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霞
如果說,認識宜興從旅游開始;那么,親近宜興應該從紫砂開始。七千年熊熊燃燒的窯火,得天獨厚的砂土資源,創(chuàng)造出多姿多彩的紫砂造型。千百年來,歷代紫砂名家以手塑心,在一胚砂土里見天地,見歷史,見意境。宜興紫砂已經(jīng)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獨步千秋。一把小小的紫砂壺,氣象萬千,承載著歷史人文;一壺淡雅的紅茶里,禪意悠然,訴說著中國文化。于是乎,文人墨客愛在紫砂壺上銘文刻畫,紫砂藝人愛在砂土里塑造美好生活。紫砂壺承載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喝茶、賞壺,更是傳統(tǒng)文化的表達和流露。
在紫砂的創(chuàng)意里,傳情達意是最常見的手法:竹子寓意高風亮節(jié)、蝙蝠代表多子多福、夏蟬寄情財源滾滾,蘭花迎合蕙質(zhì)蘭心……。中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壺里乾坤被歷代紫砂藝人表達得淋漓盡致。
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二十多年前,初涉紫砂領域的我,被“紫砂七大老藝人”朱可心的《魚化龍壺》所吸引:一把壺中,有龍有魚,造型可愛,細節(jié)別致,令人愛不釋手。先生的精湛技藝,如高山仰止,讓后人的努力有了方向。創(chuàng)作一把傳承與創(chuàng)意兼?zhèn)涞摹遏~化龍壺》,成了我的一個紫砂理想。
史為壺之源,制壺先看歷史,再問精髓。我翻閱了許多紫砂歷史書籍,對《魚化龍壺》有了最直觀的認知和了解:從造型上來說,魚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帶著神話般的傳說,以“龍魚互變”的形式,出現(xiàn)在古代史書中。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 “東海大魚化為龍”,以及小時候看《山海經(jīng)》里流傳的“鯉魚跳龍門”的典故,講述龍魚互變的美好傳說,寄托著老百姓的美好祝福,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從中國式的寓意上而言,龍魚裝飾是傳統(tǒng)寓意紋樣——魚化為龍。魚躍龍門,寓意著古代的三大喜事之一的金榜題名,從此人生際遇青云直上,高升昌盛。
從歷史記載上說, 明末紫砂藝人陳仲美是紫砂史上制作《魚化龍壺》的鼻祖。只不過,他當時制作的壺有一個霸氣的名字叫《龍戲海濤壺》。歲月的變遷中,雖然他未有實物流傳,但在宜興紫砂老一輩人中,都認同《龍戲海濤壺》就是《魚化龍壺》的前身。清代嘉道年間,紫砂村名家邵大亨精心設計,將《魚化龍壺》演繹的更接地氣,受到老百姓的喜愛,成為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造型:云紋海浪,似波濤洶涌,一面為魚、一面為龍。壺嘴為龍頭,壺把為魚飾,栩栩如生中見細節(jié)功力。最奇趣的是,注水后的龍舌還會前傾冒出,俏皮可愛,在百姓生活中廣為熟知,成為親朋好友送客之佳選。
胸有成竹,才會吸收入神,這是我多年創(chuàng)意的方向。除去紫砂創(chuàng)作,我也學習雕塑等技藝,對創(chuàng)作這把傳統(tǒng)、現(xiàn)代兼具《魚化龍壺》有很大的幫助,受到了藏家的一致好評,事實證明,好的作品才會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
泥為型之首?!遏~化龍壺》砂質(zhì)溫潤,精挑細選的泥料顆粒細膩,紫中帶紅,先入為主的視覺享受一目了然。在暗淡的燈光下,宜興紫砂的質(zhì)感溫潤如玉,盡顯芳華。
型為壺之重。壺面飾旋渦紋,動靜結合流暢自然;壺嘴微微胥出,簡單舒展;壺把如龍鱗片,細看片片精雕細琢之感濃郁;壺身整體以龍型浮雕裝飾為主,氣象萬千中與壺身巧妙融為一體;壺鈕最為精致,以龍頭裝飾,心似蓮花開的禪意于最高處綻放,小巧新麗,不顯霸氣顯溫雅。
飾為壺之魂。壺身龍體康健,神采奕奕,細節(jié)分明;壺蓋依然塑有旋紋圖案,似魚龍出海,如福運四海。因為有長年雕塑的功力,壺體線條呈現(xiàn)出渾厚有力,壺面裝飾演繹出精致動人。最大的創(chuàng)意和見功力是:在微小的龍頭之處,龍舌穩(wěn)妥細膩,不僅頭可以自由伸縮,倒茶時龍嘴還會吐出舌頭,使觀者滋生出普潤大地,恩澤四方的美好祝福。
果為壺人悅。年輕者看此壺,俏皮氣息濃郁;年長者觀此壺,祝福之感油然而生;藏家購此壺,感受物有所值。皆大歡喜的效果,代表著觀者、賞者、藏者的認可,也是對我辛勤付出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