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祥
一所學校,應該提供給學生怎樣的教育呢?
在我看來,沒有什么比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教育對一所學校的發(fā)展更加重要了。肖川先生認為“個人的自由,群體的和諧,社會的公正,人類的福祉與尊嚴,全系于良好的教育”。沒有良好的教育,也就沒有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沒有良好的教育,也就沒有文化的傳承、文明的延續(xù)。
對一所學校而言,給每一個學生“良好的教育”始終是學校教育追求的目標愿景?!傲己玫慕逃辈粌H意味著社會認可的升學率、師生共進的人才觀、人民滿意的質量觀,而且還包括師生認同的價值觀、學教融合的教學觀、基于文化的課程觀。良好教育的關鍵并不在于我們傳授給學生多少精深的知識,而在于我們教育讓學生獲得了怎樣的發(fā)展,在于我們課堂讓學生具備了怎樣的素養(yǎng),在于我們校園讓學生汲取了多少行走的力量。
回溯辦學歷程,學校從建校之初就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學”作為“人本化”課程設計的起點,積極開展以學生“獲得發(fā)展”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多年來以研究性學習為特色的校本化課程的實踐引領,讓學校創(chuàng)設出一整套適合學生發(fā)展的綜合實踐課程體系。從生活到課堂,從課堂到課程,學校始終以“研究”作為學校特色文化的核心基因,創(chuàng)生研究文化,智躍探究思維,發(fā)展關鍵能力 ,辦“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育”。
觀照一種理念,辦“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育”王國維先生曾經提出教育之宗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焙螢椤巴耆宋铩??怎樣的人才能成為“完
人”呢?“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fā)達”??梢?,身心健康、精神健全、全面發(fā)展當為“完人”。
在當下,對“完全之人物”的追尋,并沒有隨著時代的嬗變而失去意義。相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始終是學校教育理想中的終極目標。但“完人”之培養(yǎng),又不同于一般之教育。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這一個”,秉性的不同,個性的差異,興趣的多元,生命的多樣,都需要我們創(chuàng)設一種適合不同學生的教育。辦“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享受良好的教育,這是所有教育人的責任和擔當。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定位為適合不同學生主動開展探究學習的教育平臺,通過向生活學,向實踐學,努力讓學生“做”中“學”,在“研”中“學”。我們希冀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研究性學習中,喚醒自覺精神,激發(fā)自主潛能,敞亮自我心態(tài),成長為身心健康、精神健全、全面發(fā)展的“完人”。精神向上,科學探求,人文關懷以及敬畏自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獨立思考……已然成為我校學生的應然品質。
彰顯一種文化,“研究”文化的創(chuàng)生與踐行
一所優(yōu)秀的學校應該有其特有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的三個基本元素是使命、愿景和核心價值?!傲⒌聵淙恕笔切聲r代學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依托“志有恒”“行有恒”“學有恒”的“有恒”校訓文化,以“研究型學?!苯ㄔO為重點,以“學術型教師”培養(yǎng)為突破,以“探究型學生”培育為載體,引領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凝練出為“以人為本,把學校建設成為展現師生生命價值的綠洲”的價值愿景。
學校把“研究性學習”作為展現學生生命價值的重要途徑,開設博雅文學、經世歷史、博思財經、印象美術等以人文精神蘊養(yǎng)為主的人文修身課程,推出格致數理、崇真生化、環(huán)宇科技、綠色環(huán)保等以理科探究思維為主的科技創(chuàng)新課程。學校努力做到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來,著力培育學生“永不滿足、追求卓越”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還以江蘇省物理研究性學習課程基地建設為依托,以物理研究式學習作為切入點,充分利用物理學科在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課程先進理念和有效實踐相結合,體現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等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發(fā)展創(chuàng)新式思維,培養(yǎng)探究式人才。每一個征鴻園里的學子都自覺成為“研究”校園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承者。
強化一種能力,推進素養(yǎng)時代下的深度學習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板X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一脈相承,它不僅體現了錢先生對中國科學的關懷,而且
也折射出他對我們學校教育中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省思。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們的學校究竟要培養(yǎng)怎樣的學生?我們的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我們要在學生身上留下怎樣的學校印記?
課程建設是實現學校辦學目標的首要途徑,更是一所學校發(fā)展的核心價值。我們把研究內化為學生自覺地行動力,從學生自覺地“學”出發(fā),拓展課程的視界,立足學生的深度學習,抓住學生的關鍵能力形成,從“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過程的參與性與自主性”“學習成果的創(chuàng)造性與多樣性”“學習評價的多元性與社會性”等方面,校本化實施綜合實踐課程,科學化統(tǒng)整課程培養(yǎng)目標。具體來講,我們的研究性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五種核心能力,一是“合作力”,即合作共享,學會分享,進取的團隊凝合力;二是“研究力”,即主動研究,發(fā)現問題,發(fā)散的合作探究力;三是“實踐力”,即知行合一,融會貫通,強烈的行動執(zhí)行力;四是“思想力”,即價值擔當,思維提升,自由的獨立思考力;五是“創(chuàng)新力”,即在做中學,實踐維新,自覺的持續(xù)創(chuàng)造力。
歷久彌新的文化和溫情脈脈的教育結合在一起就是一所學校。教育是學校存在的最好詮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弊晕医逃倘恢赶虻氖侨说淖晕倚摒B(yǎng)和個性品質,但擴大到學校,自我教育更是一種文化承載的方式。辦適合的教育,讓研究性學習內化為學生自我教育的常態(tài),這是我們一直追尋的理想中的“良好的教育”。我們的學子,正用思想的火把,點燃思考的燈塔,照亮研究的星空。
(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