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古訓有言:百善孝為先。孝順,好似三月春風,能讓柳樹吐芽,山花吐艷。孝順,好似夏天的陽光,能讓雪山消融。孝順,好似和風細雨,潤物無聲,能讓心靈彼此溝通,使世間充滿愛。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親敬老是營造幸福家庭的基石。
同鄉(xiāng)愛情結成美滿家庭
1978年出生的常桂俠家住遼西凌源市三道河子鎮(zhèn)毛家店村,父母雖是農(nóng)民,但從小就教育她要孝敬老人,勤勞善良。師范學院畢業(yè)后,她到凌源市三道河子中學任教,與同鄉(xiāng)楊鳳青相戀并于2001年結婚,與奶奶、公公、婆婆組成了溫馨幸福的五口之家?;楹蠓蚱揲g感情一直很好,都說天下婆媳關系難處,但是常桂俠與婆婆的關系十分融洽。
婆婆有兩個女兒已經(jīng)出嫁,她對待常桂俠像對女兒一樣,而常桂俠也待她如同親生母親。2002年常桂俠生下女兒。六口之家,四代同堂,其樂融融。十七年來,常桂俠從未與公公、婆婆紅過臉,拌過嘴,夫妻間即使有時有些小誤會,也很快和好如初,孩子更是一家人的開心果,這個和睦幸福的家庭讓四鄰非常羨慕。
2003年,常桂俠的丈夫在鄉(xiāng)政府附近開了一個復印部,常桂俠在凌源市三道河子中學上班,因離家較遠,小兩口商議租房在外住比較方便上下班。但是他們每個周末都會帶著孩子回家看望父母,幫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這樣一直過了十幾年。2014年因復印部不景氣,丈夫便外出打工,這樣一來照顧老人、孩子的重擔便落到常桂俠一個人的身上,她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承擔起了家庭重任。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桂俠傾注了不少心血,從來不以“棍棒出孝子”的簡單粗暴方式來教育女兒,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教育女兒,讓她自覺認識到錯誤后加以改正,總的來說女兒也比較聽話。丈夫在外面打工期間,雖然生活在兩地,但夫妻倆彼此牽掛,相互關心相互信任,似乎感情更好了,他們時常打電話、通視頻,丈夫也經(jīng)?;丶姨接H。
溫馨家庭突遇婆婆病重
天有不測風云。溫馨的小家庭在2015年10月遇到了嚴峻考驗。一天,婆婆突然不會說話,打車到市里醫(yī)院檢查后發(fā)現(xiàn),腦部有血栓現(xiàn)象。醫(yī)生說有兩種治療方案:一種是保守治療,一種是溶栓治療,溶栓效果較好但具有千分之五的風險。由于急切想讓老伴好轉,公公選擇了溶栓治療。當藥物注射半小時的時候,婆婆以為恢復了正常,正當大家歡喜之時,誰料婆婆開始頭痛,隨著醫(yī)生的進一步檢查發(fā)現(xiàn),婆婆腦部出現(xiàn)四點出血,且出血量較大,婆婆因顱內(nèi)壓力過大,已無壓痛感,重度昏迷。醫(yī)生說挽救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手術,為了讓婆婆活下來,全家商討后選擇了開顱手術。婆婆在夜間零點被推進手術室,全家人在手術室外焦急等候了8個多小時。
這8個多小時似乎是太漫長了,當醫(yī)生說手術很成功時,全家人才松了一口氣,但看到婆婆被推出手術室的狀態(tài),一家人心疼得哭成一團。公公叮囑孩子們要冷靜面對現(xiàn)實,其實看得出來他更心疼,仿佛一夜之間老了好幾歲。婆婆出手術室后被轉入重癥監(jiān)護室,因為老人處于昏迷不醒狀態(tài),接下來便按要求開始護理,醫(yī)院要求家屬觀察病人的心電監(jiān)測和輸液情況,有異常情況要及時找護士處理,測量排出體外的腦組織液、尿液及排便情況、次數(shù);每兩個小時從鼻飼管打食一次,半小時翻身一次,吸痰一次,還要實時測量體溫,這一切都要做好記錄。常桂俠和丈夫輪流看護,兩個人都忙得滿頭大汗。這樣持續(xù)了20天,婆婆生命體征終于顯示無異常,病情控制住了,人也慢慢蘇醒過來,但還是無意識。醫(yī)生說可能是腦損傷所致,就得慢慢來,有可能會成為植物人……但是常桂俠不放棄,一直陪她說話、聊天,不知是不是兒媳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在第25天時,婆婆意識開始清楚,并斷斷續(xù)續(xù)可以說出一到兩個字了,四肢也漸漸能動了,撤掉鼻飼管后還能自主進食。一家人內(nèi)心的高興勁就不用說了,婆婆終于從重癥監(jiān)護室轉到了普通病房,常桂俠開始教婆婆練習站立、走步,并自學了做針灸等一系列的康復訓練,護士經(jīng)常夸他們家護理得好,還叫其他家屬向常桂俠學習。
