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恒禮.
“傘頭秧歌”是我國古代民間歌舞藝術的一種,主要流行于黃土高原和華北地區(qū)?!皞泐^”秧歌與其他秧歌的不同在于,演員在表演秧歌的時候會擎一把大羅傘,擎?zhèn)愕娜司褪恰皞泐^”,是整支隊伍的總指揮?!皞泐^秧歌”因此得名。
關于傘頭秧歌的起源,王杰文教授曾做過專門研究。他認為,傘頭秧歌與其它秧歌藝術一樣起源于古人迎春、元宵期間的巫儺儀式。①王杰文:《儀式、歌舞與文化展演——陜北、晉西傘頭秧歌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4—52頁。這一觀點用來解釋秧歌的起源尚可,用來解釋“傘頭秧歌”的起源則存在問題。問題在于,秧歌與“傘頭秧歌”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秧歌的起源并不意味著“傘頭秧歌”的起源。古人在跳秧歌的過程中為什么要擎?zhèn)??傘有什么作用?這些問題,在前人的研究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本文嘗試對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一下梳理和解答。
一
“傘頭秧歌”為什么要擎?zhèn)??這把大傘既是傘頭秧歌得名的原因,也是區(qū)別于其他秧歌的重要標志。這柄傘并非日用雨傘,而是一種儀式用傘。在陜北和晉西地區(qū)被稱為“日照傘”“皂羅傘”“紅羅傘”“萬民傘”“燈籠傘”等,而且有相關的傳說來歷,通常與神靈如“閻羅王”或者與皇帝劉秀、唐王、李世民、李淵等人有關。①王杰文:《儀式、歌舞與文化展演——陜北、晉西傘頭秧歌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34頁??梢?,“傘頭秧歌”的傘是具有儀式功能的“傘”。從這個角度看,就會發(fā)現“傘頭秧歌”中儀式傘的源頭在佛教。
佛教戒律極嚴,佛教戒律書《摩柯僧祇律》早在三國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就被天竺僧人曇柯迦羅翻譯成漢語《僧祇戒本》,是最早譯成漢語的佛教戒律書。在這本書中對佛教信徒的言行有詳盡的指導,包括傘的使用,②參《摩可僧祇律》卷三,大正新修《大藏經》。由此形成了佛教特殊的持傘禮儀與文化。在佛教經典中有大量關于佛教徒持傘謁佛、禮佛的記載。如《雜阿含經》就記載了佛陀圓寂后,天竺王用傘蓋供奉佛祖舍利的情景:
時王做八萬四千金銀琉璃玻璃篋盛佛舍利,又做八萬四千四寶瓶盛此篋,又作無量百千幡幢傘蓋,使諸鬼神各持舍利供養(yǎng)之具。③《雜阿含經》卷二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經》。
可見佛教中的“傘”絕非一般用具,而是敬佛的禮器,護佛的法器。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壁畫很能說明傘在佛教中的地位。敦煌壁畫中凡是佛陀的畫像,頭頂上方必有傘蓋。請看圖一:
圖一為北魏時期敦煌壁畫中的佛陀形象,佛陀頂部有一柄羅傘護持。類似這樣的圖像,敦煌壁畫中有很多。佛陀或站或立,頭頂寶傘為必備之物。
圖一 敦煌壁畫中的佛祖說法圖(局部)
圖二 宋代敦煌壁畫中的佛陀和菩薩都開始有幢傘。
唐代的水陸法會中已經開始出現使用“幡幢傘蓋”的記載,如唐代高僧悟真所作《禳災文》云:
