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華君
【摘 要】《史記》曾云“德自舜明”,其言虞舜是中華道德文明之始祖?!妒酚洝酚衷啤埃ㄋ矗┍烙谏n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言虞舜崩葬九嶷山。永州之野的人們對這位道德文明始祖多建廟祀之,或為追憶舜跡,或為景仰舜德,或為敬舜若神。歷代《永州府志》和諸縣縣志對舜廟多有所載。拙文以明清方志為中心,對明清時期永州境內諸縣之舜廟逐一考述,梳理方志,以資史用。
【關鍵詞】舜廟;永州;地方志;民間文獻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6-0191-03
虞舜崩葬何處,至今尚有爭議,但“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最為可信。位于瀟湘源頭的永州與虞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除寧遠九嶷山的舜陵之外,永州諸縣也多有或為追憶舜跡,或為景仰舜德,或為敬舜若神而建的舜祠、舜廟。本文以明清方志為中心,分析明清時期永州境內舜廟狀況,拘泥于文獻,略陳管見,以求就教于方家。
一、明清時期永州諸縣舜廟之概況
(一)零陵之舜廟
永州的府治零陵,既是舜帝南巡狩獵去蒼梧九嶷的必經之路,也是永州官民祭舜的集散地,因此,零陵舜廟當多見于永州方志。然查永州府志,零陵之舜廟,雖有記載,多是語焉不詳。
零陵的舜廟,建自明前,洪武時廟已廢,只剩遺址,“在縣治西,遺址今入縣廨?!盵1]弘治年間,零陵城內又建有舜廟,“帝舜廟,在城南,世傳舜巡狩,曾憩于此?!盵2]隆慶年間,舜廟又廢了,僅有舜廟遺址,“在城北,今廢,建按察分司?!盵3]降至清代光緒年間,“帝舜廟,在縣治南?!盵4]可見,零陵之舜廟,屢經立廢。
城中舜廟屢經立廢,今不見跡,但城郊瀟湘廟雖歷多次廢立遷址,至今仍存。瀟湘廟又稱瀟湘二川廟,因廟建于瀟湘交匯處,故有此名。弘治《永州府志》載:“瀟湘二川廟,舊在瀟湘灘西岸,貞元九年(793)三月,水至城下,文武官民禱而又感,至于水落,漕運艱阻,未有禱而不應。自是,凡旱干水溢,民輒叩焉。后徙廟于瀟湘東岸。至正癸巳(1353),廟遭兵燹,遂移置于瀟湘門內。洪武壬戌(1382),知縣曹恭增置殿宇。洪武四年(1371),本朝敕封為瀟湘二川廟?!盵5]此文詳言該廟建于唐前,初建地址為瀟湘合流處的西岸,后遷徙至瀟湘東岸,元朝因遭兵燹,再遷至瀟湘門內。因水旱之時,官民禱而有應,甚是靈驗,所以多次遷徙增修,至今仍存,現(xiàn)存瀟湘東岸,仍名瀟湘廟。
據(jù)張京華先生考,廟內“碑刻稱廟祠為‘瀟湘圣廟‘瀟湘神祠,稱帝舜為‘皇爺,稱湘妃為‘二圣”[6]。立于嘉慶十三年冬的《西岸重裝》碑有“二圣皇爺金身新塑”[7]之文,立于光緒年間的《福主田碑》有“我廟二圣皇爺保障一方”[8]之文,二碑均言祀主為二圣皇爺,那么廟內可能同祀湘妃和帝舜。
廟名“瀟湘二川廟”始于洪武四年,來自朝廷敕封。而碑文之所以為“二圣皇爺”,而非“皇爺二圣”,妄猜為廟二妃是主祀,帝舜僅為從祀。因為該廟今人多稱之為“二妃廟”[9],相傳舜崩蒼梧,葬于九嶷,娥皇女英二妃溯湘尋夫,在瀟湘匯合處曾作停留,后人就在此修廟以祭之。
(二)寧遠之舜廟:是為舜陵
