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才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zhì)勘查七〇六隊,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爭光巖金礦位于黑龍江省北部,該礦床的發(fā)現(xiàn)是三礦溝~多寶山~爭光北西向銅金多金屬成礦帶上的一個重大找礦突破,也為在多寶山斑巖型銅鉬礦床外圍尋找?guī)r金礦床提供了理論基礎。本文通過爭光巖金礦流體包裹體、氫氧鉛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的研究,試圖以此討論爭光巖金礦床的成礦物質(zhì)來源。
區(qū)內(nèi)出露地層有中奧陶統(tǒng)銅山組,多寶山組,后期有次火山巖(粗斑輝石安山巖)侵入。
銅山組(O2t):呈北西向帶狀分布于礦區(qū)北部,傾向SW,傾角45°~75°。巖性主要為、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粗砂巖;多寶山組(O2d):在區(qū)內(nèi)分布廣泛。巖性主要為安山質(zhì)凝灰?guī)r、含礫凝灰?guī)r、安山巖及英安質(zhì)凝灰?guī)r。
礦區(qū)位于三礦溝~多寶山~裸河北西向深斷裂南東端。區(qū)內(nèi)主要發(fā)育NW、NEE向斷裂,其次為NNE、NNW及NWW斷裂構造。
NW向斷層在區(qū)內(nèi)形成較早,為成礦前斷裂,屬華力西構造旋回的形變構造;NNE向斷裂屬壓扭性斷裂,是本區(qū)重要的容礦、控礦構造。
侵入巖主要為燕山早期閃長巖,分布爭光礦區(qū)南部,出露面積0.24km2,總體呈不規(guī)則狀北西西向展布,東側被斷層錯斷。Ⅱ號金礦帶多分布于該巖體內(nèi),為本區(qū)重要的賦礦圍巖,與金成礦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還零星分布有成礦期后的閃長玢巖、閃斜煌斑巖、輝綠玢巖巖脈。
與金礦化有關的蝕變主要有:硅化或石英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蝕變礦物在空間上相伴產(chǎn)出,形成絹英巖或黃鐵絹英巖,是本區(qū)與金成礦最密切的蝕變組合類型。其次為鉀化、青盤巖化等,與成礦關系不大。
爭光巖金礦體主要受NNE向和NEE向斷裂控制,賦礦圍巖為石英細網(wǎng)脈發(fā)育的閃長巖、構造破碎蝕變巖。礦區(qū)到目前為止共發(fā)現(xiàn)金礦體68條。礦體多呈NNE、NEE向分布,個別呈NWW、NW、NE向。根據(jù)各礦體的空間分布將68條金礦體劃分為2個金礦帶。各礦帶主要特征如下。
Ⅰ號礦帶由6條礦體組成。各礦體平均品位在2.25~16.91×10-6之間,長度6m~446m,真厚度0.23m~0.91m。走向呈NE向,傾向主要為NW,傾角多在40°~50°。賦礦圍巖主要為閃長巖、安山巖、安山質(zhì)凝灰?guī)r,圍巖蝕變?yōu)楣杌?、絹云母化、褐鐵礦化。
Ⅱ號礦帶是爭光巖金礦主礦帶,由62條礦體組成。各礦體平均品位多在4~6×10-6,長度6m~230m,真厚度0.43m~4.74m。該礦帶最具規(guī)模的礦體有Ⅱ—13、Ⅱ—15、Ⅱ—27賦礦圍巖主要為蝕變閃長巖,其次為安山巖、綠泥絹云板巖。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礦石類型為破碎帶蝕變巖型。該礦體嚴格受NNE向構造破碎帶控制。
(1)流體包裹體特征。流體包裹體多呈圓形、橢圓形,成群出現(xiàn);極個別呈長條形。大部分包裹體大小在1μm~2μm左右,少部分在2μm~5μm,個別大于5μm。不同礦石類型中流體包裹體成分大體相同。
原始成礦熱液為富含Ca2+、Na+、K+、F-、Cl-、SO42-、H2O、CH4、CO2等的流體。成礦流體的液相成分中,陽離子以Ca2+、Na-、K+為主,Na-+K+>Ca2++Mg2+,表明流體以巖漿流體為主。陰離子以SO42-為主,其次為F-、Cl-,反映介質(zhì)中與金遷移有密切關聯(lián)的HS-含量亦高,表明金主要以金絡合物的形式存在。Cl-/F-值變化大(8.0~82.0)表明熱液活動強烈,后期并有不同來源的熱液加入。
(2)氫氧同位素特征。δ18OV-SMOW為1.1‰~15.6‰,均值為10.1‰;δ18DV-SMOW為-63‰~-85‰。利用Clayton(1972)的平衡方程(1000lnα=3.38×106*T-2-3.40),可以獲得與石英達到平衡時的成礦熱液δ18O水值。在δD~δ18O關系圖上,樣品投影點均落在巖漿水與大氣水之間,靠近大氣水。與銅山銅礦成礦流體成分接近,比多寶山銅礦成礦流體大氣水參與更多,說明爭光金礦成礦流體具有來源于巖漿及圍巖混合流體的特征。
(3)鉛同位素特征。在206Pb/204Pb~207Pb/204Pb及206Pb/204Pb~208Pb/204Pb圖解上,多數(shù)樣品位于地幔附近,反映鉛主要來源于上地幔,與本區(qū)成礦地質(zhì)背景相吻合。少量樣品位于地殼附近,說明成礦物質(zhì)不只來源于地幔,應該還有部分的地殼物質(zhì)混入,表明巖漿在上升過程中也獲取了地殼圍巖物質(zhì)。
(4)微量元素、稀土地球化學特征。在微量元素配分圖,礦體中的微量元素與圍巖的配分模式基本一致,說明礦體與圍巖具有同源的特點。圍巖及礦石中∑LREE高于∑HREE,∑LREE/∑HREE值在1.99~6.21之間,圍巖與礦石比值相近。在稀土分配模式圖上圍巖與礦體中δEu<1,為Eu弱的負異常,說明在巖漿分異過程中斜長石先結晶分異而使殘余巖漿中Eu出現(xiàn)虧損,Eu異常不甚明顯表明其物質(zhì)來源為下地殼或上地幔。總體看,圍巖與礦石除∑REE、∑LREE及∑HREE值具較明顯的不同外,其他特征值基本一致。并且與多寶山一段、二段、三段及華力西中期花崗閃長巖稀土元素特征、配分模式基本一致,說明爭光巖金礦圍巖、礦石與多寶山組及多寶山華力西中期花崗閃長巖具同源性,應來源于上地幔(姚志強等、劉馳等認為該區(qū)的成礦巖體來源于地幔衍生的安山質(zhì)巖漿、中奧陶統(tǒng)中性火山巖原始巖漿起源于虧損地幔)。
由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性質(zhì)說明Au來自上地幔的中基性巖漿熱液。成礦熱液、揮發(fā)分及堿金屬不可能全有地殼提供供應,來自于上地幔巖漿活動攜帶深源流體活動,因而地幔流體成礦作用往往伴隨幔源巖漿活動,強烈的早燕山巖漿活動直接造成幔源成礦物質(zhì)的上侵。
氫氧同位素分析結果表明:在熱液上升到近地表時有天水為主的異源流體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