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梧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放射治療技術區(qū),廣西梧州543002)
CT引導下胸腔穿刺術在臨床中應用日益廣泛,可以發(fā)現X光檢查中及支纖鏡檢查中不被發(fā)現的病變,可以提高胸腔穿刺術提取腫瘤物質、細胞的準確性。對于需要緊急鑒別診斷的病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在CT引導下胸腔穿刺術中,有些病人會發(fā)生病情變化,或突發(fā)病情加重,應立即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及時處理。緩解病人的病情,防止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CT引導下胸腔穿刺術中護士應動態(tài)地觀察,監(jiān)測病人的病情,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措施,保證病人安全地完成檢查。
現隨機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50例病人在CT引導下胸腔穿刺術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CT引導下胸腔穿刺術中醫(yī)護人員動態(tài)地觀察病情和護理方法。
隨機選取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病人在CT引導下的胸腔穿刺術,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病人的年齡在40-80歲之間,平均年齡55歲。全部的病人都實施了CT引導下胸腔穿刺術,術前留置靜脈穿刺針。
全稱: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其操作簡單、方便、安全。由醫(yī)生實施。
3.1.1 術前指導病人配合護理:
3.1.1.1 病人CT掃描前進行平靜呼吸下的屏氣訓練,以保證每次屏氣幅度和呼吸狀態(tài),盡可能一致。(病灶大且貼近胸壁者可不作要求)
3.1.1.2 病人的術位,根據病灶位置,采取穿刺路徑盡量短,而病人又覺得舒適的體位。如果病灶靠前方采用仰臥位,病灶靠后方采用俯臥位,靠側方分別采取左側臥位或右側臥位。
3.2.1 術前的護理
3.2.1.1 護士加強和醫(y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詳細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實施個體化的護理工作。
3.2.1.2 CT機的機房內已準備好搶救車、電動吸痰器、氧氣筒。護士定期檢查,藥物無過期,保證緊急情況下,能有效地使用。
3.2.1.3 護士應向病人及其家屬簡單地講解檢查的原理、目的、過程等注意事項,消除病人及家屬的顧慮,讓病人主動地配合檢查。
3.2.1.4 醫(yī)技人員在具備專業(yè)技術的同時,應當掌握心肺復蘇術等急救的技能。
3.2.1.5 護士配合醫(yī)生擺位:一般根據病人腫瘤的位置,采取合適的穿刺體位。常用的體位有:俯臥位,雙手上舉,平放于床頭,病人頭部墊上大枕,大枕鋪上一次性無菌治療巾,作用是防止病人嘔吐物、咯血等污染大枕。再墊上一張一次性紙巾。紙巾規(guī)格:大小適中紙巾吸水性強,紙質柔軟,讓病人感覺到舒適。
3.2.1.6 病人一般情況,評估的內容:精神狀態(tài)、生命體征、對檢查的了解及配合度等,護士為病人留置靜脈穿刺針,保留固定。
3.2.2 術中嚴密觀察的要點
3.2.2.1 護士動態(tài)地觀察,監(jiān)測病人的病情。觀察的內容包括;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面色、呼吸的頻率、深淺度,咯血等伴隨癥狀,護士應及時地詢問病人的感受及不良的反應。
3.2.2.2 如果病人出現呼吸費力、胸悶、皮膚濕冷等不適時,立刻配合醫(yī)生處理。
3.2.2.3 護士叮囑病人術中完成三步:第1步,進針前,囑病人“忍住,不要呼吸”;第2步,進針后,囑病人“可以呼吸”;第3步,拔針時,囑病人“忍住,不要呼吸”。指導病人調整呼吸,積極地配合檢查。
3.2.2.4 醫(yī)護人員按操作規(guī)程規(guī)范實施檢查,術中病人若出現病情惡變、意外等現象時,立即按應急預案程序處理,保證病人的生命安全。
3.2.3.1 病人術后立即CT掃描,觀察其有無出現氣胸等并發(fā)癥。
3.2.3.2 評估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生命體征、穿刺點局部的出血情況。
3.2.3.3 病人胸部穿刺點用敷料加壓止血,用輪椅或平床送病人回病房。
全部病人有50例,其中5例病人出現輕度氣胸,自覺呼吸費力,給予供氧后平車送回病房。其中1例病人發(fā)生大咯血,予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予供氧后平車送回CCU繼續(xù)搶救。
當有些病人病情危重,尚未明確疾病的病因時,病人需要做CT引導下胸腔穿刺術,為臨床的診斷、治療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有些病人具備了病情急、危重等特征,會對疾病的嚴重性、疾病的治療、檢查等缺乏客觀認識,引起顧慮、悲觀等。因此術前,護士應合理地滿足病人的需求,降低其不適感,緩解病人的不良情緒,提高病人的配合度等,對提高病人的依從性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術前,護士先同臨床醫(yī)生對病人的病情、過敏史等詳細掌握,留置靜脈穿刺針,開通靜脈通路,做好準備工作。
總之,加強風險意識,對病人實施CT引導下胸腔穿刺術中,護士應動態(tài)地觀察,監(jiān)測病人的病情,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措施。同時加強心理護理,改善病人的依從性,安全地完成檢查。病人能更好地配合治療,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