關于舜陵變遷。洪武《永州府志》詳細記載了舜陵的變遷:“虞舜廟舊在太陽溪,今不知處。漢以來置廟九嶷山,下至唐舊廟湮廢。元次山遂建于郡城之西,置廟戶,刻石,為表與論舜廟。 置廟戶敕并刻子廟之南。僖宗時,貢士胡曾權延唐令,始復廟于九嶷,有記。宋初,刺史王繼勛奉詔修焉。知制張澹奉敕撰碑,歲以春秋,降祝版邑官藏事。太史公云,舜南巡行,死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痘视[》云,舜冢在零陵營浦縣?!盵10]是文詳言舜廟先秦時期舊在太陽溪,秦漢時建廟于九嶷山玉琯巖,唐朝元結遷廟至道州城西,再后來胡曾復廟于九嶷山玉琯巖。直到明初,朱元璋遷舜廟于舜源峰下。于是,明清以降,舜帝陵廟就一直定在舜源峰下。
關于舜陵規(guī)模。明洪武初建時規(guī)??赡懿淮?,后經歷代重修,規(guī)模漸大。 “(舜廟)在縣南九嶷山下。堂三門,中供石,主拜亭三間,儀門三間,左右齋廊各三間。明萬歷三年靖守蔡光重修。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李應期謀及守僧,并給以膳田,資其護守。四十五年知縣徐旭旦加修基址、階砌,益加培固?!盵11]再至乾隆年間,舜陵規(guī)模更大。“虞廟,廟制舜源峰下,正殿三楹,龍亭一座,后殿一楹,拜亭一座,東西朝房各三間,大門一楹,兩傍碑亭各一座,周圍墻垣六十丈?!盵12]
關于舜陵的守護。舜陵規(guī)模日大,需要專人守護。早在唐朝元結遷廟于道州城西時,元結曾具表奏請朝廷,免去舜祠周圍農戶賦稅,這既有為民請命免賦生民之意,又有要舜祠周圍農戶兼護舜祠之意。乾隆《寧遠縣志》詳載:“陵戶四名,工食銀共一十六兩?!盵13]陵戶之外,還有僧道人士居廟敬香護陵?!镀铌柨h志》云:“祁邑神廟皆招僧道住持?!盵14]祠廟招僧道守護,一來是僧道之人吃齋念佛,以修心養(yǎng)性行善渡人為己任,這與祠廟布道弘德之旨吻合;二來是僧道之人可以脫離俗務,不事生產,有充足的時間去敬香護陵。祁陽如此,毗鄰的寧遠大抵也是如此。
守護舜陵,無論是陵戶,還是僧道,都得開銷。雖有朝廷工食銀,但總是不夠。于是,以田養(yǎng)陵的模式應運而生?!皣滴醵拍?,知縣李應期置祭田?!盵15]祭田多達28畝多,乾隆《寧遠縣志》詳載了這些田地的方位和數(shù)目:“瞻守陵僧田,洪君爵門口田六畝七分,大小十五坵;鴨婆洞田七畝七分,內一大坵;沈家門口四畝;九嶷營門口塘腳二畝三分,大小二坵;大塘頭一擔二畝五分,大小九坵;大塘頭田一畝三分,大小三坵。以上共田二十八畝八分,前令李君應期捐買。永福寺僧善初田給贍同善庵居僧守護陵宮樹木公館、契載九嶷志。”[16]
時間久了,護陵僧道也生懈怠之意,“文(按,指寧遠知縣鐘人文)蒞任后,祭甲時見庵情坍塌、蓋瓦破敗、佛像雨淋、亟捐資休葺。查庵僧德茂師徒,嗜酒怠惰,不守清規(guī)。旋即驅逐,另招僧持?!盵17]這就需要調整原有的以田養(yǎng)陵的護陵模式。乾隆年間寧遠縣令鐘人文將“原有膳田二十八畝八分,內將鴨婆洞十畝七分作每年完餉、檢蓋之資,余以給僧養(yǎng)贍。庶庵院永存,而舜陵宮殿可以長保無虞矣”。[18]
(三)道州之舜廟:明清已廢,只有遺址
道州舜廟,建自唐朝元結為道州刺史時。元結在《舜祠表》中奏報朝廷,為何要在道州立舜廟,一是“以虞舜葬于蒼梧之九嶷山,在我封內”;二是“是故申明前詔”,在州中立舜廟也是方便官民祭舜,以推行朝廷仁政。并言明奏報朝廷前已經“立祠于州西之山南”。元結的《舜祠表》作于永泰元年(765),而元結始為道州刺史是在廣德元年(763),那么,道州舜廟當建于廣德元年至永泰元年之間。
然而,約百年后僖宗朝,時任延唐令胡曾奏報朝廷,復遷舜廟于九嶷山。大概由此之后,道州舜廟逐漸荒廢。明清方志中,關于道州舜廟的記載,洪武府志稱之為虞帝廟,弘治、隆慶府志中均為虞舜廟,清代方志多稱為舜祠。名雖不一,其實廟宇早廢,只剩遺址。洪武府志中僅記為“在縣之西北”,不言廟之存廢;弘治、隆慶二志均記為“古有‘虞山二字,刻尚存,廟廢”,明言弘治年間,道州舜廟已廢,只有“虞山”二字石刻尚存。降至清代,方志中直言“(舜祠)州西門外儒學旁,元次山立,今廢”[19],想必“虞山”二字石刻也不見了。
