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艷 亓瑞*/文
2018年除夕,張扣扣將王家父子三人殺害。2019年1月8日,漢中市中院一審判決張扣扣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故意毀壞財物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決定執(zhí)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9年4月11日,陜西省高院在漢中市中院對張扣扣案進行二審開庭審理,決定維持原判。庭審辯論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張扣扣在作案時有無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對于辯護人一審與二審期間提出對張扣扣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的申請,合議庭均予以駁回。二審開庭前,張扣扣家屬曾委托3名精神病鑒定專家在審查相關材料后出具了《法醫(yī)精神病學書證審查意見書》,認為張扣扣有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作案時有應激障礙,控制能力減弱,屬于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二審期間辯護人申請3名專家出庭被法院正式駁回。主要理由為:被告人張扣扣無精神病家族史和既往史,屬于有預謀殺人犯罪,作案前、作案中及作案后思維清晰,精神狀況正常,其對自己的行為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公訴案件的精神鑒定是由司法機關決定提起,辯護人提交的書證審查意見書不能作為定案參考。
縱觀本案中關于張扣扣作案時有無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爭論,以及辯方不遺余力地先后兩次申請對張扣扣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足以看出精神鑒定意見在刑事案件審判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擬結合此案對我國司法精神病鑒定制度作如下思考。
司法精神病鑒定的啟動權是指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進行精神鑒定的申請權與決定權。精神鑒定意見在認定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上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某些案件中,鑒定意見對最終裁判結果甚至具有決定性影響。鑒于此,我國法律對精神鑒定啟動權作出了相關規(guī)定。
公安機關、檢察院、人民法院分別在刑事案件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享有精神鑒定啟動權。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在刑事案件的偵查階段,對于案件中所涉及的專門性問題,應當指派或聘請專業(yè)人士進行鑒定,最終得出鑒定意見[1]。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院是享有精神鑒定啟動權的主體。依據(jù)《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以下簡稱《規(guī)則》)的規(guī)定:檢察機關可以通過啟動司法精神病鑒定來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在審判階段,法院是享有司法鑒定啟動權的主體。依據(jù)《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法院在審判階段享有的啟動權主要分為三種,即初次鑒定的啟動權、補充鑒定的啟動權與重新鑒定的啟動權[2]。由此可見,公檢法三機關在各自參與的訴訟階段均享有獨立啟動精神鑒定的權力。
訴訟參與人是享有補充鑒定和重新鑒定申請權的主體。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148條的規(guī)定:在刑事案件偵查階段,案件的訴訟參與人可以就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向公安司法機關提出申請。依據(jù)《規(guī)則》第253條和第255條的相關規(guī)定:在刑事案件審查起訴階段,訴訟參與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鑒定申請。經(jīng)檢察長批準,可以啟動鑒定程序。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197條的規(guī)定:在刑事案件審判階段,訴訟參與人可以向法院申請重新鑒定或勘驗。由此可見,當事人在偵查、審查起訴與審判階段均享有重新鑒定和補充鑒定的申請權,犯罪嫌疑人的辯護人及近親屬有精神鑒定的申請權。但是,訴訟參與人申請權的行使并不必然啟動精神鑒定程序,最終仍由公檢法機關來決定。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精神鑒定的啟動權實質(zhì)上是由公檢法機關來行使的,司法實踐中因辯護人或近親屬申請而啟動精神鑒定的較少?;诖耍斜匾獙ξ覈耔b定的啟動現(xiàn)狀作進一步分析。
