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霞
(無錫市錫山人民醫(yī)院東亭分院,江蘇 無錫 214101)
異位妊娠俗稱宮外孕,指孕卵因輸卵管堵塞無法正常排卵而著床于子宮腔外而出現的一種急腹癥[1],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停經、陰道出血等,臨床治療主要通過傳統(tǒng)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但圍術期均需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提高臨床整體治療效果[2]。本文作者選取收治的40例異位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并給予相應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現報道如下。
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異位妊娠患者40例。行開腹手術治療患者為對照組(n=20),年齡21~40歲,平均(28.8±2.1)歲,停經37~68日,平均(52.5±3.3)日;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為研究組(n=20),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8.7±2.2)歲,停經38~70日,平均(52.5±3.6)日。兩組資料差異比較基本一致(P>0.05)。
兩組患者根據手術方式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術后即刻行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各項生命體征,2 h內每隔30 min監(jiān)測1次,待各項體征平穩(wěn)后每1 h監(jiān)測1次,以避免患者發(fā)生出血性休克。由于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切口大、失血多、疼痛維持時間長,患者情緒波動較大。因而應加強術后的心理護理和基礎護理,加強巡視,根據病情調整相應體位來增強患者的舒適度,使用沙袋在切口敷料外加壓處理6 h,減少切口滲血滲液的機會;做好各類導管護理,保持尿道口和外陰部清潔,避免發(fā)生逆行感染。研究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小、失血少,術后患者的舒適度顯著提高,因患者腹腔內有CO2氣體殘留,術后吸氧2 h用來中和CO2,麻醉清醒后督促患者盡早活動,促進腸功能的恢復,減輕腹脹。兩者的飲食指導基本相同,但腹腔鏡手術對腸壁的影響小,因而患者的進食時間可以提前,根據病情從禁食至半流質至軟食,恢復期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補血類的食物。
比較2組患者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并發(fā)癥情況。
采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處理。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如表1所示,研究組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比較圍術期指標
表1 比較圍術期指標
類別 對照組 研究組 t P術中出血量(ml) 56.4±9.8 35.3±5.3 8.47 <0.01手術時間(min) 66.5±11.4 32.4±9.5 10.28 <0.01術后排氣時間(h) 26.6±3.5 11.5±2.8 15.07 <0.01下床活動時間(h) 36.5±5.2 18.5±2.4 14.06 <0.01住院時間(d) 7.6±2.3 4.1±1.4 5.81 <0.01
如表2所示,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比較術后并發(fā)癥
異位妊娠屬于臨床婦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急腹癥,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且呈逐漸增加趨勢。傳統(tǒng)治療異位妊娠通常采用開腹手術治療,雖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診治,但存在較多的術后并發(fā)癥,尤其是對于高齡和盆腔內出血量較多的患者來說,其身體素質較差,患者對于開腹手術耐受性較差,恢復期較長。近些年來,腹腔鏡廣泛應用于異位妊娠的臨床治療,且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3]。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并配合相應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研究組患者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采用腹腔鏡手術對異位妊娠患者治療,并提供相應護理措施,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進程,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