關于道州舜廟遺址的方位,明清方志中基本一致,洪武時“在縣之西北”[20],弘治時在“西門外儒學傍”[21],這與元結《舜祠表》中記載“立祠于州西之山南”吻合。
(四)東安之舜廟:從都舜嶺到大廟口
1.東安舜廟之方位。洪武年間,東安境內有舜廟留存,府志言“都舜嶺下,建自前代,今存?!盵22]弘治年間,東安境內舜廟仍然存在,“舜廟,在都舜嶺下,建自前代,今存。”[23]隆慶年間,東安境內仍然有舜廟存在,“在都舜嶺下,建自前代?!盵24]可見,明朝時,東安舜廟在都舜嶺下。都舜嶺又名舜嶺,弘治《永州府志》卷之二《山川志》曰:“舜嶺,在縣西三十里。其脈于九嶷,高接青天。云霧冠其巔,則雨;間之,則霽。下有舜廟在焉,取舜峰環(huán)翠。為一景?!盵25]其言舜廟在舜嶺下,舜嶺為九嶷之余脈,舜廟依山而建,舜峰環(huán)翠。這里山嶺高聳,時雨時晴,景色怡人。既是縣內人們拜祭舜帝之近地,又是一處山水勝地。之所以立舜廟于都舜嶺下,因為永之東安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東安近九嶷,舜巡狩所經也。由此可見,明朝的東安境內的舜廟不在縣治,而是在縣西三十里外的都舜嶺下。
降至清代,光緒《湖南通志》載:“帝舜廟,在縣西陽江源?!盵26]可見清朝時東安舜廟在陽江源。陽江源又叫楊江源?,F(xiàn)在的舜皇山又叫舜嶺、舜峰山,《湖南通志》記載:“舜峰山在縣西四十里,即玉陛源清溪水出此。”[27]那么玉陛源出自舜峰山。其實,楊江源也出自舜峰山。據(jù)后人考證,“舜峰山麓的玉陛源口及其右側的楊江源口均建有舜廟,楊江源口舜廟規(guī)模尤為壯觀。清嘉慶六年爆發(fā)的特大山洪將舜廟沖到了下游三百米處,后人便在此又建大廟,據(jù)說廟內原有大型堯舜塑像,并有戲臺、游亭、石獅,石碑甚多,大廟口得名于此?!盵28]由此可見,清朝東安境內的舜廟在陽江源,也叫楊江源,就是現(xiàn)在的大廟口鎮(zhèn)。
2.東安舜廟之變遷。東安的都舜嶺下舜廟建于明前,至洪武、弘治年間,該廟尚存。至隆慶年間,都舜嶺山麓玉陛源也出現(xiàn)了祭祀虞舜的祠廟,“永之東安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但隆慶府志秩祀志中只記舜山舜廟,大概是它比玉陛源舜廟要年代久遠和規(guī)模宏大。當?shù)厝苏J為八月十三日為舜皇生日,故每年的八月十三日前后十數(shù)天,都有相當隆重的民間廟會活動,直到解放前夕廟宇被毀,廟會活動也因此湮滅。
(五)祁陽之舜廟:從虞帝廟到瀟湘廟
1.虞帝廟。明洪武年間祁陽有座舜廟, “虞帝廟,在平樂鄉(xiāng)。”[29]建自何代,規(guī)模如何,不得而知。自弘治《永州府志》以后的明清方志中,未見該廟記載,估計該廟在弘治年前已毀。
2.瀟湘廟。祁陽縣城內有座瀟湘廟,既祀虞舜,又祀虞舜二妃,這是永州境內確知的“家庭團圓版”虞舜廟。
關于祁陽瀟湘廟的方位。道光《永州府志》載:“在縣治東瀟湘門內。泮水從此入湘?!?[30]此處泮水當時流經學宮前的祁水。徐霞客《楚游日記》載:“祁江從北至此,南向入湘;而甘泉活水,又繞學前,透出南脅,而東向入湘。乃三交會之中,故橋曰瀟湘橋,亭曰瀟湘亭,廟曰瀟湘廟,謂似瀟湘之合流也。廟祀大舜像,謂巡守由此,然隘陋不稱?!盵31]由此可知,瀟湘廟位于祁陽縣城東瀟湘門內、祁水與湘江的交匯處。
關于祁陽瀟湘廟的祀主。道光《永州府志》言“上祀虞舜暨二妃”[32],祀主為虞舜和舜之二妃,二妃當是娥皇、女英。光緒《湖南通志》言“祀帝舜及湘君湘夫人”[33],祀主為虞舜和湘君、湘夫人。二志都肯定虞舜是瀟湘廟之祀主,至于另外兩個祀主湘君、湘夫人是否就是娥皇、女英,留待后考。
