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彭加旭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六隊,云南 昆明 650217)
研究區(qū)位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與唐古拉-昌都-蘭坪-思茅褶皺系二個Ⅰ級大地構造單元的接合部,屬于瀾滄江火山巖帶中南段火山巖島弧帶。
在漫長的地質時期中,區(qū)內經歷了由元古代-第四紀復雜的地質演化過程[1]。新生代,區(qū)內處于長期隆起狀態(tài),早期,沉積盆地范圍縮小,湖盆逐漸干化,沉積了大量的鹽類礦物。中期,喜馬拉雅運動波及研究區(qū),使區(qū)內古新統(tǒng)勐野井組以下的地層發(fā)生強烈褶皺,大部分斷層在本次構造運動中形成和再次活動,造就了研究區(qū)所在區(qū)域的基本構造格架,本次構造活動,伴有少量的巖漿侵入。
研究區(qū)所在區(qū)域所處的特殊構造環(huán)境和獨特的地質演化經歷,形成了較為復雜的地質構造格局。云南省景谷縣民樂地區(qū)處于滇西特提斯溝-弧-盆構造體系中瀾滄江主弧地體與蘭坪-思茅弧后盆地的過渡地帶[2]。按云南銅礦成礦區(qū)帶劃分,該區(qū)屬云縣-景洪火山巖型銅礦成礦帶。
研究區(qū)內含礦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中統(tǒng)地層,主要分布在那布斷裂以東,周武--南溫河一帶,按巖性組合又分為兩個巖性段,各巖性段構成火山巖與砂巖的韻律旋回。
三疊系中統(tǒng)第二段:灰綠色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巖,碳酸鹽綠泥石化較強,見較多金屬礦物,呈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分布下部綠泥石充填氣孔呈綠泥石杏仁。巖石呈灰色,隱晶質結構,氣孔狀構造。
三疊系中統(tǒng)第三段:為一套淺灰色含孔雀石細-中粒長石雜砂巖,巖石呈淺灰色,砂狀結構、塊狀構結,含孔雀石。變余細-中粒砂狀結構,孔隙式膠結。巖石主要由粒徑為0.1mm~0.3mm大小的砂狀顆粒、膠結物和部分金屬礦物等組成。砂狀顆粒主要有石英、長石、泥質巖屑、綠泥石巖屑、云母等,呈次圓-次棱角狀密集分布。金屬礦物主要有顯微粒狀-纖維狀孔雀石和少量粒徑為0.01mm~0.03mm大小的它形粒狀褐鐵礦、黃鐵礦等,呈稀疏浸染狀產出??兹甘饕曙@微粒狀或纖維狀集合體,集合體呈它形粒狀、不均勻的沿長石、石英等粒間分布。金屬礦物主要有粒徑為0.01mm~0.1mm大小它形粒狀黃鐵礦和少量方鉛礦、白鉛礦、閃鋅礦、黝銅礦、偶見黃銅礦等,呈星散浸染狀產出。局部可見黝銅礦沿黃鐵礦邊緣分布,偶見黃銅礦呈殘余狀于黝銅礦中,褐鐵礦、黃鐵礦呈星點狀分布。
該段地層厚度大于40m,在周武村附近較薄,向南變厚,為礦區(qū)內主要含礦層位之一。
據(jù)已有的物探工作資料,研究區(qū)巖礦石物性特征如下。
(1)密度特征。密度較大的巖礦石有玄武巖,一般2.8g/cm3左右;安山巖、玄武質安山巖等密度約為2.6g/cm3;凝灰?guī)r、砂巖等密度較低,約為2.4g/cm3。
(2)磁性特征。玄武巖等具中等強度磁性,且以感磁為主。灰綠玢巖、安山巖等磁性較弱,砂巖、泥巖及浮土均無磁性。
(3)電性特征。氧化銅礦石視充電率為1ms~3ms,致密塊狀斑銅礦、黃銅礦礦石視充電率值較高,變化范圍大,為15ms~25ms,從激電中梯剖面圖上可以看出,中三疊系火山巖的視充電率略大于侏羅系砂巖、粉砂巖,因而礦與圍巖有明顯的電性差異。可以認為疊加在火山巖上的高值激電中梯Ms異常是由礦體引起的。根據(jù)礦與圍巖的關系,將異常下限定為2.5ms。
