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南 秦立國
作者單位:112300 開原市中醫(yī)院普外科(黃亞南);112000 鐵嶺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康復系(秦立國)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 在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生率中排第三位[1]。目前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但因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2], 常導致術后恢復慢、術后并發(fā)癥較多, 所以圍手術期的康復至關重要??焖倏祻屯饪?fast track surgery,FTS)最早由丹麥Henrik Kehlet提出[3], 旨在通過多種圍手術期護理減輕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 降低創(chuàng)傷應激, 加速恢復, 促進康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本院就診且自愿參與本研究的126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3例。對照組男33例, 女30例, 年齡23~64歲, 平均年齡(35.0±8.9)歲;結腸癌42例,直腸癌21例;病程1.2~10.0年。觀察組男34例, 女29例,年齡25~66歲, 平均年齡(33.0±12.1)歲;結腸癌40例, 直腸癌23例;病程1.5~11.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傳統(tǒng)圍手術期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告知病情;告知術式、手術風險、訓練排尿、指導心肺功能鍛煉、心理疏導;術前3 d口服抗生素, 術前1 d肥皂水灌腸2次, 手術當天清潔灌腸;術前3 d半流質飲食, 術前1 d流質飲食, 術前10 h禁食禁飲;常規(guī)放置導尿管、鼻胃管。②術中護理。全身麻醉, 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不加溫, 無保溫措施;不限制性補液。③術后護理。術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肛門排氣后拔出鼻胃管, 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及固體食物;鼓勵患者盡早翻身、下床活動;術后3~4 d能下床后拔出導尿管, 術后6~7 d拔出引流管。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告知病情, 介紹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告知快速康復外科內容, 訓練排尿、指導心肺功能鍛煉、心理疏導;術前1 d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 不服用抗生素, 不機械灌腸;不放置鼻胃管, 麻醉后放置導尿管。②術中護理。全身麻醉+持續(xù)硬膜外麻醉;麻醉后依據患者狀況及吻合口狀況決定是否放置引流管;嚴格保溫措施, 監(jiān)測患者體溫;控制輸液,減少液體輸入量。③術后護理。術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 口服非甾體抗炎藥, 少用阿片類藥物;麻醉清醒后飲水, 術后1 d流質飲食, 逐日加量至第3天恢復正常飲食;鼓勵患者盡早翻身、術后1 d協助患者下床活動;術后1 d拔出導尿管, 術后2~3 d拔出引流管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術中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術中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對照組 63 165.3±32.7 155.2±31.6 12.5±1.6觀察組 63 158.4±26.4 77.3±48.6a 10.1±1.2a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首次排氣時間(min) 首次排便時間(min) 進食時間(h) 下床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 63 39.3±0.5 70.8±11.4 15.5±1.6 3.7±0.9 10.4±2.6觀察組 63 33.6±1.2a 54.6±10.2a 10.6±0.6a 1.5±0.2a 5.4±1.6a
表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
機體受到刺激后, 會引發(fā)非特異性防御方應, 即應激反應的發(fā)生[4]。結直腸癌切除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較多、恢復慢、住院時間長, 易引發(fā)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進一步影響恢復效果。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與傳統(tǒng)圍手術期護理比較,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術前禁食方面, 不推薦長時間禁食禁飲, 目的是降低胰島素抵抗, 減少因術后血糖增加而發(fā)生代謝性應激, 影響組織修復[5];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腸道準備方面, 不推薦進行機械性灌腸, 而是以服用藥物來殺滅腸道病原菌, 目的是避免因機械性灌腸造成腸道內的水和電解質失衡[6];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引流管留置問題方面,不推薦放置留置管, 主要是為了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麻醉方面, 推薦術中加入硬膜外麻醉, 目的是抑制交感神經應激反應, 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 增加舒適度;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限制性補液方面, 提倡限制性補液, 主要是為了減少因過量補液造成的胃腸道黏膜水腫, 影響傷口愈合, 同時也減少因水鈉潴留引起肺水腫;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術后活動方面, 提倡盡早下床活動, 目的是減少因長期臥床造成的胃腸功能恢復緩慢以及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快速康復外科可以減輕患者生理及心理創(chuàng)傷應激, 加速術后各臟器功能恢復, 促進術后快速康復, 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治療結直腸癌圍術期的應用效果明顯, 可以有效改善術中、術后臨床指標, 降低不良反應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