司法精神病鑒定從確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但是其在刑事案件中的應用卻備受爭議,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精神鑒定的主觀性較強。從司法精神病鑒定制度本身來看,該制度設計是依托于法學與醫(yī)學、心理學等學科的交叉結合。例如,分析行為人是否具有醫(yī)學上的精神病,需要運用醫(yī)學上的知識進行判斷;行為人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判斷,則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具體運用。但到目前為止,司法精神病鑒定還未形成一個很成熟的鑒定體系,鑒定標準尚有待進一步完善。精神鑒定人主要依賴的手段還是通過與行為人的問話、通過對書面材料的審查等方式得出最終鑒定意見。由此就會導致不同的鑒定機構得出不同的鑒定意見,這使得鑒定意見作為刑事案件的證據(jù)作用大打折扣。
通過分析我國目前精神鑒定的啟動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刑事案件訴訟參與人的鑒定申請權與公檢法機關鑒定啟動權具有不平衡性。訴訟參與人的鑒定申請權在得不到公安司法機關支持時,沒有救濟途徑去保障自己的權利。正如法諺所云: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司法精神病鑒定程序的啟動完全是由公安司法機關主導著,并且該項權利沒有有效的制約機制和對抗機制。
司法實踐中,我國精神鑒定的范圍通常不僅包括對行為人精神狀態(tài)的認定,還包括對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評定。司法機關對于鑒定意見的采信率高達90%以上,鑒定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對案件最終的判決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3]。這就是所謂“穿白衣的法官”,即司法精神病鑒定專家影響法官自由心證的發(fā)揮。這一現(xiàn)象背后其實是指在訴訟活動中精神病鑒定專家具有專門的醫(yī)學專業(yè)。這些“具有專門知識”的專家不僅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醫(yī)學上的認定,最終還要對行為人有無刑事責任能力做出法律上的判斷,這就會導致法官作出的最終判決結果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精神鑒定意見的內(nèi)容。因此,精神鑒定意見對法官在審理刑事案件過程中自由心證的發(fā)揮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不利于法官對刑事責任能力這一法律問題的判定。
我國刑法的機能是人權保障和社會保護,一方面,通過對刑法的準確適用,實現(xiàn)保障人權的機能;另一方面,刑法通過懲罰犯罪,實現(xiàn)社會保護的機能。然而,司法精神病鑒定的啟動與刑法機能的發(fā)揮存在一定的沖突。如果啟動精神鑒定,行為人可能被認定為精神病,不具有辨認與控制能力,最終被認定為無罪或者減輕刑罰,不利于刑法社會保護機能的實現(xiàn);如果不啟動精神鑒定,刑法中關于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的相關規(guī)定無法得到落實,刑法人權保障機能無法得以實現(xiàn)[4]。
根據(jù)自由意志理論的相關內(nèi)容:自由意志是每個人所擁有的。在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如果其意志是自由的,那么法律對其行為作出否定性評價是當然的?;谠摲穸ㄐ栽u價,刑法就要對其施加刑罰。相反,如果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其自由意志受限,即行為人行為時沒有辨認和控制能力。法律對這樣的行為就不進行規(guī)制,因為該行為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我國刑法中關于精神病人不負刑事責任的規(guī)定,其法理基礎就是基于此。法律之所以作出這樣規(guī)定,其背后是基于人權價值和刑罰個別化原則為支撐的。然而司法實踐中有的精神病患者憑借法律賦予的特殊保護,手持所謂的“免死金牌”進行行兇殺人等嚴重危害社會的暴力行為卻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責任(有的可強制醫(yī)療),這在一定意義上對于受害者也是一種不公平。因此,司法人員為了保護被犯罪行為侵害的法益,發(fā)揮刑法懲罰犯罪的機能,有時就不會輕易啟動司法精神病鑒定程序。
面對現(xiàn)階段司法精神病鑒定所面臨的問題,理論界與實務界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完善路徑:第一種是直接賦予當事人啟動權,進而解決當前司法精神病鑒定啟動階段權力與權利對抗的不平衡。當形成兩種不同的鑒定意見時,對于鑒定意見的采納將通過法庭質(zhì)證最終由法官決定。第二種是堅持現(xiàn)有的職權主義鑒定啟動模式。該模式下當事人不享有啟動權,但是對于公安司法機關啟動鑒定的條件和程序應當作出嚴格的規(guī)定。同時對于當事人申請權也給予相應的救濟途徑。[5]比較這兩種不同的觀點,結合我國精神鑒定啟動權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不論是從目前司法鑒定的技術層面還是從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看,直接賦予當事人精神鑒定的啟動權不具有現(xiàn)實性和可行性,但對于目前的鑒定啟動模式可通過以下路徑進行完善。
