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改革十多年來,教學質(zhì)量效率依然不高。如何解決這一困惑,發(fā)揮教師的影響力,提高課堂效率,這是本人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實踐中一直反思的問題。本文從教師教學工作、學生心理思想工作、教師自身的學識魅力上做出反思。
關鍵詞:不求多而求精;“工匠精神”;可持續(xù)學習;學識魅力
隨著網(wǎng)絡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有些中小學生自身無法分辨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往往陷入網(wǎng)絡游戲的泥潭而無法自拔;不少家長對孩子從小的管理缺失,要么過分溺愛,要么全然不顧,對孩子的學習習慣不重視等等現(xiàn)象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基礎教育改革雖然推行了十幾年,但學生的心理思想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缺陷,教師的形象被矮化,教學質(zhì)量、效率不高等問題仍然困擾著一線教師。如何解決這一困惑,發(fā)揮教師的影響力,提高課堂效率?本人總結出以下幾點反思。
一、 教學工作要有“工匠精神”,做課堂教學的有心之人
40或45分鐘課堂是檢驗教師備課教學與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最重要的渠道。教師到底應該拿什么來吸引學生?答案就是:管好學生的“胃”,“飯菜”才會頓頓香!當然,怎樣才能達到這般“高級廚師”的效果?本人認為要始終堅持“工匠精神”,不斷精益求精,時刻做課堂教學的有心人,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第一,課堂教學在量上不求多而求精。以往同備課組成員備課見面的第一句話都不離“教到哪兒”,只講教學進度,卻沒有重視反思學生到底能“吸收到何等程度”。殊不知,過多追求教學進度,片面關注量上的完成,而忽視質(zhì)的提升,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會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畏難情緒和厭倦感,以至自暴自棄。為此,本人在思政教學中注意找準學生的“胃口”,做到不求多,而在于求精:不拘泥于教學參考書上“一框題一課時”的要求,而是根據(jù)學生的理解吸收程度對重難點知識精講精練;以會考綱要的難易程度精準設置試題,讓學生嘗試到熟悉課本知識的“甜頭”,重振學習的自信心。
第二,重視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學習能力。不少高中學困生從小學乃至初中沒有養(yǎng)成閱讀方面的習慣,文字理解能力乃至自主學習能力極為不足。這種情況下的學生學習上不僅會過度依賴老師,而且難以形成可持續(xù)學習能力。對此,本人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日常生活及時政材料信息,學會用課本知識逐一解讀,增強對知識的敏感度;在練習上通過精選習題引導學生反推思考題目指向,自覺遷移回歸到課本相對應的內(nèi)容。本人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形成可持續(xù)學習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本領,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
第三,以教學示范課要求自己。本人每學期都主動申請學校教學公開周的教學示范課,發(fā)揮“工匠精神”,每個課堂教學都做到精益求精,讓學生享受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二、 重視學生思想工作,引導學生做有理想有道德之人
不少高中學困生沒有理想目標,對未來的人生規(guī)劃十分迷茫。表現(xiàn)在學習上的共性就是: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嚴重不足,一味地追求輕松玩樂。不肯下苦功夫,一談學習就會全身困乏、索然無味甚至全然放棄。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自身往往就會表現(xiàn)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的游離狀態(tài),甚至成為不服從老師管理的“問題”學生。本人所在學校不是重點高中學校,所接觸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學困生,不少學生不僅缺乏學科知識的基礎積累,而且沒有良好的思想目標,更不懂得“做一個有理想有擔當有道德的人”的道理。
怎樣重視學生思想工作的引導?本人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重視學生心理的引導。心理引導是思想工作的排頭兵,學生心理上存在缺陷,說到底是“三觀”的扭曲畸形,他們會歪曲地理解這個周遭的世界,會把自己包裹得像“刺猬”一樣,言行舉止上就會處處“扎人”。為此,本人重視學生心理上的引導,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科知識與學生心理的引導教育始終相結合。第二,重視交流溝通習慣。言語交流習慣體現(xiàn)一個人的思想修養(yǎng)。如個別學生講話習慣就像跟人吵架一樣,讓人甚感不適。本人采取的引導方式就是“以牙還牙”——學他的對話語氣,再及時引導他:你看“我剛才的回話,你覺得舒服嗎”?這種“現(xiàn)買現(xiàn)賣”的效果真的不錯!學生漸漸學會文明交流溝通,進而提升自身思想修養(yǎng)。第三,重視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課改的目標說道:學科知識不能只為高考一次服務,更應為學生的一生服務。優(yōu)秀文化塑造靚麗人生,本人在課堂教學或班會課上重視利用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作用,如播放央視欄目《朗讀者》里麥家朗讀的《致兒子的信》、斯琴高娃朗讀的《寫給母親》(賈平凹所寫),《開講啦》欄目里陳果老師開講的《談好奇心》等優(yōu)秀視頻作品。
三、 教師要打造“源頭活水”的學識魅力,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本人在教學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如果僅僅滿足于教科書上的知識,那樣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充其量只是當教科書的“傳聲器”,充當思想政治課堂的“老媽媽”,課堂沉悶而沒有活力。再往下挖就是這么一句話:沒有活力就沒有生命力,沒有生命力就沒有魅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打造“源頭活水”的學識魅力,本人以為:教師需要每天安排固定時間,時刻為自己“充電”,不斷豐富自身知識;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育教研活動,不斷積累各學科教師的優(yōu)秀教學方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新自己的知識層次?!白屪陨沓錆M光源”,思政老師才能在三尺講臺上更好地發(fā)揮自身學科的影響力,才能真正問心無愧于“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才能提升課堂效率,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以上所述,僅僅是本人在高中思政教學中從教師與學生方面總結的幾點反思。
參考文獻:
[1]魏智淵.搞好家校關系的秘密:不要取悅家長[J].教師博覽,2018.02.10.
[2]蘇赫姆林斯基.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jīng)驗[J].教師博覽,2018.8.28.
[3]浙江新考改(第一卷)[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
作者簡介:
吳戀蓉,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元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