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存慧
《臺階》一文入選原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和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現(xiàn)在入選統(tǒng)編本教材七年級下冊,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同樣的一篇小說,面對不同版本和不同年級的學生,教什么和怎么教,值得研究。筆者在參加泰州市初中語文優(yōu)質課比賽執(zhí)教這篇小說時,巧用課文插圖,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搭建閱讀支架,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審美能力的同步提升。
直覺思維,是指對一個問題未經(jīng)逐步分析,僅依據(jù)內因的感知迅速地對問題答案作出判斷,猜想、設想,或者在對疑難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對問題有“靈感”和“頓悟”,甚至對未來事物的結果有“預感”“預言”等都是直覺思維。
插圖是教材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凝聚著插圖作者的智慧?!霸娭杏挟嫞嬛杏性姟?,文學與藝術本來就有著很強的關聯(lián)性。用好課文插圖,可以為學生的閱讀搭建一個全新的支架。我在教學時,課堂首尾的設計都是圍繞插圖展開的。在上課伊始,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
老師有個習慣,看小說特別喜歡欣賞小說的插圖。但老師在欣賞《臺階》的插圖時,隱約感覺到這幅插圖不太好。(PPT展示課文插圖)老師在這里賣個關子,等我和大家一起學完這篇小說后,大家再來討論這幅插圖好不好?,F(xiàn)在先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臺階》,走近父親。
筆者設計這樣的導入語目的就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前就跟隨老師形成一種直覺思維,引導學生深入到小說情節(jié)中去思考,其核心是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權威、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直覺思維本身具有自由性、靈活性、自發(fā)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點,正因為其具有不可靠的特點,因此,無論在課堂教學的后續(xù)環(huán)節(jié)上會生成什么內容,只要能言之成理,都會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益。
在課堂教學結束前,我設計了“為課文再畫一幅插圖”的環(huán)節(jié):
上課開始時老師談到,老師認為這幅插圖畫得不好,有沒有同學同意我的觀點?
如果讓你來為課文畫一幅插圖,你會選取課文中哪個部分的情節(jié)?
請你用語言按照畫面組成元素和章法布局描繪一下這幅插圖,比一比,看誰最有創(chuàng)意。
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比如有學生說畫父親坐在椅子上的細節(jié)失真,因為小說中一直都是寫父親坐在臺階上,特別是新臺階建成后,父親一節(jié)一節(jié)往下挪,如果畫上椅子,就不可能。有學生談到父親臉上的神情,是憂傷,是期待,還是喜悅自豪,抑或是尷尬的笑,這些都沒有能體現(xiàn)出來。還有學生提出,插圖應該適當添加背景和人物,這樣才能看出插圖畫的是小說發(fā)展階段和人物所處的情境。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是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的,只要給他們搭建一個展示的舞臺,他們就能給你精彩的答案。
在讓學生設計一幅插圖時,學生在認真研讀課文后,思維特別活躍。有學生設想的插圖是我和父親一起坐在合階上,父親在抽著煙,他被煙霧環(huán)繞著,突出父親覺得自己老了,感到非常憂愁。有學生設想的插圖是父親背著一擔柴,手里拎著裝著石塊的筐子,行走在山路上,突出父親為造新房子和新臺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有學生設想的插圖是清晨父親造臺階的畫面,畫出父親累并快樂著的神情。大家都能結合課文的語言和細節(jié),陳述自己設想的具體畫面,并說出理由。
在學生陳述后評議階段,大家最認可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插圖是根據(jù)課文的第13段內容設想的畫面。
最初學生陳述如下:
畫的右下方,父親坐在自己家的三級臺階的頂端,兩腳擱在最低的一級,臺階旁邊父親的身邊還栽著一棵桃樹。父親抽著香煙,頭頂上有飄著的煙霧,父親抬起頭看著遠處。畫的左上方,畫著一戶有著高臺階的人家,臺階前有幾棵柳樹,柳枝被風吹拂搖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闭n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正是指向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這兩個最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
首先,從對這幅插圖的描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構思時已經(jīng)學會串聯(lián)起上下文,比如課文第5段中就有這樣的描述:“父親的個子高,他覺得坐在臺階上很舒服。父親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級上,兩只腳板就擱在最低的一級?!辈鍒D依據(jù)這段描述來畫父親的坐姿,才符合小說中描寫的真實情況。
其次,學生已經(jīng)關注到作品的細節(jié),比如畫面中桃樹和柳樹這樣的細節(jié),包括風吹楊柳的動態(tài)感等。這樣的閱讀,對學生將來揣摩小說細節(jié)的安排,對學生未來記敘文寫作中環(huán)境的描寫等,都會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盡管得到老師的肯定,學生還是提出了自己在插圖設計上的修改意見,如:
臺階的畫面要能體現(xiàn)凹凸不平的特點,因為父親有磕煙斗的習慣,還有時間長等因素。
畫面不是畫父親抽煙,而要畫父親手中拿著煙斗,不然和小說中“磕”的動作不合,并且父親在畫面中最好不要畫抽煙的狀態(tài),這樣不能體現(xiàn)父親目光“專注”的特點。
畫面的背景需要設計好,如背后是有點破舊的低矮的房子,房子的墻角還應該有父親磨穿了的一堆破草鞋等。
還有學生提出畫面的布局,比如,父親的畫面占比要大一點,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以及房屋要小一點,可以虛化一點等。
從學生的發(fā)言看,學生不僅直觀地再現(xiàn)了自己對文字的理解,鮮明地呈現(xiàn)了人物形象、具體情境,也關注到人物的心理,更關注到了畫面的比例設置等要素,可以說真正理解了圖文轉換這個環(huán)節(jié),由文繪圖或以文敘圖的作用,這也正是筆者設計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所在,價值所在。
百度百科上對邏輯思維有這樣的表述:
邏輯思維是人腦的一種理性活動,思維主體把感性認識階段獲得的對于事物認識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并按一定邏輯關系進行推理,從而產(chǎn)生新的認識。邏輯思維具有規(guī)范、嚴密、確定和可重復的特點。
這樣的表述有點抽象,其實對學生閱讀小說而言,邏輯是什么?就是要讓讀者知道小說是怎么寫出來的,小說這樣的虛構性陳述為什么能讓人感覺到生活的真實,筆者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還是圍繞插圖設計,同時兼顧到小說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完成。
師:同學們,剛才的插圖似乎很完美了,但是,小說中不僅僅寫了父親。如果請同學們?yōu)樾≌f插圖添個人物?你想添誰呢?
生:我。
師:“我”在文中哪些地方出現(xiàn)了?有什么作用?
生:第4節(jié),我小時候在臺階上玩。還有小說結尾,父親老了,我長大了,我可以接替父親了。
師:非常好,這是一種生命的傳承。還有同學補充的嗎?
生:小說用“我”的口吻敘述了父親與臺階的故事,小說開頭第一句話就是現(xiàn)在的我的語氣。
生:我是這個故事的見證者,更是一個感受者。
師:“我”究竟感受到了什么?“我”對父親是什么樣的情感?老師也想設計一個批注,怎么了呢,父親老了。明明是疑問句,為什么不用問號呢?
請同學們把原句和改過標點后的句子反復讀,你讀出了什么?
……
為什么要讓學生在插圖中添加人物?因為一是基于小說本身的體式,二是要讓學生理解講故事的邏輯。盡管學生看過不少小說,但可能更多的是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但怎么樣懂得作家如何講故事,自己將來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學科課程的關聯(lián)是課程改革的大趨勢,對于教材插圖的運用,我們不能僅僅把插圖的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點綴,要把插圖的運用和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研習文本的同時,學會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