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鑫
(湖州市南潯區(qū)中醫(yī)院婦科,浙江 湖州 313009)
【關(guān)鍵字】帶下病;濕熱下注;止帶方
帶下病,臨床多見,且遷延難愈、反復(fù)發(fā)作,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中醫(yī)將女子宮頸炎、盆腔炎、陰道炎等歸為帶下病范疇,開創(chuàng)了較多獨到的理論及治療手段[1]。止帶方是《世補齋?不謝方》治療濕熱下注證帶下病的首選方,由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牡丹皮、赤芍、黃柏、梔子、茵陳、牛膝10味藥組成[2]。清利濕熱,亦得解毒殺蟲之效,對濕熱蘊結(jié)、任帶受損而致的帶下癥具有良效[3]。筆者臨證施治,療效滿意,匯報如下。
選取2018年06月~2019年04月門診收治的帶下病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15~61歲,平均(43.8±5.3)歲,病程半個月~3年,平均(1.3±0.5)年。納入標準:經(jīng)西藥內(nèi)服或外用治療10日,無效或效果不明顯;中醫(yī)診斷帶下病濕熱下注證,帶下量多,質(zhì)粘稠有臭氣,色黃,帶下呈膿性或豆腐渣樣,陰癢陰痛,口苦納差,溲赤,煩熱口干,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繼續(xù)采用原有西醫(yī)治療方案;觀察組停止西醫(yī)治療,采用中藥治療,治以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方用止帶方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方藥組成:豬苓、茯苓、車前子、牛膝、茵陳、梔子、黃柏、澤瀉、丹皮、赤芍。
治療3個療程(1個療程為10日)后,進行療效評價。評價標準:(1)痊愈:異常帶下消除,全身癥狀消失;(2)好轉(zhuǎn):全身癥狀減輕,異常帶下量少;(3)無效:服藥無明顯變化,或服藥時癥狀減輕,藥停再發(fā)帶下癥狀。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痊愈41例(治療1個療程痊愈者11例,2個療程痊愈者30例),好轉(zhuǎn)34例,無效25例。治療組:痊愈70例(治療1個療程痊愈者43例,2個療程痊愈者27例),好轉(zhuǎn)21例,無效9例。治療組痊愈患者人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痊愈患者中,27例服藥5劑,16例服藥10劑,13例服藥11~15劑,14例服藥16~20劑??梢姺巹?shù)與療效不成正比。服藥1個療程而痊愈者,病程在3~6個月的占65%,說明病程短者療效較好。
帶下病為婦科臨證常見病,歷代醫(yī)家對其諸多記載[4]。“帶下”之名首見于《素問?骨空論》,而帶下病之名于《諸病源候論》中首次明確提出。曰“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提示病機為任脈主病?!陡登嗯骺啤分衃5]:“夫帶下俱是濕證,而以帶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帶下病濕熱下注證,可由產(chǎn)后胞中空虛,生活不潔,引起濕熱內(nèi)侵;再者,居所潮濕或涉水淋雨,從而遭受濕邪入侵,蘊而化熱;三者,脾虛濕盛,肝郁化熱,下焦?jié)駸?,致使任帶受損。帶下病是濕邪致病,治療著重祛濕,對濕熱帶熱,應(yīng)清熱解毒[6],利濕止帶,用藥時也要注意勿使其化燥傷陰。除病因治療外,也應(yīng)重視局部治療。止帶方燥濕止帶,釋其方義:滲濕止帶之藥有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清熱涼血之藥有丹皮、赤芍;瀉熱解毒止帶之藥有黃柏、梔子、茵陳;而方中牛膝為引藥下行之要藥。
通過臨床觀察,止帶方對濕熱下注型帶下病療效確切。通過臨證觀察:若伴腹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烏藥行氣止痛;若帶下伴血性者,加馬齒莧、春根皮清熱止血;而帶下臭穢,可加土茯苓、苦參;帶下伴瘙癢者,可配合外治方進行熏洗,或陰道沖洗,或陰道納藥。另外,帶下日久可致它癥叢生,故應(yīng)未病先防,既病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