好兒媳精心護理婆婆
看到婆婆好轉,常桂俠身體雖然勞累,但心里卻特別開心滿足,在醫(yī)生的精心治療和全家人的悉心護理下,婆婆在住院45天后終于出院了。
回到家里常桂俠的任務更重了,每天要扶婆婆練習走路,幫她穿衣、洗臉、喂飯,飲食也特別注意。公公逢人便稱贊, 常桂俠和親生女兒一樣,是個特別孝順的媳婦,但常桂俠只是微微一笑,她覺得自己也只是做了一個兒媳婦應該做的。在照顧孩子上學的同時,常桂俠盡可能地尋找時間兼顧對老人和孩子兩代人的照料。只要一有時間,就回家看望他們,為老人做上可口的飯菜,生日買蛋糕慶祝,按照季節(jié)買換季的衣服。在全家人的悉心照顧下,婆婆身體恢復得越來越好,生活基本能自理,只是記憶不如以前。
沒想到,2017年3月的一天,婆婆突然摔倒了,家人緊急把老人送進醫(yī)院,經(jīng)過CT檢查,腦部沒有出血也沒有形成新的血栓,B超檢查出胃腸道有脹氣問題,經(jīng)過化驗是缺鉀所致。婆婆在中醫(yī)院住了半個月左右,醫(yī)生讓回家休養(yǎng)。婆婆出院后,常桂俠到處尋醫(yī)問藥,又用了一些中藥為她調(diào)理,但仍沒有什么好轉。老人病情每況愈下,不能走路,不愛吃東西,沒有精氣神兒。常桂俠非常心疼,帶著婆婆去了醫(yī)院檢查,醫(yī)生懷疑老人腦部有腫瘤。把核磁共振的結果傳到北京天壇醫(yī)院經(jīng)過專家會診,證實小腦長有膠質(zhì)性腫瘤。但是醫(yī)生建議,老人年紀大,身體各項指標不合格,手術風險過高,即便手術成功,也會在半年至一年復發(fā)或轉移。所以建議病人不要手術治療。聽到醫(yī)生的話后,常桂俠和家人內(nèi)心無比沉重……
常桂俠下定決心,要更加精心地看護婆婆,給予老人最溫暖的關愛與照料。出院后需要打藥控制顱內(nèi)壓,使病人保持清醒,用鼻飼管進食注意營養(yǎng)均衡,還需要用些抗腫瘤的藥物控制腫瘤生長。她在精心做好每一步護理的同時,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每天都祈禱有奇跡出現(xiàn),讓婆婆有所好轉,早日康復。
可是,婆婆還是在2017年8月去世了,彌留之際,她拉著常桂俠的手流著淚說,“咱娘倆來世還做母女……”常桂俠的婆婆纏綿病榻數(shù)年,在常桂俠的精心照料下,身上始終潔凈沒有生褥瘡。周圍的鄰里都紛紛稱道,說婆婆遇到了好兒媳,像親生女兒一樣照顧她臨終的日子,這是老人的好福氣,也是這個家庭好家風的傳承。
常桂俠照顧婆婆的事跡讓很多人為之感動,以孝老愛親模范被評為2017年首屆“凌源好人”。他們的家庭也被評為了凌源市“最美家庭”。她卻覺得自己做了一個普通婦女最應該做的事情。她說,“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一名教師,堅持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我深知自己作為女兒、兒媳、妻子、母親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做得遠遠不夠,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分而已。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更加努力,在學校恪守師訓、盡職盡責、為人師表、努力工作,做一個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在家庭對上孝敬雙方父母,對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努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打造家庭幸福生活,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