賦予訴訟參與人初次精神鑒定的申請權及救濟權,而不僅限于重新鑒定和補充鑒定的申請權[6]。依據(jù)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只有在公安司法機關啟動了初次鑒定之后,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疑問時才提出補充鑒定和重新鑒定的申請。為了更好地保障訴訟參與人在精神鑒定啟動階段的權利,當事人也應當享有提出初次精神病鑒定的申請權。
在此基礎上,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鑒定申請權被駁回后,需要有相關的救濟途徑。根據(jù)正當程序的要求:公民依法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當公權力機關所做的決定影響公民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時,應當給予公民知情權,并且應當賦予公民申辯的權利。所以,當公民的申請權被駁回后,可以給予其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進行救濟的權利。結合域外的立法經(jīng)驗,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公安司法機關在接到鑒定申請后的法定期限內(nèi)作出決定,如果作出駁回申請的決定,要求其說明正當理由。當公安司法機關逾期未作出決定或者作出駁回鑒定申請的決定后,申請人可以在審查法定期限期屆滿后的次日或者接到駁回申請決定的次日向上一級公安司法機關提請復核。
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之所以出現(xiàn)公安司法機關認為不需要啟動鑒定程序而當事人堅持申請啟動鑒定程序的矛盾,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對于司法精神病鑒定啟動標準沒有明確規(guī)定。這一矛盾嚴重影響著我國司法公信力和訴訟效率的提高。為此,需要進一步明確司法精神病鑒定的啟動標準。
我們可以采取司法解釋的方式對精神鑒定的啟動標準加以明確,具體可參考以下標準:第一,行為人有無精神異常史或者精神病家族史;第二,行為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精神疾病發(fā)作史,但行為人家屬及其周圍人員反映其性格怪戾、行為沖動、情緒不穩(wěn)定、動作優(yōu)質(zhì)、睡眠規(guī)律反?;蛴谐榇ぐl(fā)作史等;第三,行為人行為的目的、動機、方式、過程等有悖于常理,或者缺乏作案目的或者動機,或者雖有一定的動機與目的,但與行為的嚴重后果顯著不相稱;第四,作案后或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精神反常表現(xiàn)的;第五,行為人具有藥物或酒精依賴史等[7]。只要行為人符合上述標準,公安司法機關原則上就應當啟動精神鑒定程序。
與此同時,是否符合上述標準,也是公安司法機關審查是否接受訴訟參與人精神鑒定申請的依據(jù)。如果訴訟參與人所提交的材料不符合上述標準,那么其鑒定申請將得不到公安司法機關的批準。依此分析“張扣扣案”,盡管辯護人兩次申請對張扣扣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但申請鑒定的理由并不符合上述標準,法院予以駁回是合理的。
雖然“兩高三部”頒布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guī)定》(以下簡稱《暫行規(guī)定》)將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規(guī)定在精神病鑒定范圍之中,但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刑事訴訟法》均對鑒定人作出了相關規(guī)定,所謂的鑒定人是指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鑒定人的鑒定范圍是由其所具有的專門知識決定的,具體是指對訴訟中所涉及的法律之外的專門性問題。鑒定人對上述問題通過專業(yè)的鑒別和判斷提供鑒定意見。對于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屬于法律認定的問題不應被認定為屬于專門問題的范圍。另外,從法律位階來看,《決定》和《刑事訴訟法》相比于《暫行規(guī)定》是上位法,所以當出現(xiàn)法律適用沖突時應適用更高位階的法律規(guī)定,即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不屬于精神病鑒定專家鑒定的范圍。
對于精神鑒定的評定內(nèi)容除了立法上有爭議外,理論學界也對這一問題存在爭議,具體包括以下幾種觀點[8]:醫(yī)學要件評定說,醫(yī)學、心理學要件評定說,刑事責任能力評定說,折中說。筆者結合我國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與司法實踐,提倡折中說,即刑事責任能力的醫(yī)學要件應由精神鑒定人進行判斷,心理學要件的判斷應采用以法官為主,鑒定人為輔的合作方式。因為司法精神病鑒定需要司法工作人員與精神病鑒定人員相互合作來完成,而將兩者連接起來的關鍵點在于對行為人行為時辨認和控制能力的判定,這就需要借助法學和醫(yī)學知識的共同運用最終得出結論。首先,鑒定人要針對行為人的精神狀態(tài)做出醫(yī)學要件即有無精神病的評定,得出醫(yī)學上的鑒定意見;其次,鑒定人將其所得出的對行為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判斷對司法工作人員予以詳細說明,這樣就架起了鑒定人與司法工作人員溝通的橋梁;最后,司法工作人員在鑒定人協(xié)助的基礎上最終做出心理學要件即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的判斷。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影響案件判決結果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需要司法工作人員在借助醫(yī)學要件鑒定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學要件的事實認定,最終對案件的事實提出法律上的認定標準即得出刑事責任能力有無的法律認定。
