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華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烷基苯廠)
在金陵石化烷基苯廠烷基苯裝置中采用UOP公司氫氟酸(HF)-烷基化法工藝路線,即在HF催化下將苯和含烯烴約10%的nC10~nC13烷烯烴進行烷基化反應[1],生成工業(yè)直鏈烷基苯的混合物,經過脫苯、脫烷烴、烷基苯精制等過程,制取高品質的工業(yè)直鏈烷基苯。
2011年,烷基苯裝置由15×104t/a升級改造為20×104t/a,HF汽提塔進行了整體更換。投運后,發(fā)現該塔塔釜溫度過低,進一步檢查發(fā)現塔釜再沸器出、入口溫差較大,塔頂蒸出苯(循環(huán)苯)量偏低,無法達到設計值(≥13.6 t/h),且塔底物料氟離子含量偏高(表1)。
烷基化反應的主產物是單直鏈烷基苯,但隨著烷基引入苯環(huán),苯環(huán)的電子云密度增加,比原來的苯環(huán)更為活潑[2];因此,在苯的鄰、對位易于接上烷基,形成二烷基苯,為了保證反應向單烷基苯進行,采用過量的苯來參與反應。若苯量較低,將導致烷基化苯烯摩爾比下降,烷基化副反應增加[3-4],烷基苯質量降低。
因氟離子有較強的腐蝕性,若該塔塔底物料攜帶氟離子過多,到后續(xù)分餾塔中會加劇后續(xù)設備的腐蝕,因此工藝要求塔底氟離子盡可能地低。
從表1可以看出,改造前塔頂出料量為17 t/h,而改造后塔頂出料量遠低于改造前,造成烷基化苯烯摩爾比大幅下降,這不僅成為制約裝置提量生產的瓶頸,而且造成產品質量下降。塔底氟離子質量分數改造前小于1 mg/kg,改造后接近于2 mg/kg,增加幅度超過100%,嚴重影響后續(xù)設備的安全運行,為此展開討論及分析。
從烷基化反應器出來的含有苯(17%,質量分數)、烷基苯(10%)、烷烴(73%)及微量HF的混合料進入HF汽提塔,為了保證氟化氫全部從塔內蒸出,部分苯在HF汽提塔塔頂蒸出,送至反應系統(tǒng)繼續(xù)循環(huán)使用,塔底物料送至下游裝置繼續(xù)分離。塔底由1個臥式虹吸再沸器供熱,塔底擋板內液相送至再沸器殼層入口,被加熱汽化后,虹吸返回至塔內進行氣液分離。HF汽提塔流程見圖1。
其原理為塔底最后一層塔盤來的液相物料被再收集槽收集后,由降液板引入虹吸擋板內,根據重力自流進入再沸器入口,經過再沸器加熱后,部分被汽化,變成氣液混合物,物料密度降低,產生密度差推動力;氣液混合物從再沸器出口至塔內升氣孔處進行閃蒸[5],汽相從升氣孔上升到上層塔盤,進行傳質傳熱,液相進入塔釜,送至下游分餾塔繼續(xù)處理。
表1 汽提塔更換前后相關參數
圖1 HF汽提塔流程示意圖
因裝置進行升級改造,處理量大幅提高,供熱量相應提升,因此對再沸器熱負荷進行對比核算(表2)。
表2 再沸器更換前后相關參數
由表2可知,裝置升級改造后,熱油量伴隨大幅提升;加熱爐來的熱油溫度穩(wěn)定在321℃,無明顯變化;而出口溫度較改造前也大幅上升。結合表1看出,熱側(管層)出口溫度由280℃上升至290℃,但冷側(殼層)出口溫度由223℃降至221℃。結果表明,熱側供熱量足夠,但由于再沸器壓降、結構因素,導致再沸效果不佳,致使冷側被加熱效率下降,因此,熱源不是造成塔內熱量不足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對于分餾塔,熱量主要從塔釜再沸器和進料獲取,同一物系的進料溫度,即q值對該塔分離及熱負荷有較大影響。該塔設計進料溫度為155℃,氣化率為9%,但實際操作值為158℃,高于設計值,因此,進料溫度不是造成塔內熱量不足的原因。
同時,對該塔進料組分進行對比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進料組分
