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昭科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苦、累、難的還是作文教學。教師苦于指導,累于批改,可學生的作文成績還是難于提高。多少年來,我在學生作文前中總要進行寫作指導,也許是因為指導的不夠得法,學生的作文大多是不盡人意,學生的作文總處于“難教”的狀態(tài)。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接受了新課程的理念,逐漸改變了持固定方式的輔方法。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我放開羈絆,輔之以適當?shù)闹笇?,探索出一條適合于自己的作文教學方法。
學會觀察,善于觀察對初中生寫作文大有益處。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歇,溪水自然流不停?!币簿褪钦f要寫好文章就要深入生活,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于漪老師也很精辟地指出:“觀察是學習寫作文的頭等重要的基本功,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有人能察言觀色,對周圍的事物細致變化很敏感;有人對身邊的事物卻熟視無睹,無動于衷??茖W家能發(fā)現(xiàn)普通人所不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細微差別,從而有所研究和創(chuàng)新。沒有觀察,就沒有發(fā)現(xiàn);同樣學生要寫好作文,非學會觀察不可。而學生在觀察事物中的疏漏與無序是學習作文中的常見的毛病。因此教師須在作文要前交給學生細致觀察的基本方法:要仔細,不能大而化之,簡單從事;不能滿足于表面,淺嘗輒止;觀察要有選擇性,不能面面俱到;觀察后要寫真事說真話,做到感情真實。以我現(xiàn)在所教的七年級上學期為例,課文有一個單元以“這就是我”為題,要求寫一篇作文,要求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事物寫進作文里去,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外貌、性格,敘述自己在家里或班級上做過的事情,曾受到過怎樣的好評或批評,自己今后應朝什么方向努力。經(jīng)過指導,學生開學首篇作文基本上寫自己所觀察到的人和事,能有話可寫,寫出了真實的“我”的形象,達到了會觀察的效果。
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能“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所表達的內(nèi)容”。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是最積極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寫作的動力。學生只有對寫作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樂于寫作,才會把寫作當作一件樂事來對待,才有激情寫好作文。相反學生沒有興趣,把寫作當差事,敷衍了事,這樣寫作文是不會寫好的。在作文課上,我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班的佳作或優(yōu)秀的中考作文,讓學生欣賞。我們學校創(chuàng)辦有《孔雀魂》校報,是展示學生優(yōu)秀作文的好陣地,教師鼓勵學生踴躍投稿,刺激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指導學生寫作文往往離不開課文的閱讀,因為從課文的閱讀中能找到學生寫作的材料和寫作方法。我根據(jù)《木蘭詩》,圍繞“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的幾句詩,讓學生擴寫片段,重點突出木蘭驍勇善戰(zhàn)、出生入死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因詩中關(guān)于木蘭戰(zhàn)斗的歷程是略寫的,所以在教學這首詩的過程中,老師把講讀和寫作結(jié)合起來,要求學生通過理解和想象把木蘭在苦寒殘酷的戰(zhàn)場上的經(jīng)歷擴寫補寫出來,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詩中木蘭這個巾幗英雄的理解,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又根據(jù)課文材料進行作文訓練,水到渠成地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新課標的語文教材,無論從選材的范圍、數(shù)量及質(zhì)量方面,都是難以挑剔的,許多課文應該是學生閱讀的精品,也是學生通過閱讀實現(xiàn)寫作遷移的典范之作,值得教師把這些課文當作指導學生習作的范文。七年級上冊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一篇美文,我十分欣賞乃至崇拜這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作者通過娓娓敘述“我”童年時的一次爬山的經(jīng)歷,感悟到一則具有意義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一步一步戰(zhàn)勝小困難,最后就能戰(zhàn)勝最大的困難。所以我把這篇具有教育意義的美文當作指導學生習作的范文。我指導學生深情地朗讀文章的結(jié)尾部分:“我曾屢次發(fā)現(xiàn),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jīng)驗,我就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边@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是在詳盡記敘懸崖歷險的過程之后對全文的總結(jié),先敘后議,小中見大,篇末點題,深化主題。這種寫法是常見的“卒彰顯志”之法。這篇課文值得師生共同賞析、探究和拓展,值得把它當作范文來指導寫作。因此新課結(jié)束后,就以此篇為范文,以“難忘的一段經(jīng)歷”為文題進行作文練習,結(jié)果大多數(shù)學生能借鑒本文中以小見大的寫法,以敘事為主,文從字順,寫出了自己真實的經(jīng)歷。
好文章往往是修改出來的。據(jù)載北宋年間,大文學家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曾游瑯琊山,遂寫成《醉翁亭記》一文,于是張榜于城門前,敬請眾人予以修改,結(jié)果接受一位老樵夫的建議,把文章的開頭“滁州四面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半山,南有花山,北有白來山,”濃縮成“環(huán)滁皆山也”五個字,真是言簡意賅,成為文學史上的修煉文章的佳話?!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要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出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然后教會修改作文的方法。傳統(tǒng)作文教學習慣于布置作文題,先讓學生自己去寫,然后教師再花大氣力,把每個學生作文本上都幾乎改成了“滿紅”為止,再發(fā)回到學生手上。無論老師批改作文怎樣細致,對于自覺性高的學生,還能注意老師批閱的文字,而大部分學生對老師的批改往往不屑一顧。因此教師對作文的批改實際上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在長期語文教學中,我認識到傳統(tǒng)作文批改的不足,于是我開始改變做法,采取點面兼顧、以點促面的作文評改法。所謂“面”就是本著多就少改的原則,對學生每篇學作文都予以批改,主要是粗改略評。所謂“點”,即每篇作文批改后抽出一兩篇習作,作文課前抄寫到黑板上或打印出來,通過多媒體展示,師生共同就標點、語句、結(jié)構(gòu)及主題思想等多方面進行評改,師生互動,細改詳評。本學期在作文課上就利用多媒體評改《校門口見聞》,師生對全文進行逐一修改,讓學生積極發(fā)言,提出評改意見,經(jīng)過修改,這篇較差的作文變成了一篇較好的作文。這種作文評改之法,讓學生能比照自己作文的優(yōu)劣,舉一反三,讓學生學會了自己修改作文。這一辦法看起來,又慢又倔,但有實效,能潛移默化,增強了學生修改作文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