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
《說文解字》中說:“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彼^“衣”,自然是指上衣。所謂“裳”,是指裙。古人穿什么?自然是像裙子一樣的袍。《詩經(jīng)·邶風》中有“綠兮衣兮,綠衣黃裳”,著綠衣,穿黃裳,嬌俏的小模樣什么時候才能忘記呢?
我沒有綠衣黃裳,我喜歡的布衣是棉、麻、真絲質地的衣裳,穿在身上輕柔,熨帖,舒心,像江南的春雨,像水墨煙雨圖,好雖好,卻是不經(jīng)保存的,易舊,愛壞。
有些衣裳,當時是左挑右選,試了又試,喜歡得不得了,像偶然間遇到的知音,絲竹弄響,弦外聽音,那是意外得來的驚喜。于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來,還沒有舍得穿幾次,壓在箱底,不經(jīng)意間就褪了顏色,有了磨損。
閑暇時光,喜歡看母親擺弄經(jīng)年不穿的舊衣,那些都是母親的寶貝。人家讀書人喜歡晴耕雨讀,母親卻喜歡在陽光明媚的日子,把那些經(jīng)年不穿的舊衣,翻騰出來,拿在日光下晾曬。那些在箱子底下尋出來的衣裳,有著濃郁的樟腦的香味,黑底綠格子的大襟小衫,大朵及祼的牡丹旗袍,小碎花的夏衫,藍底白花的頭巾……
這些布衣的款式,無一不透逸出時光的痕跡,有著年代的烙印。我從不曾想過,母親也曾這樣年輕過,小小的腰身,窄窄的秀肩。我想象著母親穿上這些衣裳時的樣子,窈窕,明媚,兩條長長的大辮子,往腦后輕輕一甩,下巴微微上揚,笑容矜持,算不得大家閨秀,但至少也是個小家碧玉。
民國的女子愛旗袍,現(xiàn)在的女子愛什么?
逛街。走累了,隨意在街邊找個臨窗的位子坐下,有一搭無一搭地和女伴聊著天,有一口無一口地喝著茶、咖啡、抑或白水,眼睛卻一刻工夫都沒有閑著,看著窗外那些過往的行人。
有青蔥年華的少女從落地窗前經(jīng)過,穿雪紡的衣裙,白色,淺粉,抑或淡藍,蓬蓬袖的公主裝,腳步輕快,笑容明亮,踏著云彩一樣?;蛘呤且患L袖衫,外面短打的小背心,配熱褲長靴,斜挎著一只小包包,修長的身影,逼人的青春,撲面而來。
年齡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這樣的年齡配這樣的衣衫,一個字:好!兩個字:好看!三個字:真好看!假如30歲的女人穿成這樣,別人會說她裝嫩。假如40歲的女人穿成這樣,別人會說她腦子進水了。假如50歲的女人穿成這樣,別人會說她沒救了,真的瘋了。
有年齡稍長一些的熟女從窗前經(jīng)過,妝容精致,衣飾講究。袖口衣領,偶有蕾絲花邊初露端倪,一舉手,一投足,那叫一個優(yōu)雅和風情。細節(jié)最能看出一個女子的細敏的心思,半卷珠簾才能盡情彰顯其妖嬈與嫵媚。
這樣年齡的女子,大多不會選擇與自己年齡不符的衣飾,上班時,大多是中規(guī)中矩的職業(yè)裝,高跟鞋,精明干練又不失婀娜。休閑時光多半會穿得閑散舒適,吊帶裝,坎袖衫,怎么風情怎么穿,怎么休閑怎么來。
說到底,衣為物,物盡其用,就是一種好。即便是好,怎么好就怎么穿。喜歡布衣,軟底鞋,長褲抑或長裙,不拘泥。
喜歡穿布衣的女子,大多素顏簡心,不食辛甘厚味,淡茶一盞,好友三兩,閑時做做瑜伽,偶爾去寺廟吃素,齋戒兩日,全不在意別人的目光,全憑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奢華無關,與土豪不搭。在時光深處回眸,淡淡一笑,不用傾國,更不用傾城,做一朵喧囂塵世中的蓮花,與世無爭地盛開。
下雨天,悠深的巷子里,青青的石板路上,穿絲棉衣裙,獨自撐一把小傘,提著裙角在雨中疾步的女子,那是養(yǎng)眼的風景。綠意遮染的花架下,穿布衣長褲的女子,含眉低首亂翻書,只招引的過路人駐足觀看,那是誰家的女子?靜默不語,時而蹙眉,時而微笑,只疑那是畫中人。
年輕真好,穿什么都好看。中年一過,生命漸漸變得含蓄內斂,衣飾也開始刪繁就簡,一路走下去,就只剩下了灰白青黑。
舊時的“布衣”是指平民。《菜根譚》里的“布衣暖,菜根香”是一種安貧樂道的生活方式,生活苦點沒什么打緊,要緊的是姿態(tài),放低姿態(tài),心態(tài)平和,才會有快樂。
奢華精致固然好,但那需要錢的堆砌,人穿衣服是品位,衣服穿人是本末倒置。布衣雖然平常,但去是本色人生,能讓人內心生出安、暖、溫、軟,能讓人覺得歲月安好。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