禳災卻禍者,莫過于佛頂心呪。然無身之身,故現身而濟難;無說而說,之心呪而持危。盛世之法,莫大于茲矣。今者敦煌之府內豎百法之勝幢,設佛頂于四門,使黑業(yè)之殲掃。厥今佛會,斯誰施之?時則有節(jié)兒監(jiān)軍及良牧社公,為城隍□安之所為也,伏惟節(jié)兒都督,公平育物,整節(jié)安邊,慮災產以侵人,恐妖氣之害物,所以來相設計,□□安人。若論護國匡邦,無過建斯幢傘。是時也,□□顏月,白馬初春,春乘陽而來暖。于是緇侶□□,衣冠翼翼,總斯多善,莫限良緣。先用奉資,護世四王,龍?zhí)彀瞬?,惟愿增威力,益神通,并妖氣,驅疫癘。④鄭炳林編:《敦煌碑銘贊輯釋》,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21頁。
此碑文保存于敦煌地區(qū),反映的是唐代敦煌地區(qū)佛教為當地舉辦禳災的水陸法會的情況。碑文中明確提到,“若論護國匡邦,無過建斯幢傘”。由此可知,佛教中的傘又叫“幢傘”“勝幢”。“勝幢”的“勝”即“厭勝”之義,指的是能抵御和防備邪魔侵害的法術。唐代民間已經流行通過豎立“幢傘”來禳災卻禍?!按眰恪睘槭裁淳哂袇拕俟δ埽匡@然是因為幢傘是佛祖的標志物,代表佛祖和佛法。
宋代,幢傘的使用更加廣泛。在北魏的壁畫中,只有佛陀頭頂有幢傘,到了北宋時期,佛陀與菩薩的頭頂都開始有幢傘(圖二)。而且菩薩的幢傘兩翼上翹,呈飛檐狀,形制也更加精巧。
在民間,幢傘也開始在秧歌中得到運用。請看圖三宋代繪畫《百子雜劇圖》。①該圖現保存于美國,中國傳媒大學周華斌教授見到此圖并臨摹,此處用的是周華斌先生的摹本,已經獲得周華斌教授授權,在此表示謝忱!圖中心偏右位置,有一小兒橫持羅傘,做指揮狀,周邊秧歌藝人以他為中心圍成一個圓場,這個居中指揮的人就是傘頭。說明宋代傘頭秧歌已經形成。
元代傘頭秧歌上升為國家儀式中的組成部分。這個國家儀式指的就是元朝政府組織的農歷二月十五“游皇城”活動?!坝位食恰边@一名稱見于《元史·祭祀六》:
世祖至元七年,以帝師八思巴之言,于大明殿御座上置白傘蓋一,頂用素段,泥金書梵字于其上,謂鎮(zhèn)伏邪魔獲安國剎。自后每歲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啟建白傘蓋佛事,用諸色儀仗社直,迎引傘蓋,周游皇城內外,云與眾生祓除不祥,導迎福祉。歲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書省奏,請先期中書奉旨移文樞密院,八衛(wèi)撥傘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軍甲馬五百人,抬舁監(jiān)壇漢關羽神轎軍及雜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轄官寺三百六十所,掌供應佛像、壇面、幢幡、寶蓋、車鼓、頭旗三百六十壇,每壇擎執(zhí)抬舁二十六人,鈸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教坊司云和署掌大樂鼓、板杖鼓、篳篥、龍笛、琵琶、箏、緌七色,凡四百人。興和署掌妓女雜扮隊戲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雜把戲男女一百五十人,儀鳳司掌漢人、回回、河西三色細樂,每色各三隊,凡三百二十四人。凡執(zhí)役者,皆官給鎧甲袍服器仗,俱以鮮麗整齊為尚,珠玉金繡,裝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都城士女,閭閻聚觀。禮部官點視諸色隊仗,刑部官巡綽喧鬧,樞密院官分守城門,而中書省官一員總督視之。先二日,于西鎮(zhèn)國寺迎太子游四門,舁高塑像,具儀仗入城。十四日,帝師率梵僧五百人,于大明殿內建佛事。