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歌的“和”文化闡釋"/>
丁嘉陽[湖北民族大學,湖北 恩施 445000]
“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的范疇,也是中國哲學與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甲骨文“和”是一個口吹排簫的會意字,其本義指音樂和諧,后引申為“和諧”“和睦”之意。最早將“和”概念從具體的音樂、人際、國家政事之和上升到理論維度的是西周末年的史伯,使之成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則。他提出“和實生物”的命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能生成萬物,然而“同”卻不能增益,只能止步不前。用一物勻適地融入另一物叫作“和”,因此而能豐富、發(fā)展,并使萬物不脫離“和”的統(tǒng)一。
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與沉淀,“和”在中國思想史中的意蘊越發(fā)厚重,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和文化”。觀之其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滲透,更是可以從各個維度、層面去把握。在王維的詩中,也盡顯中國文化之“和”的思想。
關于“和”的解釋,《說文》中解釋為:“和,相應也?!薄爱愐粝鄰闹^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彼^“異音相從”,詩文中的平仄交錯,相反相成,抑揚有致。所謂“同聲相應”,詩文中的用韻,每隔若干字句就按規(guī)則重復同一元音,反復回環(huán)。王維詩中,音律的平仄交錯,其聲律形成了高度的和諧美。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边@首五言律詩屬于五律平起式,格律標準十分規(guī)范。詩句中以一定的單位平仄相間,抑揚起伏,鏗鏘有致。完全符合“粘對”規(guī)則,出句和對句的節(jié)奏相反。不僅如此,此詩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平仄相同。從韻腳看,四聯都使用同一個韻腹和韻尾,做到了“和”與“韻”的統(tǒng)一。其韻腳和白腳平仄相反,更顯其“則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王維的其他詩歌,雖說也有出現了過“失粘”的現象,是因當時律詩格律尚未定型。但反而初唐講究聲韻辭藻與抒寫慷慨情懷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得韻律與抒情相輔相成,更別有風情。但總體來說,詩歌的平仄用韻,“異音相從”的普遍化,“和”的思想文化內涵已經盡顯其中。
(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禮記·月令》中有“天地和同”之說,天地相互整合,相互涵容。這里的“和”是融合、和諧之意。王維詩中,從創(chuàng)作手法和審美角度看,畫法與詩法相得益彰,這是一種審美意象與審美范疇的高度融合。詩作的色彩美、構圖美、層次美的繪畫審美與節(jié)奏美、語言美、意境美的詩歌審美相輔相成。比如其詩《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清人張謙宜稱:“‘大漠’兩句,邊景如畫,功力相敵?!倍渲凶罹呓承牡哪恕爸薄薄皥A”二字。清人張文蓀稱:“‘直’字、‘圓’字,十二分力量?!痹娙说拿钐幵谟诎褟V漠上的景象抽象成為簡潔的幾何圖案,勾勒出了一幅遼闊空曠的簡筆畫。而這種詩畫相結合審美理念也成為中國民族審美意識的重要原理。(二)風光無限,自然諧和
“和,諧也。”(《廣雅》)和本和諧。《尚書·君陳》中也有“寬而有制,從容以和”?!昂汀钡暮诵膬群撕椭C之意?!独献印匪氖略疲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睆挠钪姹倔w論層面,闡釋了“和”是陰陽二氣矛盾統(tǒng)一。而自然界本身的和諧,賦予了山水、鳥獸、自然的美。而在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將自然之物共處、共生、共長的和諧之景描繪得淋漓盡致。如《木蘭柴》:“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薄吧健薄跋﹃枴薄帮w鳥”和諧共生,共同營造出一幅美輪美奐的山鳥意境圖?!逗炽嵘献鳌罚骸奥浠偶盘渖进B,楊柳青青渡水人?!甭浠ㄅc楊柳互相映襯,山鳥鳴叫,將山林增添一抹生機?!拜螺路疾荽壕G,落落長松夏寒”,春去夏至,和諧永存。《莊子·天道》:“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萬物之美之所以產生,乃要天和與人和,人不能干擾、破壞自然?!昂汀蔽幕膬r值是要達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保杂X地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盾髯印ざY論》中有“天地者,生之本也”。順天理、守天則,遵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實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王維詩中,人與自然呈現出高度和諧的狀態(tài),展現了情與景之交融,天與人之和諧的圖景。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人與自然合為一體,人已融入茫茫深山中。雖聞人語,但人的存在,卻沒有打破這深林的冷清和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法則。此乃“有我之境”。再如《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薄叭恕迸c“月”的交流,彰顯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此乃“有我之境”。王維詩中,無論“無我之境”或“有我之境”,無不體現人之情懷賦予自然之景中,實現人與自然的交融,達到“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一)亦官亦隱的“中庸”之和