關于瀟湘廟的變遷。瀟湘廟初建最遲于明隆慶年間,隆慶《永州府志》中祁陽首次出現(xiàn)瀟湘廟,“在城外小江口?!盵34]該廟旁風景秀美,“突起石崗,約五畝許。石多玲瓏,崱屴若畫家斧劈。馬齒諸皴、嘉木竹箭從石罅生出,掩映于睥睨之間?!盵35]然而有如此美景的瀟湘廟明時曾因“擴城廢之”[36],入清后它歷經多次重修,順治十四年總戎陳德重修之,乾隆十年僧力嶧又募眾于廟右疊石建亭。如今,瀟湘廟仍存于祁陽縣城外,為清代建筑,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明清時期永州諸縣舜廟廟名及方位表
三、結語
其一,寧遠九嶷山之舜廟為舜帝陵,建廟歷史久遠,規(guī)模宏大,明清時期廟宇最為固定,是官民祭舜的首選地。據(jù)光緒《寧遠縣志》載,明清兩朝欽差代表皇上來九嶷山祭舜次數(shù)多達48次。
其二,九嶷山舜陵建廟由來為舜葬九嶷,而永州境內其他各縣舜廟建廟由來多是舜帝巡狩的止宿處。如道光年間永明縣之虞舜廟,“在縣東三里,舜南巡止宿處,后人建廟祀之?!盵37]
其三,以永州為中心的湖湘人士多有建廟祭祀虞舜之舉。明清之際,衡州府、寶慶府、桂林府也有舜廟留存。光緒年間,衡陽有帝舜廟,“在縣西仙山上峰”[38],邵陽縣也有舜廟,“在縣北十里”[39]。洪武年間,灌陽縣就有舜祠,“在華山上”,還有一個禹祠,在“湘江濱”[40]。
其四,永州之民建廟祭舜的同時,也為虞舜周圍的人建廟祭祀。全州“城南江外”[41]有二妃廟,祀主為舜之二妃;營道有個皋陶廟,“在縣北四十五里,名曰士師廟”[42],祀主是皋陶。皋陶,相傳是虞舜的司法官。弘治府志曰:“皋陶廟,舊名士師廟。在營樂鄉(xiāng)。昔隨大舜南巡至此。民感其德,立祠祀之。遇歲旱,禱之即應。”[43]皋陶又名咎陶,是虞舜的左膀右臂,舜帝南巡,皋陶陪行,其言可信。就連多次謀害虞舜的象,也有祠廟在永州。洪武年間,營道還有一個庳亭廟,“在縣北六十里,舊傳為象祠。柳子厚記,薛伯高嘗斥之舟,度瀧險過者必禱之?!盵44]
參考文獻:
[1][10][20][22][29][40][41][42][44]虞自明,胡璉.永州府志[M].洪武十六年刻本(卷五),頁11,24,23,25,22,25,22,23,23.
[2][5][21][23][25][43] 姚昺.弘治永州府志[M].上海書店,1990年12月影印本,197,198,201,200,121,201.
[3][24][34]史朝富,陳良珍.永州府志[M].隆慶五年刻本(卷十),頁2,5,5.
[4][15][26][27][33][37][38][39]李瀚章、裕祿.湖南通志[M].光緒十一年刻本(卷七十五),頁24,42,31,42,29,47,3;卷七十六,頁4.
[6][7][8][31] 張京華.中國最早的愛情故事——永州瀟湘廟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5):16,17,18,15.
[9]楊金磚.瀟湘文學散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263.
[11][19][30][32]呂恩湛,宗績辰.永州府志[M].道光八年刻本(卷六),頁40,31,28,28.
[12][13][16][17][18]胡奠域,于纘周.寧遠縣志[M].乾隆二十七年刻本,卷九,頁2,3,3,3,3.
[14][35][36]陳玉祥,劉希關.祁陽縣志[M].同治八年刻本(卷七),頁1,4,4.
[28]陳泳超.永州之野覓舜跡[J].中國典籍文化,1999,(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