至十五日,恭請傘蓋于御座,奉置寶輿,諸儀衛(wèi)隊仗列于殿前,諸色社直暨諸壇面列于崇天門外,迎引出宮。至慶壽寺,具素食,食罷起行,從西宮門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載紅門,由東華門過延春門而西。帝及后妃公主,于玉德殿門外,搭金脊吾殿彩樓而觀覽焉。及諸隊仗社直送金傘還宮,復恭置御榻上。帝師僧眾作佛事,至十六日罷散。歲以為常,謂之游皇城。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七七,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926—1927頁。
圖三 宋代《百子雜劇圖》摹本。
這就是《元史》中著名的“游皇城”記載。由于這段記載涉及元代宮廷典章制度、宗教信仰、文化娛樂、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信息,很多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加以征引研究。從《元史》的記載看,“游皇城”活動是宮廷舉辦的佛事活動,帝師八思巴就是藏傳佛教高僧?!坝位食恰被顒邮窃谒奶嶙h下舉辦的。目的是為了“鎮(zhèn)伏邪魔”和“安國”。說明佛教的水陸法會在元代成為了國家儀式。
游皇城的儀式在初春時節(jié)舉行,在時間上與唐代敦煌水陸法會舉行的時間“白馬初春”一致。而且,元代“游皇城”儀式上使用的幢傘顏色形制也與唐代一致。唐代敦煌水陸法會上使用的是白色的幢傘。悟真的《禳災文》中寫道:
今囑三春水月,四序初晨,延百以豎勝,境殲千殃而精白傘,將冀保休國家,再育黎元,三邊無烽燧之侵,一郡休康寧之慶……①鄭炳林編:《敦煌碑銘贊輯釋》,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21頁。
所謂“精白傘”是用精美的絲綢等珍貴材質制作,裝飾繁復,掛滿了珍寶的幢傘,傘的顏色為白色。無獨有偶,元代“游皇城”使用的也是“白傘蓋”。說明元代的“游皇城”是唐代以來形成的通過舉辦佛教水陸法會來禳災卻禍,祈求國泰民安的儀式活動的延續(xù)。
值得注意的是,“游皇城”活動中有大批的民間秧歌隊參加。那就是“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 這一百二十隊秧歌顯然是元朝政府從大都路轄區(qū)內征調的民間秧歌隊。這就說到了“游皇城”的時間,為什么定在二月十五日,而不是民間常見的正月十五日前后。因為,大都路的官府要從民間秧歌隊中篩選。正月十五鬧秧歌正好給了大都路官員篩選秧歌隊的機會,等到名單確定,征調進京,時間差不多已經一個月以后,所以元代選在二月十五日游皇城。參加完游皇城的儀式之后,這一百二十隊秧歌隊哪去了?自然是返回各自所在的村落,于是就將“游皇城”的儀式“搬回”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這就是傘頭秧歌之所以在華北地區(qū)流行的原因。因為過去它們都屬于大都路管轄的范圍。
元朝滅亡以后,這一民俗活動并沒有隨著元朝的滅亡而終止,而是繼續(xù)在民間流傳。明代山西地區(qū)有傘頭秧歌。例如山西上黨地區(qū)發(fā)現的明代民間迎神賽會用的《唐樂星圖·聽命文》記云:
玉皇上帝尊神法旨敕諭:殿上階下,神前神后,大小社首,六局膳夫,亭子帷子,斟酒、報食,排軍、打傘、簇馬、搬罩,左右香老、掇盤、聽事、承應樂人、俱赴丹墀聽侍命。鞠躬聽知。②李天生:《唐樂星圖校注》,見《中華戲曲》第十三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頁。