“和”往往與“中”并行而立,《禮記·中庸》篇中首次將“中”“和”整合成一個概念,提出了“中和”的哲學命題。其云:“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爸杏埂彼枷胧侵袊摹昂汀蔽幕袠O具代表性的內涵之一,強調中和雅正、無過無不及、中正及中和。王維所秉持的亦官亦隱的生活,便是踐行了中庸之道。其亦官亦隱,是“儒”與“佛”的中和,儒家強調積極入世,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佛家則主張“空”“寂”“閑”,不問世事,了斷紅塵。王維選擇的是“儒”與“佛”的中和,是飽含大智的中庸之道。其詩作中,幾乎是看不到所謂的官味詩,其詩不像是廟堂之人所作。比如《終南別業(yè)》:“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還無期。”據記載,此詩是王維初居終南山而做的,表達了自己隱居生活的怡然自得,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再如《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全詩情感的核心,在開篇“人閑”二字,詩人寄居山林,避開塵世煩擾,心境寧靜悠閑,以至桂花飄落都可感覺到。王維也為自己的仕途作考慮,《獻始興公》中:“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崩诼涔饷鞯卣故局约悍e極入世的情懷,表現出“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政治理想?!靶‰[隱于山林,大隱隱于朝堂。”此間體現的正是一種中庸的“和”之道,也是一種中庸之智。(二)含蓄蘊藉的中“和”之美
在中國古代文論中,中庸的思想含義甚是豐富,覆蓋面也甚為廣闊。王維為人處世秉承中庸之道,詩歌中也體現出中“和”之美。中庸之“和”,是對審美范疇、審美層次而言的。中國的審美理想,常常追求中和之美,即孔子所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柔敦厚”等,強調一種雅正和平的藝術境界。對于詩歌來說,其審美價值就在于它的含蓄美、蘊藉美、端莊美。如輞川集中的《文杏館》:“渭文杏栽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里云,去作人間雨?!痹娮餍Х隆冻o》中用香草來喻君子的筆法,用文杏、香茅這些芳香名貴的植物,來襯托出文杏館的高雅脫俗。此種筆法和用典一樣,是中國古典詩歌最為含蓄最為隱逸的表情達意之法。有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蘊在其中。再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睕]有無節(jié)制的狂放與不羈,而是流露出一種有節(jié)制的、社會性的情感。于平淡中潛藏真情,于尋常中寄托哀愁,以禮節(jié)情。正是印證了中國美學“憂而不困”“怨而不言”“哀而不愁”“禮之用,和為貴”的審美理念。“貴和”思想還存在于人格修養(yǎng)的層面??鬃釉Q贊顏淵的品格:“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薄百F和”強調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把身心的和諧視為社會和諧的基礎。對王維而言,“和”乃基本完善的人格,在其詩《獻始興公》中有:“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嶇見王侯。鄙哉匹夫節(jié),布褐將白頭。任智誠則短,守仁固其優(yōu)?!痹娙丝顾鬃粤?,飄逸高曠。若以“文符其人”的角度看,此乃身心之“和”的體現。若是把詩作與主體的關系反過來看,“和”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生理機能、行為態(tài)度以及精神境界的最佳狀態(tài)和理想規(guī)范。劉勰《文心雕龍·養(yǎng)氣》把“和”的理論直接引進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吐納文藝,務在節(jié)宣,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雍滯”。創(chuàng)作之時,詩人的身心調暢清和,對創(chuàng)作大有裨益。白居易更是有“蓋是氣,凝為性,發(fā)為志,散成文”的論述,可見創(chuàng)作主體的身心之“和”所凝散出的文氣是作家能夠寫出優(yōu)秀詩文的基礎。詩以“和”為貴,通過對王維詩的解讀,看到其音律和諧,詩畫融和,風物之和,天人之“合”,蘊藉之美以及完善人格品質的身心之“和”,足以見得“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對詩歌創(chuàng)作強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