正如日本學者團藤重光所言,法律與醫(yī)學間的關系至為密切,其中尤以刑事法學者與精神醫(yī)學家以及法官與鑒定人之間最為顯著,于刑事訴訟之進行過程中,力求發(fā)現(xiàn)真實,諸多皆賴有力的鑒定,我們更應關注的是鑒定意見的采納與刑事責任能力認定的銜接問題。其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實現(xiàn)鑒定人與法官在刑事訴訟中既要各司其職又要良性互動。
盡管從實踐上來看認為鑒定意見具有優(yōu)先證明力的觀點在我國相當盛行。但精神鑒定意見屬于我國法定證據(jù)種類中的一種。所以,對于鑒定意見的采信,必須要經(jīng)過控辯雙方的質(zhì)證和法庭的認證等法定程序的檢驗。
第一,由精神醫(yī)學鑒定人對刑事責任能力的醫(yī)學要件作出評定。其內(nèi)容包括被鑒定人是否屬于精神障礙?屬于何種精神障礙?實施危害行為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精神障礙與所實施的危害行為之間有無聯(lián)系。第二,鑒定意見作為言詞證據(jù)的一種,必須要求鑒定人出庭作證,對其鑒定意見中醫(yī)學要件的評定結果進行詳細的闡述和說明。第三,訴訟參與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專家輔助人可以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專業(yè)性的問題和意見。第四,在法庭上,通過對鑒定意見的質(zhì)證認證,法官依照自由心證原則加以衡量,最終就被鑒定人因精神障礙而致的辨認控制能力受損程度和對被鑒定人控制可能性進行判斷,得出被鑒定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結論。
一直以來,司法精神病鑒定被一些犯罪分子當作是“免死金牌”“無罪通行證”,辯護人也將其作為辯護的重點。實然,對于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精神鑒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有精神病并不等于無刑事責任能力,這是屬于兩個不同維度的判斷標準。張扣扣案中司法機關未準許對其進行精神鑒定,是因為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最終是法官依賴于行為人行為時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而本案中張扣扣的客觀行為并不符合文中所提及的精神鑒定啟動的標準。法官根據(jù)張扣扣行為時的客觀行為以及行為前后的表現(xiàn)足以作出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就不再需要啟動司法精神病鑒定程序。刑法的機能就是社會保護和人權保障,司法機關在定罪量刑過程中總是在這二者之間維持總體平衡。精神鑒定涉及的不僅是精神醫(yī)學與心理學問題,更是社會與法律問題。
注釋:
[1]《刑事訴訟法》第146條規(guī)定: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第148條規(guī)定: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jù)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
[2]《刑事訴訟法》第196條規(guī)定:法庭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jù)有疑問的,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jù)進行調(diào)查核實。人民法院調(diào)查核實證據(jù),可以進行勘驗、檢查、查封、扣押、鑒定和查詢、凍結。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9條規(guī)定:對鑒定結論有疑問的,人民法院可以指派或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或者機構,對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進行補充鑒定或重新鑒定。
[3]參見靳瀾濤:《“越位”的專家與“隱身”的法官——精神病鑒定專家在司法裁決中的錯位與歸位》,《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4]參見儲陳城:《刑事司法精神鑒定規(guī)則的體系性缺陷及其重構》,《法治研究》2018年第2期。
[5]參見陳衛(wèi)東、程雷:《司法精神病鑒定基本問題研究》,《法學研究》2012年第1期。
[6]參見張愛艷:《精神鑒定的合理啟動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第9期。
[7]參見黃麗勤:《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頁。
[8]參見張愛艷:《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