《唐樂星圖》系明嘉靖年間重抄本,是記載當地迎神賽會儀式規(guī)程的文件。既然是明代的文獻,卻偏偏取名叫“唐樂星圖”,說明古人其實非常清楚這一行為的來源是在唐代。根據《唐樂星圖》的記載,秧歌隊伍中專門設有“打傘”一角。說明明代山西地區(qū)是有“傘頭秧歌”存在。
另據清代山西陽城縣潤城村東岳廟《潤城社新制神傘儀仗記》碑文記云:
迎神祈澤,則大起眾庶,鼓鉦競響,傘扇麾幢之屬夾道而前馳。復有貝錦彩裝兒童雜劇,紛紜遝沓,填塞街衢,焜耀閭巷。③王福才:《陽城縣潤城村東岳廟〈潤城社新制神傘儀仗記〉碑考述》,見《中華戲曲》第二十三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第50頁。
這段文字就刻在潤城村東岳廟正殿前檐角柱外的石碑上,且內文中有“乾隆三十六年春”的記載,說明迎神賽會發(fā)生在清乾隆年間,是潤城村會社為新制作“神傘儀仗”刊刻的碑文。這里的“神傘”就是“傘頭秧歌”中的傘頭手持的“幢傘”。
清代,傘頭秧歌還傳播到了關外的遼寧等地。如,《奉天通志》引清《柳邊紀略》云:
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傘鐙賣膏藥者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更舞,達旦乃已。①《奉天通志》,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中國方志庫初集》,愛如生數據庫據原本掃描,卷九十八,第6頁。
這里所說“扮一持傘鐙賣膏藥者”就是秧歌隊的“傘頭”?!皞沌嫛奔粗甘殖值牧_傘而言,因為在山西地區(qū),傘頭手中的傘又被稱為“燈籠傘”,即“傘燈(鐙)”?!百u膏藥者”說明“傘頭”除了指揮整支秧歌隊,還肩負角色扮演職能,在秧歌劇中扮演“賣膏藥者”的角色。“前導”說明秧歌隊行進時他走在隊伍的最前面,起引領作用,這都是傘頭秧歌的重要特征。傘頭秧歌在行進時,傘頭擎?zhèn)愦蝾^,在跳圓場時則位于圓心,指揮整支隊伍表演。
當然,民間的傘頭秧歌無論是規(guī)模還是人數都無法跟元代宮廷舉辦的跳秧歌活動相比。例如,“游皇城”使用的精白傘,村莊恐怕就置辦不起;更不消說請高僧用金粉在傘上書寫梵語經文。民間只能因陋就簡,但打傘跳秧歌的目的與“游皇城”是一致的,就是祈求一方平安。
二
中原地區(qū)的傘頭秧歌主要集中在豫北的浚縣等地。每年在春節(jié)元宵期間出秧歌,從正月初九表演到正月十六日。??h在元代上雖然不屬于大都路管轄范圍,但??h因為靠近河北省和山西省,歷史上有大量河北、山西人移居??h。傘頭秧歌是在清代中后期從山西傳入的。關于這一點,當地新修的地方志中有明確說明,傘頭秧歌所在地善堂鎮(zhèn)藝人祖墳上的碑刻也可證明。碑文(圖四)云:
公行二,諱發(fā),山西汾州府汾陽縣城南十五里田屯村鳳儀巷人氏,因外出貿易,遷居于此。老而無子,以胞之子文魁承嗣,一門雙挑。兄居山西,弟寄河南,恐其年日久,后輩不知,是為敘。②墓碑現在仍保存在善堂鎮(zhèn)后人手中。圖片為墓碑原貌。
立碑時間為“光緒十三年歲次丁亥四月十六日”,這段材料證明河南北部的傘頭秧歌主要來自山西汾陽,由山西移民帶到河南。從碑文落款看,老人葬于光緒十三年。據當地人講,老人曾五世同堂,可推知其移民時間當在清道咸年間。隨著山西移民將傘頭秧歌從華北帶入中原。由此可知,??h的傘頭秧歌源于山西汾陽的傘頭秧歌。山西汾陽的傘頭秧歌又與元代大都路的傘頭秧歌有著直接的聯系。
圖四 善堂鎮(zhèn)傘頭秧歌藝人祖墳墓碑上關于祖籍山西的記載
