功能和消極因素得以減小與克服,從而與中國社會相適應。
3.“堅持中國化方向”是我國宗教文明進步的方向堅持宗教發(fā)展的中國化方向,走符合時代與社會進步要求的健康發(fā)展之路,是宗教自身發(fā)展的內(nèi)在要求與迫切需要,是我國宗教文明進步的根本方向。丁光訓主教就曾深刻分析了我國基督教中存在的與當代中國社會不相適應的一些神學思想,比如強調(diào)“《圣經(jīng)》每一個字每一句是上帝的話,絕不會錯”以及過分強調(diào)“因信稱義”等。這種思想不利于廣大信教與不信教群眾的團結、與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相符。因此,丁光訓主教說:“經(jīng)過這么許多年,中國基督教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神學嗎?我只能說還沒有?!薄拔覀兓浇淘絹碓蕉嗟耐ざ加幸粋€愿望,通過神學思想建設,經(jīng)過20到30年,甚至50年、100年的努力,中國基督教將出現(xiàn)嶄新的面貌,在國際基督教中將有自己的地位和光彩,將有自己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神學思想,從而受到國際基督教的重視和尊敬”。[5]“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就是走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健康發(fā)展之路,使宗教能夠促進社會和諧、有益經(jīng)濟發(fā)展、推動文化繁榮、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tǒng)一”。[6]同時,在對外交往中為人類和平、文明與對話做出重要貢獻。
(二)歷史依據(jù) 宗教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充分說明了各種外來宗教只有堅持中國化方向,才能在中國生存和發(fā)展。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后,起初是依附于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而后又依附于玄學,開始了中國化的歷程,到唐代終于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也形成了適應中國情況的諸多支派。明清之際,一些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和阿訇,把伊斯蘭教教義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國化的伊斯蘭教。歷史上基督教曾先后四次向中國傳播。其中,第三次傳入時,利瑪竇采取適應中國文化和介紹西方科學的方法來傳揚教義,使天主教得以在中國傳播。學者哈瑞斯把利瑪竇的傳教方法總結為以下八個階段:適應中國的生活方式(包括學習中國口語和實用語);結交精英人士并建立關系網(wǎng);承擔確定的社會角色;以基督教的名義提議把學習中國文化的精華作為一種必須;在基督教教義中區(qū)分出可以改變的和不可以改變的;運用西方文化,如科學、藝術、哲學等;采用中國社會的交流渠道和方法;建立本地化教會的基礎。[7]但利瑪竇的這種努力卻因隨后發(fā)生的“禮儀之爭”而前功盡棄。利瑪竇傳教獲得的成功及其后來“禮儀之爭”導致的清政府禁教,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各種外來宗教只有堅持中國化方向,成為中國化了的宗教,才能最終在中國生存和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進行了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通過宗教制度的改革,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廢除了宗教內(nèi)部的特權與壓迫剝削制度,使廣大信徒從封建剝削和壓迫下解放出來,調(diào)動了他們擁護社會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天主教與基督教清除了教會中的帝國主義勢力,實行“三自”方針,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道路。隨著這種改革的完成,我國宗教在組織、思想、制度、行為等方面均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邁出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一步。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正確的宗教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積極投身于現(xiàn)代化建設,在社會生活的很多領域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總之,中國宗教的歷史發(fā)展已充分說明,宗教要想在中國社會得以生存并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提高自己在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適應性。
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宗教與政治、宗教與社會、宗教與文化、國內(nèi)外不同宗教之間等各方面的關系,是一個動態(tài)的互動過程。這里主要從政治、社會和文化層面進行分析。
(一)堅持愛國守法,加強政治認同 政治層面的中國化,解決的是外來宗教對當今中國政治的認同問題。在當代中國,宗教與政治的相互關系是最根本的關系。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首先是對中國政治的認同。盡管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有著不同的世界觀,但世界觀不同并不等于政治上的對立。盡管世界觀也影響人們的政治觀點和政治行為,但從根本上講影響人們政治觀點和政治行為的決定因素不是世界觀,而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許多利益關系,特別是物質利益。在當代中國,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在經(jīng)濟利益方面的一致性,為政治上的認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政治認同,并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改變宗教信仰,而“只是要求他們不得進行反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宣傳,要求宗教不得干預政治和干預教育?!盵8]要求他們在思想政治上不能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沖突。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基本的要求是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各項方針政策。
