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是科學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地球之外的浩瀚星空,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shù)探索的目光。即使身不能至,依然心向往之。文人騷客筆下的星河流轉,纖云弄巧,飛星傳恨……人類對遠方的遐想和興致,撥動感性的心弦。從伽利略用望遠鏡對準蒼穹,真實的畫面逐漸浮現(xiàn):水星存盈虧,土星伴光環(huán),木星擁眾子,月球環(huán)形山……人類點滴的理性光芒匯聚成認知行星和空間的涓涓細流。
20 世紀 60 年代興起的深空探測,為行星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增添了澎湃動力。50 年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一小步,帶動了人類認知行星和空間的一大步。時至今日,美國、俄羅斯(含蘇聯(lián))、歐洲航天局及日本等先后發(fā)射了 250 多個行星際探測器,目的地遍歷太陽系所有行星,還包括許多衛(wèi)星、彗星和小行星。通過這些深空探測活動,人類所獲取的行星科學認知已經超過了之前數(shù)千年積累的總和。行星科學的知識結構和方法體系日臻成熟,逐漸從地球科學和天文學的交叉領域發(fā)展壯大,直到獨樹一幟,成為嶄新的學科。
受探測能力的限制,我國行星科學起步較晚,人才隊伍薄弱,和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但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高校著手建立研究平臺,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和質量也在穩(wěn)步提升。2019 年 1 月,中國科學院大學批準啟動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小荷尖角,未來可期。
一個新學科的誕生和發(fā)展,不僅僅需要鼓與呼,更需要理性地思考未來的走向。當前行星科學的研究手段主要有二:一是利用探測器所獲取的遙感和就位探測數(shù)據(jù);二是分析采樣并返回的行星表面樣品。這兩者都離不開深空探測工程的開展。美國之所以走在學科前列,也是基于深空探測的先行一步。
隨著國力增強和科技進步,我國早已不再是深空俱樂部的看客,深空探測任務逐漸增多,影響力逐步擴大。“嫦娥四號”首次實現(xiàn)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成為人類太空探索新的里程碑。隨著 2019 年“嫦娥五號”從月球采樣返回,以及 2020 年發(fā)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等標志性工程的實施,我國將躋身于世界航天工程強國行列。未來 10 年左右,中國人的足跡有望踏上月球,彗星、小行星、木星探測、火星采樣返回等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部署,我國將堅定地邁向世界航天工程強國前列。
然而,航天工程強國不會自然變成行星科學強國,學科發(fā)展依然任重道遠。隨著我國月球和深空探測的進展,我國科學家將會獲取第一手探測資料和珍貴的月球樣品,為取得行星科學的新突破提供物質基礎?!敖袢臻L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萍冀缧枰卫巫プ∥覈剿魃羁盏膽?zhàn)略機遇,加速搭建行星科學的實驗研究平臺,重點研發(fā)返回樣品分析的關鍵技術,完善樣品和數(shù)據(jù)科學共享和使用的制度,大力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隊伍,將深空探測工程的成果盡快轉化成科學認知上的突破。
與此同時,行星科學不僅要做深空探測的挖掘者,而且要做深空探測的引領者。工程技術和科學目標是推動深空探測的雙翼。在探測任務科學目標的凝練過程中需要更多行星科學家的參與和思考,應將學科發(fā)展前沿與重大需求有機銜接,增強探測任務的綜合產出和效益。
走向深空、探索人類認知的邊界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立足自身發(fā)展,并不意味著封閉保守。行星科學的很多重大突破都是協(xié)作和國際合作的產物。在“阿波羅 11 號”登月的當年,美國成立行星科學大學聯(lián)盟,迄今已吸引 488 個高校參加,通過持續(xù)的學術交流、資源共享、教育推廣,全面推動了行星科學的發(fā)展。我國應借鑒經驗,促進科研院所、高校形成合力,促進科學研究與探測工程相互融合。積極推進和參與國際合作,攜手各國科學家,各展其長,做出有益于全人類的科學碩果。
夢想和努力從來都是同時啟航。建設航天強國和探索宇宙奧秘都是中國人民矢志不移的偉大夢想。奮斗的路上,我們始終豪情萬丈。未來,我們不僅要在深空探測能力上比肩世界先進水平,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的足跡,而且要在科學認知上力爭國際一流成果,在人類揭秘深空的故事里寫就屬于我們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