故從今天浚縣傘頭秧歌活動的情況,可大致推知元代“游皇城”中一百二十家秧歌隊組織和表演的一些情況。??h的傘頭秧歌仍然是以村落為單位組織起來的,會社所在地在??h城東的善堂鎮(zhèn)。每年春節(jié)期間組織起來“玩會”,資金由村民自發(fā)捐款籌集。正月初八開始請神,出社火,秧歌隊在村落里巡游,初九上附近的浮邱山玉皇閣“朝頂”?;貋砗罄^續(xù)在縣城和附近村落里巡游至正月十五日,正月十六日再次上浮邱山玉皇閣“朝頂”完畢,秧歌隊活動結束。
秧歌隊的主要角色包括:
1.傘頭。一人,穿戲服,手擎黃羅傘。行進時在隊伍最前面,團場時站在圓心位置。
2.打棒壯士。兩人,穿黑色衣褲,戴黑色英雄巾,腰扎紅色絲絳,手持兩根短棒,表演戲臺上的武打動作。宋代秧歌隊中有“夾棒”和“交袞(棍)鮑老”不知與打棒壯士是否一回事。
3.姜太公背妻。一人扮演姜太公,將姜太公的妻子做成假人,穿戴在身上表演。
4.韃子王。一人扮演成女真或蒙古兵的形象,在隊伍中邊走邊舞,宋代秧歌隊中有“韃靼舞”,與此類似。
5.傻妞。由一男性扮演村姑,穿一身紅,隨隊伍行進,行進過程中,可以和任何人搭戲,主要是表演調情和猥褻的動作。宋代秧歌中有“粗妲”,也就是社會地位不高的青年婦女,不知與此有無關系。
6.丑公子。兩人,扮相如戲臺上的丑角,穿著戲臺上秀才的衣服,手拿折扇,邊走邊舞。宋代秧歌中有“喬學堂”,也就是裝扮成學堂里的書生,與此類似。
7.縣官出巡。三人,一人扮演縣官,兩人扮演衙役。衙役手持水火棍,一前一后,將縣官夾在中間,做巡視狀。宋代秧歌隊中有“瞎判官”,扮演成官吏的形象,不知與此有無關聯。
8.漁公漁婆。二人,一人扮演漁公,手持船槳在前面劃船,一人扮演漁婆,手持釣鉤模仿在船上釣魚。宋代秧歌中有“旱劃船”與此類似。
9.許仙、法海和白娘子。一人扮演法海,一人扮演許仙,手中撐著油紙傘,一人扮演白素貞,一人扮演小青。
10.二鬼摔跤。一人扮演兩人,穿特制的道具,表演兩個小鬼摔跤撕扯的動作。宋代秧歌中有“裝鬼”一角,與此類似。
11.媒婆。一人扮演,手持長煙袋,邊走邊做抽煙的動作。
圖五 浚縣傘頭秧歌表演時的場景。(??h文化館攝影并提供照片)
12.農夫。一人,手持鋤頭,跟隨隊伍行進。農夫的形象在宋代和明代的秧歌隊中都有出現。宋代秧歌中有“村田樂”,扮演農夫耕田的場景。明代秧歌隊中也有農夫的形象。據《如夢錄》載:
至迎春日,內官、宮眷俱著綿衣繡裳,簇擁王駕上紫禁城閱春。春臺、春樓如一片花繡。從麗景門進,每巷口三炮,莊農、毛女百二十行,扮作各色雜劇。①無名氏撰:《如夢錄》,孔憲易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7頁。
這里的“莊農”就是農莊里耕田的農民形象??梢娺@一形象由來已久,傳承至今。
13.楊宗保和穆桂英。二人扮演,均戲臺上的元帥裝扮,一個白袍,一個紅袍,均手持花槍,背后扎令旗。
14.月明和尚戲柳翠。二人戴大頭面具,表演故事中月明和尚追柳翠的情景。
浚縣傘頭秧歌未必能夠反映元代大都路一百二十家秧歌隊全貌。但二者之間畢竟存在著文化聯系。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通過調查今天存留的秧歌表演,可以部分還原古代秧歌表演的樣貌。
在調查??h傘頭秧歌期間,無意間解決一個《元史》記載中令學術界長期困惑的問題——“金門大社”問題。根據《元史》的記載,“游皇城”隊伍中有“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按蠖悸氛乒敝傅氖谴蠖悸吩谧约汗茌牭姆秶鷥忍暨x民間社火并負責將其送往京師。從??h的情況看,一支社火隊伍少則五六十人,多則二三百人,“一百二十隊”足有上萬人,這些人要吃要住,要在京師與家鄉(xiāng)之間往返,是一項不小的工程。完全由大都路負責?!案魃敝傅氖歉魇礁鳂拥难砀桕?,以??h為例,就有高蹺、彩船、武術、舞獅、竹馬、抬閣等各種名目。關于這些學術界沒有疑議。問題就出在“金門大社”上。
