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施艷春,孟婷婷,李雪鳳*
(泰州市人民醫(yī)院心胸外科,江蘇 泰州 225300)
臨床心理干預旨在通過與患者進行良好的心理溝通,通過有效的醫(yī)學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圍術期依從性。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探討臨床心理干預對食管癌手術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泰州市人民醫(yī)院胸心外科行食管癌根治術患者162例。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研究組80例和對照組82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1 研究人員的選擇與培訓
根據(jù)課題研究實際需要,結合臨床及心理專家指導意見后,制定實施臨床心理干預的護理人員需具備以下條件:①5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jīng)驗及2年以上胸心外科??谱o士工作經(jīng)驗;②大專以上護理教育學歷;③具有良好的溝通、表達與協(xié)調能力。并對挑選的研究成員進行系統(tǒng)培訓與考核。
1.2.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組醫(yī)療護理人員進行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除此之外,干預組患者給予合適的心理護理干預:①一對一與患者進行交流,耐心傾聽營造舒適的氛圍,以促進患者保持放松、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建立患者與護士間良好的心理信任關系;②通過宣傳冊、多媒體技術以及中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相關宣傳知識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外科手術方式方法與目的、以及預期效果與潛在并發(fā)癥。健康宣教內容可根據(jù)患者的需要及要求進行適當調整;③營造和諧友好的氛圍轉移患者對疾病本身的焦慮與恐懼。根據(jù)患者的不同喜好,給予患者播放合適的音樂或視頻并鼓勵患者參與自身感興趣的活動以減少焦慮、緊張及其他負面情緒。
本研究于手術前1 天、術后第1 0 天晨分別抽取空腹血檢測指標,包括外周血細胞因子(CD3+、CD4+、CD8+、CD4+/CD8+)。生活質量評估采用歐洲癌癥研究所與治療組織(EORTC)組織公布的QLQ-C30生活質量核心量表。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前1天CD3(0.68±0.08)、CD4(0.39±0.06)、C D 8(0.2 5±0.0 5)、C D 4/C D 8(1.5 6±0.5 3);術后1 0 天C D 3(0.6 2±0.0 7)、C D 4(0.3 6±0.0 5)、CD8(0.26±0.03)、C D 4/C D 8(1.38±0.47)。對照組術前1天CD3(0.69±0.07)、CD4(0.38±0.05)、CD8(0.24±0.04)、CD4/CD8(1.58±0.61);術后10天CD3(0.59±0.04)、CD4(0.34±0.06)、CD8(0.29±0.02)、CD4/CD8(1.17±0.39)。心理干預前兩組患者所有免疫指標比較無差異(t=0.847、1.154、1.407、0.223,P=0.398、0.250、0.161、0.824>0.05);術后第10天,研究組患者外周血細胞因子(CD3+、CD4+、CD8+、CD4+/CD8+)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359、2.302、7.506、3.098,P=0.001、0.023、0.000、0.002<0.05)。
心理干預后30天,觀察組功能量表領域得分和整體健康狀況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癥狀領域和單項測量量表中疲倦、睡眠障礙、疼痛、惡心嘔吐和食欲退減5個方面得分均低于組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在術后第30天,心理干預組功能量表領域得分和整體健康狀況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癥狀領域和6個單項測量量表中疲倦、睡眠障礙、疼痛、惡心嘔吐和食欲退減6個方面得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癌癥患者具有強烈的焦慮、抑郁、乃至自暴自棄等情緒障礙。這些情緒將強烈影響患者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包括免疫功能,從而對癌癥的治療效果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圍術期對患者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預從而有效避免患者不良情緒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通過臨床心理干預有效改善了食管癌手術患者術后短期內的免疫功能及術后生活質量。因此我們應當進一步探索,如何將心理干預措施延續(xù)至患者出院后的長期康復過程,從而促進癌癥患者生理及心理得到全面、長期、有效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