加強政治認同,一方面要求黨和政府制定正確的宗教政策和法規(guī),各級行政管理與文化教育部門緊密配合,對宗教團體、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進行四項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教育,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民族團結和法治教育,進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獨立自主自辦原則教育。在堅持政教分離的前提下,把宗教界納入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范疇,充分發(fā)揮愛國宗教團體與宗教界人士的作用,鼓勵他們參政議政,聽取他們對黨和政府工作的意見,并發(fā)揮其黨和政府聯(lián)系廣大信教群眾的橋梁作用。堅持政治與教育相分離,堅決抵制宗教對學校的滲透和影響。加大社會綜合治理的力度,對各種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堅決有力的打擊;另一方面,也要求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自覺地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tǒng)一”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發(fā)揮愛國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在宗教允許的范圍內(nèi),適時地調(diào)整和改革各宗教中不適應中國政治的因素,使宗教不斷地與我國政治的發(fā)展要求相適應。
(二)完善教會體制,增強社會適應 宗教的教會體制適應中國的社會建制,宗教活動造福于當今中國社會、服務社會大眾,這是宗教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化。通過宗教改革,使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相適應,是中國宗教發(fā)展的需要,是宗教界自覺地適應生產(chǎn)力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要求的體現(xiàn),是中國宗教文明進步的方向。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條件下,我國經(jīng)濟體制的變化,帶來了社會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的重大變革。在這種情況下,宗教自身的制度體制如不進行必要的改革,就不能與社會的發(fā)展相適應,也不能滿足廣大信教群眾的宗教需要。
從當前我國宗教教會體制建設方面來看,中國各大宗教在制度建設、組織建設、人才培養(yǎng)、社會參與、學術交流和對外交往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有很多有待改革和完善的地方,既有宗教對社會外在的適應問題,又有調(diào)整教會內(nèi)部結構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問題。當前,“雖然我國宗教團體面臨的社會政治壞境已大為改善,但中國宗教界還沒有充分適應深化改革開放的大形勢,還沒有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給自己以準確的定位,也沒有充分服務于改革開放大形勢的意識”,[9]同時,市場經(jīng)濟大潮泛起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潮,使得宗教團體自身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佛教的清靜莊嚴與佛教徒的正信正行是當今佛教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道教作為本土宗教,雖然不存在本土化的問題,但現(xiàn)代化問題仍然突出。
教會體制的改革必須尊重愛國宗教團體和廣大信教群眾的意愿,依靠他們來推進。各宗教的制度、禮儀、組織和活動,哪些需要改革,哪些不需要改革,哪些先改,哪些后改,以及采取什么方式進行改革都應當由他們自主決定。從黨和政府來講,就是要倡導和支持,并積極為其創(chuàng)造條件,但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強制命令。
(三)變革神學思想,表達中國文化 宗教神學思想中國化的程度決定著宗教適應中國社會的程度。加強神學思想建設,推動神學思想中國化應成為各大宗教的根本任務。宗教是一種由不同要素構成的結構復雜的系統(tǒng)。由于任何系統(tǒng)都由核心因素與非核心因素兩部分構成,宗教也不例外。在宗教意識、宗教組織與制度、宗教儀式及宗教行為這些基本要素中,宗教意識是其核心。而在宗教意識這一核心中又有核心與非核心之分,其中各種宗教最基本的信仰,如神靈、上帝、真主的啟示和神的世界的存在等,是其核心的核心,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是宗教中的不可變部分。如果沒有了這部分,沒有了對神的信仰和對天堂的追求,宗教也就不復存在了。而基本信仰之外的神學思想,即對各種宗教的基本信仰的理解和闡釋,在宗教意識這一核心中則處于非核心的地位,它可以適應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而變革。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對神的啟示的理解和解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教派與不同神學家,則可能有所不同。而作為社會實體的宗教組織、制度、活動、儀式等都是可變的部分。宗教中的這些可變部分可以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從而使宗教不斷地與變化發(fā)展著的社會相適應。這就是宗教的再生機制。從宗教再生機制的結構可以看出,宗教神學思想的變革是最深層次的變革。
從當前我國宗教的情況來看,在宗教神學思想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面對今天的形勢還有很大的空間去調(diào)整和發(fā)掘。其關鍵點是要與時俱進,對某些教義做出新的理解和闡釋,以及這些新的理解能夠為廣大信徒所接受。從神學思想建設與時俱進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各大宗教都面臨著這樣的任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教育和引領廣大信教群眾,是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發(fā)展方向的當代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自由觀、平等觀、民主觀、法治觀等,融合吸收了中華文化中的仁愛、尊民、貴和、誠信、敬業(yè)等思想精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yǎng),引領著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6]我國各宗教在保持其基本信仰和核心教義的同時,應深入挖掘宗教教義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文明與進步的內(nèi)容,對宗教神學思想作出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符合,與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要求相適應的新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