何為“金門大社”?從字面意思看,大社指的自然是規(guī)模比較大的民間會社組織。民間的會社通常以自然村落為單位,有的村人多,有的村人少,自然就有了大小之分。人多地多的大社聚斂的錢財比較多,在道具的制作和服裝的添置方面的投入比小社大,旗幟鮮明,道具精美,表演起來就好看。既然是要進皇宮表演,大都路自然要挑選哪些實力雄厚的大社組織的秧歌隊伍選送進京?!敖痖T”該作何解?指金子做的門嗎?難道元代的大社已經富裕到可以用金子做門的程度?或者是指“金色的門”?金色就是明黃色,也就是皇家御用的顏色,民間在門上使用明黃色,就不怕別人說自己僭越?正因為如此,“金門大社”一直困擾著學術界,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
在??h的田野調查發(fā)現,當地的“社”本義并非指社區(qū)或者會社,而是指供奉神靈的神社???h當地供奉的神靈是火神。每年正月初八,各村落的執(zhí)事到縣城中部的火神廟去進香,請火神到自己的村落去“作客”。請過神之后,各村落就在自己的社區(qū)內部尋一處公共空間為火神搭建神社。神社內供奉火神塑像。每天香火供奉,祈求火神保佑本村平安。當地人傳說,誰如果不供火神,火神會派一只火鳥飛到家里,把家里的財物都燒光。因此當地所有的社區(qū)村落都供奉火神。這個供奉火神的神壇就是“社”。村落因為經濟狀況不同,所搭建的神社有的富麗有的簡陋。富麗一些的神社往往設在現成的房屋內,現在通常是鋼筋水泥的建筑,樓下供奉火神,樓上存放秧歌演出的道具。簡陋一些的就在街道上搭個席棚,把火神供奉在四面透風的棚子里。講究一點的社,會在神社的正前方再搭建一座彩門,門上貼黃紙,書寫對聯和橫批。橫批通常為“火帝真君”四字。這個貼了黃紙的彩門就是《元史》中說的“金門”,即“金色的門”。當地人為何敢使用皇家的顏色來裝飾金門呢?當地人是這樣解釋的。金門是神社的門,是敬神用的,神不是凡人,因此可以而且只能使用金色來裝飾。果不其然,??h所有的神社門口都貼明黃色的紙作為裝飾。包括街角一米來高的土地廟,門上都貼黃。也就是“貼金”。這就解釋了何為“金門大社”,即有能力為神社搭建金色的彩門的會社。
圖六 秧歌隊在??h街道上搭著金門的神社前巡游。彭恒禮攝
即使在今天,??h的村落和社區(qū)能夠搭建這種彩門的社火隊也是屈指可數,更何況在七八百年前的元代,只有人多勢眾非常富裕的村落才有能力為神社搭建金色彩門。這樣的村落所派出的秧歌隊,質量和水平自然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都路的官員在巡視民間社火表演的時候顯然是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把“金門大社”作為選拔標準,只有符合標準的社火隊才有資格被選中,進京師給皇家表演。這就是“金門大社”的真正內涵!
俗話說“禮失求諸野”。世易時移,古代文獻中的很多記載往往令生活在今天的人感到費解。因為今人生活的語境與古人有很大差異,要想充分理解文獻表述的內容,除了依靠地下出土的文物,還要依靠地上活態(tài)傳承的民俗。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會在不經意間將很多古代的做法傳承至今。當我們走進田野,將古書中的記載與今天的民俗生活相對照,過去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這大概就是民俗調查對于歷史研究的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