礦體呈脈狀、囊狀,局部富而厚,產出不穩(wěn)定,連續(xù)性一般。礦石產出于三疊系中統(tǒng)安山巖、玄武質安山巖中,金屬礦物主要有輝銅礦、黃銅礦、黃鐵礦、孔雀石、斑銅礦、藍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方解石、綠泥石、綠簾石、絹云母及黏土礦物等。礦體最厚部位達到16.93m,礦體長250m,延深150m,礦體平均厚度為6.19m,銅品位為0.43%~3.16%,平均品位為1.46%。
由于研究區(qū)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火山活動頻繁,其獨特的地質構造和成礦環(huán)境,形成了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鐵、銅、鉛、鋅多金屬礦,研究區(qū)內成礦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種。
(1)與火山-次火山有關的成礦作用。區(qū)內火山活動頻繁,從晚泥盆-早石炭世、二疊紀、中、上三疊世,均有火山活動,以中生代中三疊紀火山巖為主,形成三疊紀火山巖銅礦。從成礦時代來說,中生代中三疊紀火山巖,以銅為主,伴有鉛、鋅、金、銀礦化。就巖石類型而言,銅、鉛、鋅主要賦存在中基、中酸、酸性火山巖中,區(qū)內的基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巖是區(qū)內銅多金屬主要賦礦層位。從空間位置上看,近火山口相是最有利的成礦部位,尤其是熱液活動強烈的次火山頂部,更是賦礦的場所。該類型礦床為南溫河-周武礦區(qū)范圍內主要的成礦類型,礦體主要賦存于安山巖、玄武質安山巖中,呈囊狀、脈狀、串珠狀,形態(tài)不規(guī)則,厚度品位變化極大。南溫河地區(qū)三疊系中統(tǒng)下段安山巖中均有此類型的礦體。
(2)與沉積巖有關的成礦作用。思茅盆地中生代紅層,形成了沉積型銅礦床,礦產受古地理、古氣候及沉積環(huán)境的制約。民樂地區(qū)的砂巖型銅礦主要產于紅色碎屑沉積巖中的灰綠色層內或紅色與淺色二者的接觸帶上。礦區(qū)內該類型礦床主要是三廠礦區(qū)三疊系中統(tǒng)第三段灰綠色砂巖中銅礦體,三廠礦區(qū)Ⅰ礦體與Ⅱ礦體均為此類型,為三廠礦區(qū)主要的礦床類型。該類型礦床具有一定層位,但礦體連續(xù)性差,尖滅復現(xiàn)現(xiàn)象較普遍。
(3)與斷裂構造有關的成礦作用。斷裂構造是地球內部與地表發(fā)生溝通的主要通道,它使地球深部組分和熱能不斷向上遷移或傳遞,又使?jié)B入地殼深處的地下水和地層水在異常地熱或其它方式的增溫作用下逐漸升溫,沿低壓帶向上對流循環(huán),并萃取地殼不同層位的成礦物質,這些攜帶大量成礦物質的地熱流體,可在有利構造和層位中聚集,在適宜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析出礦質。沿斷裂帶往往形成多種熱液蝕變,斷裂構造附近易形成小的熱液型礦點。
①火山巖標志。三疊系中統(tǒng)玄武質安山巖、玄武巖是火山熱液型銅礦床產出的部位。②層位及巖性標志。火山熱液型銅礦床:三疊統(tǒng)下段玄武質安山巖為該類型礦體賦存部位。③蝕變標志。方解石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蝕變疊加地段,往往有礦化體產出。④物、化探標志。激電異常且Cu、Ag化探異常顯著區(qū),預示著礦化體的存在。⑤礦化露頭標志。礦區(qū)內覆蓋層較厚,但民采的露頭、采坑較多,是最直接的找礦標志。⑥老硐標志。老硐分布區(qū)往往能發(fā)現(xiàn)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