由表3可知,改造前后各組分無較大變化,因此排除進料組分的影響。
該次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納入研究的32例行髖關節(jié)置換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涉及的所有數據,以率(%)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采取 χ2檢驗,以(±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再沸器的循環(huán)量受加熱面積、傳熱系數、傳熱推動力等因素制約[6]。該再沸器傳熱面積為429 m2,經相關設計核算滿足該塔加熱需求;傳熱系數由材質決定,使用10#鋼可滿足要求;結合表1、表2可知傳熱推動力。再沸器熱側出口溫度高于更換前,但冷側出口溫度卻低于更換前。在熱側溫度及壓力不變情況下,冷側(殼層)出口溫度由223℃降至221℃,流速過低,汽化循環(huán)量不足,致使再沸器氣化率下降。
分析得出,從降液管下來的液相在液相擋板內積聚,由于再沸器循環(huán)系統(tǒng)壓力降偏大,循環(huán)推動力不足,致使擋板內物料一部分經過再沸器;而另一部分未經過再沸器;直接溢流至塔釜,造成塔釜物料溫度偏低,低于再沸器出口溫度,形成進出口溫差大的現象。
結合2013年裝置檢修,從工廠整體效益考慮,在不影響裝置按時開工,盡量縮短檢修周期的情況下,保持主要設備再沸器殼體及管束尺寸不變,僅對再沸器殼層進、出口法蘭及管線進行擴徑處理,具體如下:
1)為減少再沸器殼層壓力降,提高再沸器循環(huán)量,將再沸器殼層出、入口管徑擴大。原殼層進口為1個DN300法蘭,出口為2個DN250法蘭,改造后進口為1個DN500法蘭,出口為2個DN400法蘭。
2)提高再沸器殼層入口壓力,將塔釜液相擋板高度由4 000 mm增至4 160 mm,提高了再沸器入口液相高度,以增加密度差推動力。
3)降低再沸器安裝高度,高度由3 000 mm降至2 800 mm,提高氣液相高度差,以增加密度差推動力。
整改后,各參數操作平穩(wěn),裝置實現了整體提量。對整改前后溫差及處理量進行統(tǒng)計,如表4所示。
表4 再沸器整改前后相關參數
HF汽提塔主要設計技術指標為:塔頂苯蒸出量大于或等于13.6 t/h,塔釜不含氣相HF。因HF汽提塔進料中含有微量化合態(tài)氟離子,為防止氟離子帶至下游裝置,需在高溫下將氟離子分解為HF,從塔頂與循環(huán)苯一起返回至反應系統(tǒng);若再沸器加熱效果不好,氟離子從塔斧帶至后續(xù)分離系統(tǒng),加重后續(xù)設備的腐蝕;為此,根據塔底氟離子情況,工廠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進行了標定,如表5所示。
表5 整改前后分離情況
由表5可知,塔頂出料量由12 t/h上升至18 t/h,超過技術指標最低值,滿足工藝要求。對比塔底氟離子含量發(fā)現,整改后氟離子含量明顯下降,表明改造后再沸器效果顯著。
1)HF汽提塔頂出料量低的主要原因為再沸器循環(huán)推動力不足,塔底熱負荷不足。
2)通過對再沸器的出、入口管線口徑和安裝高度,以及再沸器槽內擋板高度的整改,增加了再沸循環(huán)推動力,提高了再沸循環(huán)量,再沸器出、入口溫差由15℃降至1℃。
3)改造后,提高了汽提塔分離效果和處理能力,塔釜氟離子質量分數由1.87 mg/kg降至0.6 mg/kg,大大降低了對后續(xù)設備的腐蝕,產能由180 t/h提高至212 t/h,達到擴產18%,提高工廠經濟效益約2 000×104元/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