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云, 朱利
圖1 矢狀面T1WI示T1111~T12水平椎管內硬膜外腫塊呈等、高混雜信號(箭)。 圖2 T2WI示腫塊呈不均勻高信號(箭)。 圖3 T2WI抑脂序列示腫塊呈高信號,內見少許條索狀低信號(箭)。 圖4 T1WI抑脂增強掃描冠狀面示腫塊呈明顯較均勻強化,邊界清楚,腫塊沿左側椎間孔向椎管外延伸(箭)。圖5 T1WI抑脂增強掃描橫軸面示腫塊呈啞鈴狀跨椎管內外生長,左側椎間孔擴大(箭)。 圖6 CT平掃橫軸面示椎管內軟組織密度腫塊沿左側椎間孔生長,密度較均勻,與脊髓分界不清(箭)。 圖7 鏡下示腫瘤由平滑肌、脂肪及厚壁血管組織構成(×100,HE)。
患者,男,76歲,因雙下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穩(wěn)半年入院。查體:腰椎生理曲度變直,腰部活動受限,T11~T12棘突間及椎旁壓痛,伴下肢放射痛,股神經(jīng)牽拉實驗陽性。左下肢肌肉輕度萎縮、前外側痛覺減退;左股四頭肌肌力3級,右股四頭肌肌力4級;雙下肢肌張力亢進,雙膝反射及左側踝反射活躍,右側踝反射消失,Babinski征陰性。入院后血常規(guī)及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
影像學檢查:MRI示T11~T12水平椎管左后方硬膜外大小約37 mm×11 mm×46 mm(左右徑×前后徑×上下徑)形態(tài)不規(guī)則腫塊,T1WI呈等、高混雜信號,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T2抑脂序列大部分呈高信號,內見少許條索狀低信號,增強掃描腫塊呈明顯較均勻強化,邊界清楚,病灶沿T11/T12左側椎間孔向椎管外延伸,左側椎間孔擴大,局部硬膜囊及脊髓受壓右移(圖1~5)。CT平掃示椎管內軟組織密度腫塊,CT值約38 HU,密度較均勻,與脊髓分界不清(圖6)。
手術及病理:T11~T12椎管見巨大腫塊并伸入左側椎間孔,脊髓明顯受壓,腫塊呈灰白灰褐色,與周圍結構分界清楚,予以完整摘除。鏡下病理:腫瘤由平滑肌、脂肪及厚壁血管組織組成(圖7),免疫組化Calponin陽性。病理診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發(fā)生于腎臟、肝臟等部位,發(fā)生于椎管者罕見,相關文獻報道較少[1],本病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多為脊髓、神經(jīng)根壓迫癥狀。MRI為椎管病變的最佳檢查方法,本例磁共振T1WI病灶內見少許高信號灶,其抑脂序列呈低信號,提示病灶內含有脂肪成分,增強掃描病灶明顯強化,說明病灶血供較為豐富。病灶沿左側椎間孔生長延伸至椎管外,呈啞鈴狀,容易誤診為神經(jīng)源性腫瘤,神經(jīng)源性腫瘤(神經(jīng)鞘瘤、神經(jīng)纖維瘤)絕大多數(shù)位于硬膜下,少數(shù)位于硬膜外或同時累及硬膜內外,可沿椎間孔延伸至椎旁,病灶形態(tài)及強化方式與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較為相似,但神經(jīng)源性腫瘤病灶周圍脂肪一般為硬膜外脂肪受推壓所致,邊界清楚,瘤體內不含脂肪,磁共振增強掃描及抑脂序列可相鑒別。本病與椎管內血管脂肪瘤影像表現(xiàn)亦極為相似,血管脂肪瘤為椎管內少見腫瘤,病灶內含有血管、脂肪,且可沿椎間孔向椎管外生長[2-4],影像表現(xiàn)難以鑒別,需依靠病理,血管脂肪瘤病理上以血管及脂肪成分為主,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血管、平滑肌、脂肪三種成分構成。因本例增強掃描明顯強化,還需與海綿狀血管瘤相鑒別,椎管內硬膜外海綿狀血管瘤大多來自椎體并延伸到硬膜外間隙,單純位于硬膜外者罕見,因海綿狀血管瘤內常有出血,T1WI可呈高信號,抑脂序列信號無減低可相鑒別。
椎管內硬膜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本例手術中病灶完整剝離切除,術后半年復查未見復發(fā),脊髓形態(tài)恢復正常。